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藍魚

鎖定
馬藍魚,女,漢族,1936年出生,陝西榆林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曾任西北戲曲研究院、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員,陝西省藝術學校副校長,中國劇協第二——四屆理事,陝西秦腔研究會副會長。 [1] 
中文名
馬藍魚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陝西榆林
出生日期
1936年
代表作品
《遊西湖》
性    別
傳承項目
秦腔

目錄

馬藍魚人物經歷

《遊西湖劇照》
《遊西湖劇照》(6張)
馬藍魚1936年出生於榆林縣鎮川堡,祖父是孫中山同盟會會員。1948年春天,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招收演員,當時的土改組長向劇團導演史雷推薦了馬藍魚。
“我當時還是個娃娃,並沒有太多豪情壯志,因為家裏生活非常困難,我想,到了延安應該能吃飽肚子了吧?就決定去了。”12歲離家的馬藍魚,當時的行李只有一身媽媽的舊棉衣,鞋子也是患病在牀的媽媽的,“不合腳,卻也跟着大人一連步行了七八天,終於來到地處延安的民眾劇團。”
延安當時的生活也很艱苦,馬藍魚和劇團“娃娃隊”的七八個女學員,住在土窯洞裏面,褥子下鋪的是草,合蓋一牀被子,上課排練沒有鐘錶,只能點香計時。甚至連戲裝都沒有,要自己畫插旗、跟村裏新媳婦借繡鞋。但這樣的日子,對吃慣了苦的馬藍魚而言已經很幸福。她一臉笑意,回憶眾人自給自足的場面:“我們在窯洞前自己種的西紅柿、白菜、土豆,結果大豐收,西紅柿和白菜長得漂亮得很,土豆也結得很大。”
在延安,馬藍魚同樣實現了第一次對戲曲的系統化認識,“雖然以前也愛看戲,可唱戲畢竟不一樣,需要從零學起,真難啊,一會就想去玩,感謝劇團裏我的啓蒙老師們,那麼耐心地教我們。”嘴上説自己貪玩,馬藍魚在排練時的刻苦卻是出了名的,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吊嗓子,晚上則藉着月光練功。入團3個月後,她在民眾劇團的“娃娃隊”裏脱穎而出,在“小試”中名列第一。
馬藍魚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登台是在一個農村的土場子上給解放軍和當地老百姓演出,她在《魚腹山》中飾演王蘭英。1948年8月延安解放以後,劇團回到延安,經常下部隊、去兵工廠慰問演出,中央首長經常看他們的戲。有一次還和評劇團聯合演出,歡送彭老總的部隊上大西北前線。
《遊西湖》名揚海內 梅蘭芳起身鼓掌叫好
如果説延安是讓馬藍魚走上秦腔道路的聖地,西安就是讓馬藍魚開啓事業輝煌的福地,而啓動鎖釦的“鑰匙”,正是著名的《遊西湖》。
抗戰勝利後,馬藍魚和民眾劇團的同事們在1949年中秋節離開延安,一路走到西安。民眾劇團的抵達以及隨後西北戲曲研究院在古城的成立,讓西安一時名家薈萃,也讓這裏的戲劇舞台發生了大革新——這一時期,秦腔在西安發展飛速,不管是劇本內容、舞美編排、音樂表演等都出現許多創新。由馬藍魚主演李慧孃的新編古典劇《遊西湖》,就作為其中代表誕生在此時。
創新是馬藍魚在談到《遊西湖》時,用得最多的一個詞:“這齣戲可以説是西安秦腔推陳出新的一個代表作,集中了許多藝術家的智慧。比如化裝——在傳統《遊西湖》中,李慧孃的鬼妝非常恐怖,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我們在新編‘鬼怨·殺生’這折戲中,就擯棄了恐怖,而把面部化妝成紅潤的臉色,用一身縞素,長紗飄飄,既有藝術性,又能隱晦表述‘魂’的感覺。此外,新排劇更注重舞台可看性,芭蕾、京劇、川劇中值得借鑑的舞台效果都被巧妙編入——當慧娘為救心愛的裴生,與刺客廖寅進行搏鬥,芭蕾的慢步被糅進原有的青衣慢步之中,加強了飄忽的感覺。同時借鑑了川劇中的託扇動作來增加效果。”
被不少上了年紀的觀眾記得的是,馬藍魚在《遊西湖》中上演的“鬼吹火”技巧精妙絕倫。當身着白紗的李慧娘翩翩起舞,一口一口地吹火,舞台上烈焰閃閃,幽影飄忽,極傳神地表達了戲文描述。但鮮有人知,為了能在舞台上達到效果,當年只有17歲的馬藍魚付出了怎樣的努力——為了表現出鬼魂的遊動飄忽,她練習踩蹺,直到腳疼腿腫;學習“吹火”技巧,她在訓練時兩次燒傷臉部;為了更好地掌握唱腔技巧,她先後向秦腔老藝人何振中、董化清、王德元學藝苦練,後來經過名家楊金聲和李正敏的悉心教授,又學習程硯秋的練嗓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1953年,新編《遊西湖》一經公開演出,驚豔舞台,一炮而紅,1958年,該戲在北京演出的時候,梅蘭芳站起來鼓掌叫好,1959年國慶10週年時,馬藍魚的《遊西湖》再度進京演出,得到中外觀眾讚譽。接着,《遊西湖》在江南13省巡迴演出,聲動全國。
梅蘭芳後來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評價馬藍魚的演出:“她把慧孃的悲憤心情和善良性格,在那如泣如訴的歌唱和矯捷輕盈的舞蹈中,刻畫得很細緻……把慧孃的英雄形象提高到了英勇高潔的峯巔。”戲劇大師曹禺也稱讚:“馬藍魚極吸引人的表演,把慧娘沉重的痛苦挖掘到最深處。”
雖然有不少演員都演繹過“慧娘”,但在當時乃至現在不少觀眾眼中,“慧娘”就是馬藍魚,馬藍魚就是那個美麗、果敢、堅毅的慧娘。
一腔深情育桃李
