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漢馬踏匈奴

鎖定
西漢馬踏匈奴是西漢的一件文物,雕刻於漢武帝時期,為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體雕刻,現收藏於茂陵博物館 [1] 
西漢馬踏匈奴整體高1.68米,長1.90米。石刻中的馬骨架勻稱,肌肉結實,軀體剽悍肥壯,腿筋勁健,蹄足抓地,一隻前蹄把一個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雙腿蜷曲作狼狽掙扎狀,鬚髮蓬鬆零亂 [1-3]  [6] 
西漢馬踏匈奴為國寶級文物,是霍去病墓石雕羣中紀念與象徵意義較強的作品,體現西漢征服匈奴的歷史過程,為霍去病徵戰匈奴的形象寫照,總結出漢代石刻中的馬的形象 [6] 
中文名
西漢馬踏匈奴
館藏地點
茂陵博物館
所屬年代
西漢
類    別
石刻
出土地點
陝西省興平市

西漢馬踏匈奴文物特徵

西漢馬踏匈奴整體高1.68米,長1.90米。石刻中的馬骨架勻稱,肌肉結實,軀體剽悍肥壯,腿筋勁健,蹄足抓地,一隻前蹄把一個匈奴士兵踏倒在地。匈奴人仰卧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雙腿蜷曲作狼狽掙扎狀,鬚髮蓬鬆零亂 [2-3]  [1]  [6] 

西漢馬踏匈奴流程歷史

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年),西漢馬踏匈奴雕刻 [4] 
1961年,西漢馬踏匈奴與收藏於茂陵文管所 [4] 
1963年5月,茂陵文管所陳列室(即兩間舊瓦房)整修完畢,西漢馬踏匈奴16件西漢大型石刻開放展出 [5] 
1967年,茂陵文管所修築地窖,並在西漢馬踏匈奴等石刻周圍用土丕砌牆,以保護其免遭“文化大革命”活動毀壞 [5] 
1989年3月,西漢馬踏匈奴搬遷至霍去病墓旁石刻長廊 [5] 
西漢馬踏匈奴現收藏於茂陵博物館 [1] 

西漢馬踏匈奴製作技術

西漢馬踏匈奴為中粗細粒黑雲母花崗岩雕刻,運用了運用圓雕、浮雕以及線刻等綜合方式雕刻 [1]  [7-8] 

西漢馬踏匈奴文物鑑賞

西漢馬踏匈奴 西漢馬踏匈奴
西漢馬踏匈奴題義含蓄而意境博大,可視為朝廷當時對擊潰匈奴主力的象徵,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馬對比的形式,構成一個高下懸殊的抗衡場面,揭示出正義力量不可摧的主題思想。雕刻家把馬的形象刻畫得堅實有力,姿態威武,氣宇軒昂,似乎象徵着當時漢軍實力的強大,氣勢磅礴,具有凜然難犯的莊重氣派,是勝利者的象徵,馬腹下的匈奴人作狼狽掙扎狀,蓬鬆零亂的鬚髮更顯得驚慌失措、聲嘶力竭,帶着既不甘心就縛,又無可奈何的表情,這一戲劇性的造型以及如此生動細膩的刻畫,用以歌頌霍去病這一英雄人物的業績和愛國主義精神,對戰敗的匈奴,給予鞭撻,昭示出來犯者的下場。其構思超逸,耐人深思尋味。這顯然是用以歌頌霍去病將軍的業績,昭示出來犯者的下場 [1-2]  [6] 
西漢馬踏匈奴表現技法為運用圓雕、浮雕以及線刻的綜合方式,使作品顯得樸實、渾厚,題材處理得相當大膽而且巧妙,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1] 
西漢馬踏匈奴未將戰敗者簡單地處理成橫陳馬下的殭屍,而表現為手攥弓矢隨時可能翻身再起的頑敵,更反襯出勝利者的強大,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又傳達出作者的警世寓意 [6] 

西漢馬踏匈奴文物寓意

西漢馬踏匈奴為漢霍去病墓石雕羣的主雕,象徵守護神,並體現出墓主霍去病的偉大與永恆,反映漢朝人民對這位霍去病情懷與敬意 [9] 

西漢馬踏匈奴文物價值

西漢馬踏匈奴為霍去病墓石雕羣中紀念與象徵意義最強的作品,是一件紀念碑,馬為漢代武力強盛的標誌,西漢馬踏匈奴展演西漢征服匈奴的歷史過程,為霍去病徵戰匈奴的形象寫照,且西漢馬踏匈奴總結出漢代石刻中的馬的形象,體現馬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傳承了漢代的藝術形態與風格 [9]  [6]  [7] 
西漢馬踏匈奴既是古代戰場的縮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戰功的象徵,其在中國雕塑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馬踏匈奴”這件主題石雕作品開始,中國的雕塑藝術才真正走上了寫實與寫意並重、力求神形皆備的藝術創作道路 [10] 

西漢馬踏匈奴社會評價

馬踏匈奴是一件在造型的解剖和動態上充分表現着古樸的作品,這是西漢造型藝術的特有風格,非常恰當地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完整性。(《西漢霍去病墓石刻》王子云評) [4] 
馬頗宏大,其形極馴,腿部未雕空,故上部為整雕,而下部為浮雕,後腿之一微提,呈休息狀。馬下有匈奴仰卧,面目猙獰,須長耳大,手持長弓,欲起不能。(梁思成 [4] 
古拙的技法,讓這件作品完美地形成了線、面、體相融的造型,增加了寫意,直抒胸懷。吳為山評) [4] 
古時的匠人們用嫺熟的刀法,雕刻出馬匹的強壯之體,形神兼備。其藝術表現技法運用圓雕、浮雕以及線刻的綜合方式,使作品顯得樸實、渾厚,題材處理大膽巧妙,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概括性。(田暉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