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蓮河

鎖定
馬蓮河,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涇河的最大支流。主要位於甘肅省慶陽市境內。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後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支流馬嶺水和白馬水在慶城南匯合,故而將慶城以下的河段稱馬蓮河。
馬蓮河上游稱環江,發源於寧夏鹽池縣境內,流經環縣,又稱環江。南流,過慶陽縣城後始稱馬蓮河。再東南經合水縣、寧縣,至政平注入涇河。全長374.8公里,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流徑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嚴重。馬蓮河是涇河最大支流,並且長於涇河正源。漢以前曾作為涇河干流上游。
馬蓮河,主要流經隴東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且含沙量高,狀若泥漿,為涇河泥沙重要來源;容易發生洪澇;鹽分含量高,寧縣以上水質差, 不能飲用和灌溉,以下河段勉強能灌溉。 [1] 
中文名
馬蓮河
別    名
湟澗
泥水
馬嶺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涇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甘肅省慶陽市境內
流經地區
鹽池、環縣、慶城、合水、寧縣
發源地
鹽池縣、環縣交界的甜水鎮樊溝泉
主要支流
環江東川
元城河(柔遠河)
固城川
河    長
374.8 km
面    積
19086 km²
河    口
寧縣政平鄉政平堡西麓

馬蓮河名稱演變

馬蓮河,歷代名稱多有變更。古稱湟澗(確切時間未知),漢代稱泥水,《漢書·地理志》載有“鬱郅縣有泥水”。西河水常濁,疑即此水。 [2]  《華池縣誌》則載:東支元城河(白馬水、柔遠河),《漢書》也記為泥水。 [3]  《慶陽地區志》載:馬連之名始於唐代。而環江稱馬嶺河(水)始於北魏。但《環縣誌》認為馬嶺水之名始於唐代。北宋時,縣城以北稱白馬川,以南稱馬嶺水。元代稱環江。明清稱環河。 [4]  [2]  [5]  此外,《合水縣志》載:馬蓮河俗呼“馬傻子河”。 [1] 
馬蓮之來源,有多種説法。一種説法認為來自馬嶺(山名):環江經馬嶺南來,《元和志》、《寰宇志》皆記有馬嶺水,即指環江。其下流為馬蓮河,當亦馬嶺之訛。《寧縣誌》也載:“本馬嶺河之謬傳”。 [6] 
第二種説法是:據《元和志》記載:“置合水縣於馬嶺、白馬二水間”,即慶城縣城。馬嶺水即環江之別名,因經馬嶺,受馬嶺水,故名。白馬水之名,亦因柔遠河經五蛟城,受白馬水而然。至城東南匯合,取馬嶺、白馬二水相連之義,故名馬連河。馬蓮之名自匯流始,經15公里入合水縣界而始名馬蓮。蓮,連同音,沿元書之訛。《慶陽地區志》也認同這種説法。 [5]  [2] 
第三種説法是:馬蓮河,實為馬蘭河,因該河段流域為羌人馬蘭部族所居而得名。蘭、蓮古音同,人們把馬蘭河又俗稱馬蓮河。 [7] 
另外,據《甘肅大辭典》載:因河谷中馬蘭草叢生,馬蘭草俗稱馬蓮,故名。這種説法可信度不高。 [8] 