馬藍魚並沒有就此止步,她是一個永不滿足的“學習狂”。她説自己“總感覺在藝術上吃不飽”。1957年,京劇大師尚小云先生到西安後,馬藍魚拜尚先生為師,尚先生手把手給她排練了《昭君出塞》,並把自己用的寶劍和一幅行頭贈予她,傳授給她用劍練身段的技能。
馬藍魚戲路很寬,在秦腔舞台上,她還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在《遊西湖》後,馬藍魚還曾排演了《趙氏孤兒》等一系列優秀戲曲作品,從古典戲到現代戲樣樣精彩。正是這一切,使得馬藍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日中天,蜚聲劇壇。但是馬藍魚卻説:“把《遊西湖》的成功,僅僅歸功於我或者任何個人,都是不公平的。這要歸功於以馬健翎院長為首的戲曲研究院有那麼好的藝術氛圍,要歸功於一批秦腔和京劇前輩老師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默默奉獻。”作為演員,尤其是名演員,在功成名就之後,能夠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尊重他人,不貪天下之功為己有,相當可貴。馬藍魚不僅在舞台上,也在生活中為年輕演員樹立了榜樣。
十年浩劫讓馬藍魚的舞台生涯一度中斷。1972年,重回西安的馬藍魚轉到幕後,先後在陝西省藝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前身)、陝西省戲曲學校任教。她又義無反顧地轉入到戲曲教學工作中。1979年在藝術學院戲曲系基礎上,成立了陝西省戲曲學校,馬藍魚擔任主管業務的副校長直至1996年離休。從1980年省戲校首批招生開始,先後培養出的“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齊愛雲等人,如今都已是陝西戲曲界的領軍人物。
而今,雖然早已離休,但馬藍魚仍然關注着陝西戲曲秦腔的發展,對於現在人都不愛看秦腔了的説法,她也並不認同:“如果真的拿一個好戲出來,青年人也好,老年人也好,肯定還是愛看的。我認為,現在看秦腔的人少了,是一些排演者並沒有用真心,下工夫去編戲、排戲。”説到這,老人言語有些激動,“不説創新了,如今排演的許多經典劇本,都難以照貓畫虎地演出來,而是隻追求形似,不講神似,排得太簡單了,太膚淺了!我一直是這個觀點,要成名家,要排好戲,就不應光在外形上注重美,還必須將人物內在美給挖掘出來!”
馬藍魚提到了毛主席在延安發表的《講話》,提到文藝工作者不能脱離羣眾,“就像當年我們排練,排好了要先邀請劇團的炊事員、後勤工作人員先看,如果他們説不好看,那我們這個戲根本不會公開演出,而是推倒重新來。我一直覺得,要演出讓羣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因為這種作品才是被賦予了生命的。文藝作品也不能脱離了時代,脱離了創新,而是應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吸收各家所長。”
對於如今年青一代的秦腔演員,馬藍魚託付了很重的期望和情感,“陝西戲曲積澱深厚,一定能有所作為。但想排出好劇目,一定要先戒掉浮躁,不要去想着怎麼才能得獎,怎麼才能出名,先要靜下來心去學習,去思考,去創新。現在的藝術上有一個急功近利的心,求洋,求排場,卻不求挖掘藝術內在的東西,殊不知這是飲鴆止渴。”
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赴京彙報演出《遊西湖》等劇,轟動京城,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並應邀出席了1959年國慶宴會。馬藍魚讓人驚歎的“吹火”絕技,也讓她獲得 《遊西湖》。
2017年12月28日,馬藍魚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2018年5月,確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主要傳人
齊愛雲秦腔旦角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戲曲梅花獎獲得者,“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陝西省戲曲研究院
李小鋒,秦腔文武小生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戲曲梅花獎獲得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
李君梅,秦腔旦角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戲曲梅花獎獲得者“中國秦腔四小名旦”之首(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
李錦航,秦腔旦角演員,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藝術學校高級講師,教授,研究生
梁少琴,秦腔旦角演員,“中國秦腔四小名旦”之一(甘肅省蘭州秦腔劇院)
梁玉,秦腔正老旦演員(西安秦腔劇院三意社)
武紅霞,秦腔正老旦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等等
參考資料
  • 1.    馬藍魚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