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醉木

(中藥)

鎖定
馬醉木,中藥名。為杜鵑花科植物馬醉木Pieris japonica(Thunb.)D.Don ex G.Don[P.taiwanensis Hayata;P.Polita W. W.Smith et Jeffr.;Andromeda japanica Thunb.]的葉。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具有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疥瘡。
中文學名
馬醉木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杜鵑花目
杜鵑花科
馬醉木屬
馬醉木
分佈區域
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
採收時間
春、夏、秋季均可採收
用    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渣敷
毒    性
有劇毒《全國中草藥彙編》

馬醉木入藥部位

葉。

馬醉木性味

味苦,性涼。

馬醉木功效

殺蟲。

馬醉木主治

用於疥瘡。

馬醉木相關配伍

治疥瘡:(馬醉木)葉適量。水煎洗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馬醉木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渣敷。

馬醉木使用注意

本品有大毒,不宜內服。《現代實用中藥》:“專供外用,切勿內服。”

馬醉木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秋季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馬醉木形態特徵

馬醉木,又名日本馬醉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泡泡花、紅蠟燭樹(浙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4m。樹皮棕褐色,小枝開展,無毛;冬芽倒卵形,芽鱗3-8枚,呈覆瓦狀排列。葉密集於枝頂;葉柄長3-8mm,腹面有深溝;葉片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3-8cm,寬1-2cm,先端短漸尖,基部狹楔形,邊緣2/3以上具細圓齒,稀近於全緣,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淡綠色,主脈在兩面凸起,側脈在表面下陷,背面不明顯,小脈網狀。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簇生於枝頂,長8-14cm,花序軸有柔毛;萼片三角狀卵形,長約3.5mm;花冠白色,壇狀,上部5淺裂,裂片近圓形;雄蕊10,花絲有長柔毛;子房1,近球形,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蒴果近於扁球形,直徑3-5mm,室背開裂,花萼與花柱宿存。花期4-5月,果期7-9月。

馬醉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200m的山坡疏林下、林緣及溪谷旁灌叢中。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等地。

馬醉木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有劇毒。”
《現代實用中藥》:“殺蟲蝨,洗瘡癬。”
《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疥瘡。”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