馬蓮河幹流概況

馬蓮河,上游稱環江,有二源。一為東川,源於陝西省定邊縣之馬鞍山,上游稱十字河,發源於紅柳溝鎮杜家溝一帶,南流為定邊縣與環縣之界河,至橋兒溝匯安川河,入環縣,再折向西南,過耿灣鄉,故稱耿灣河,再西南至洪德,與另一源西川合。西川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麻黃山(鹽池縣、環縣交界的甜水鎮樊溝泉),南流入環縣,過山城鄉,故亦稱山城川。西川東南流,匯西來之羅山川、清平溝,至洪德鄉與東川合。二源匯合後始稱環江。
環江再東南流,匯西來之玄城溝、馬坊川、城西川、東來之代城溝支流,過環縣縣城。再東南流,又有東來之安山川、西來之合道川注入,再東南過曲子鎮入慶城縣境。又匯野狐溝、蔡家廟河、許家河、柔遠河、教子川水,過慶城縣城後始稱馬蓮河。環江流經環縣的甜水、山城、洪德、環城、木缽、曲子,慶城縣的馬嶺、三十里鋪、慶城等9個鄉鎮。全長159公里。
再東南入合水縣,有合水川由東注入,後呈南北流向,太樂溝、趙家川從西岸匯入,再南流入寧縣境。又有固城川,湘樂川,九龍河在寧縣城附近匯入,再南流至政平注入涇河。馬蓮河全長374.8公里(慶城以下(即馬蓮河主幹,全長110公里,是慶陽地區第一大河),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其中區內面積16920平方。 [5] 
馬蓮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馬蓮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在環縣,環江流長140公里,流經環縣的甜水、山城、洪德、環城、木缽、曲子等鄉鎮,南流入慶城縣境。枯水期流量0.5立方/秒以下,夏秋洪水期流量1000立方/秒左右,暴漲暴落。洪水與常流水相差數千倍。較大流水量在7、8月間。其它都低於年平均流量。 [4] 
環江環縣洪德鄉一段 環江環縣洪德鄉一段
環江環縣曲子鎮一段 環江環縣曲子鎮一段
環江環縣縣城一段 環江環縣縣城一段
在慶城縣,環江東南-東向流經馬嶺、三十里鋪、慶城等鄉鎮,至慶城縣城南門外藥王洞與東來的柔遠河(元城川)匯合,始稱馬蓮河(但也有地圖將環江段也標註為馬蓮河,也是可以的)。馬蓮河南流,在孟家橋進入合水縣界。枯水期水深0.52米,流速為每秒0.27米;洪水期水深7.6米,流速為每秒7.2米。 [2] 
柔遠河、環江交匯處莊城鎮 柔遠河、環江交匯處莊城鎮
在合水縣,馬蓮河於板橋鄉孟家橋入境。經板橋、西華池、何家畔、吉峴四鄉鎮,納冉河、縣川河、太樂溝諸水,於何家畔咔鄉鐵李川入寧縣。境內長35.7公里。 [1] 
馬蓮河合水縣板橋鄉一段 馬蓮河合水縣板橋鄉一段
在寧縣,馬蓮河於路家川北入境,縱貫縣域59公里,至政平堡西麓注入涇河。枯水期可涉水而過,洪水期混浪騰躍,聲如雷霆,淹橋漫渡,阻絕交通,且水質不好,多害而少利。川台地6.1萬畝,亦有勉強灌溉者。 [6] 
馬蓮河寧縣縣城一段 馬蓮河寧縣縣城一段
馬蓮河寧縣政平入涇河處 馬蓮河寧縣政平入涇河處

馬蓮河水文特徵

徑隴東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量1340萬噸,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1050公斤,為徑河泥沙重要來源。 [8]  河岸多陡壁,基岩裸露,河牀系紅砂岩。平時,清澈見底,亦足可涉。凡逢雨季,河水暴漲,狀若泥漿,勢若奔馬,甚則淹沒農田,沖毀橋樑,湖死人畜。沿岸居民習於汛期打撈柴禾浪沫。水質差,不能飲用和灌溉。 [1] 
據《慶陽地區志》,馬蓮河在慶城縣以上流域面積714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32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4570萬噸,最大含沙量1180公斤/立方米。 [5] 
慶城縣水文資料則顯示:多年平均流量1.78億立方,年平均流量為每秒6.27立方,多年平均輸沙量7420萬噸,含沙量每立方330公斤。 [2] 
合水以上,流域面積1782.024平方公里(含縣川河、固城河流域),平均比降I.45%0,集水面積17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19立方升/秒(自產流量),年平均總徑流量:(最大7月,0.082億立方米;最小1月,0.008億立方米)0.375億立方米。 [1] 
馬蓮河為過境河,鹽分含量高,人畜無法飲用。到2005年縣城廢水年排放量18.3萬噸,全部未經處理通過城市管理工作網排入馬蓮河,其中工業污水1.3萬噸,佔廢水排放量的7.1%;居民生活污水16萬噸,佔排放總量的87.4%;醫療污水1萬噸,佔排放總量的5.5%。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和氮氮,年排放量分別為443噸和511噸。 [9] 

馬蓮河主要支流

馬蓮河環江段支流

流入環江的主要支流有武家溝、大西溝、羅山川、清平溝、耿灣川、玄城溝、代城溝、馬坊川、城東溝、城西川、安山川(即安塞川)、合道川、曲子東溝、孫家河等小溪。 [4] 
安川河,環江東源東川上游西支,發源於定邊縣羅龐塬、樊學、堡子灣、劉峁塬等鄉。河長22公里,到劉峁塬鄉五股掌與十字河匯流入甘肅環縣環河,系涇河東派河源流。流域面積310平方公里,常流量0.05立方米/秒-0.1立方米/秒,河流比降1.00%,最大洪流量1300立方米/秒,水質苦澀,不能利用。
十字河,上游有兩支:東川發源於定邊縣紅柳溝鎮杜家溝一帶,西川發源於馮地坑鄉新城灘村下亂溝,東西兩條河,系涇河東派源頭。沿馮地坑鄉境由北向南流至該鄉南端苗咀咀彙集繼續南下經姬塬境至劉峁塬鄉五股掌與安川河相匯,流入甘肅環縣,名環河。十字河長48公里,流域面積498.73平方公里,常流量0.05立方米/秒-0.20立方米/秒,河寬1.2米-4.0米,河深0.3米-0.8米,河流比降1.53%,最大洪流量1700立方米/秒,水質極苦,當地俗語云:“十字河的水,驢喝也拌嘴。” [10] 
羅山川水,發源於環縣南湫化家泉,上游稱南湫溝。全長35公里。水質苦成,不宜灌溉。
城西川水,發源於環縣車道櫻桃掌山麓,全長42公里,水質較好,可灌溉,已建成5000畝灌區。
玄城溝水,發源於環縣小南溝白羊井,全長約40公里,流域面積361.4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610萬立方米。其中洪流量391.01萬立方米,基流量218.99萬立方米,水質苦成,豐水期可灌地1-2次。
代城溝水,發源於環縣斷峴子,全長約40餘公里,已建成千畝以上灌區,但水質不良,豐水期可灌地1-2次。
孫家河,上游為慶城縣周家河,流經環縣縣30公里,水質較好。
清平溝,環縣城西北40公里,有常流水,注入環江。水質苦成,不宜飲用。
城東溝,環縣城西一里許,內有常流水,注入環江。 [4] 

馬蓮河馬蓮河段支流

柔遠河,漢至隋代稱泥水,唐代稱白馬水,宋金稱延慶水,明代稱東河,今稱柔遠河。由柔遠川及元城川匯合形成幹流。因此也有資料連同下游一起稱元城川(河)。以元城川為正源,柔遠河源於陝西省定邊縣白馬崾峴鄉章陽山(一説定邊縣青沙嶺的康岔及東溝灣 [3]  ),南流於鐵角城入華池縣。再南流經橋川、元城、懷安至五蚊鄉,有白馬川從西注入。又南流經李良子到悦樂鎮,以上稱元城川(也有稱悦樂川,古為泥水,見《漢書》 [3]  )。在悦樂有柔遠川從東注入後,稱柔遠河。再南流至新堡又有城壕川從東注入。再南流至慶陽城南匯入馬蓮河。全長118公里(有也稱120公里 [2]  ),流域面積3063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93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80萬噸,最大含沙量1180公斤/立方米。 [5] 
柔遠川,是柔遠河最大支流,源於北部縣界喬河鄉小馬岔村的張家溝,東側依次接收武家河溝、喬河溝、柔遠東溝、柳灣溝、鑰匙溝等溝水;西側依次接收芋子灣溝、小西溝、火煙溝、土坪溝等溝水,流經喬河、柔遠、温台、悦樂等鄉鎮,在上堡子匯入元城河,全長49公里。流域面積593平方公里。主川河牀比降6.6‰。出境流量0.605立方米/秒。流域內,沿子午嶺一側有疏林地22.3平方公里,餘為無林區。年輸沙量439萬噸。 [11] 
城壕河,城壕河,源於子午嶺西部華池縣定漢的太陽坡和廟嘴子,北側依次接收洞子溝、王西溝、橋溝、雷家川、胡家溝等溝(川)水;南側依次接收曹畔溝、曹咀子溝、造紙溝、拾社溝、白岔溝、四咀溝、張八溝、樊畔溝等溝水,流經定漢、城壕等鄉,於轉咀子匯入元城河,全長37公里(一説40公里 [3]  ),主川河牀比降9.3%o。流域面積43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94.6平方公里,佔21.9%。該流域地處黃土殘塬溝壑區和子午嶺林區邊緣,植被較好,出口年平均流量0.342立方米/秒。年輸沙量130萬噸。 [11] 
白馬河,發源於環縣樊家川鄉閻塬村田崾峴村小組堡子墳灣,由白馬村杏樹咀入境,東側依次接收杜家溝、湫溝、柴溝、塬東溝、蔣岔溝、水泉溝、西掌溝、杜寨子東溝等溝水;西側依次接收楊掌溝、張下溝、連集溝、董家溝、呂家溝、莊子溝、賀家溝、杜寨子西溝、周家溝、楊咀子溝、塌泥溝等溝水,流經白馬、五蚊2鄉,於五蛟村匯人元城河。全長49公里,境內35公里。主川河牀比降4.3‰。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89平方公里。流域區全屬黃土梁峁溝壑地形。入境年平均流量0.121立方米/秒,出口年平均流量0.374立方米/秒。年輸沙量382萬噸。 [11] 
合水河,發源於合水縣蒿嘴鋪青龍山下。西南流經蒿嘴鋪至合水老城鎮,北有楊坪水(北川)匯入。再西南流至柳溝,有瓦崗川水從東南注入。再西南流,於板橋匯入馬蓮河。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2485平方公里,年徑流0.167億立方米,年輸沙量184萬噸,最大含沙量827公斤/立方米。
固城河,因水流湍急如走馬,並注入馬蓮河,歷史上稱走馬水,今稱固城河。發源於子午嶺拓兒原和大山門。上游名響水河,從東北向西南流至固城(古為長城鎮),有另一源大山門水從東注入。再西南流至九頃灣轉向南流。在寧縣湘樂米家川口有柳葉河從東注入。再南流至寨子河口同湘樂河匯合後稱城北河。再南流15公里在寧縣城西匯入馬蓮河。全長63公里。年徑流量0.588億立方米。 [5]  固城河,馬蓮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子午嶺午亭子西側,經大山門、固城、吉艦、肖咀川道,納徐陽溝、朱劉溝、北川、羅維溝諸水於肖咀鄉玉皇溝入寧縣。境內長63公里,流域面積69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8%0,多年平均流量0.46立方米/秒,年平均總徑流量0.145億立方米。泥質河牀,上游系林區,固城以下植被漸少,河岸易擁塌。水質優良,可飲用灌溉。河牀兩岸耕地肥沃。 [1] 
湘樂河,古稱延川或奢延川,又名寧江。發源於子午嶺興隆關,經羅山府西南流,在湘樂鎮同平道川水(古稱小延川)匯合。然後西流至寨子河口匯入城北河。全長64公里。年徑流量0.255億立方米。
縣川河,古稱建水或樂蟠河,馬蓮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子午嶺四麓三宮’橋,經常咀鋪、老城鎮、板橋三鄉鎮,納幹揪溝、北川、瓦崗川諸水於板橋清涼寺注入馬蓮河。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78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0.78%,多年平均流量0.5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總徑流量0.166億立方米。上游建水庫1座,沿河修渠6條。石質河牀,槽窄岸高(4米-5米)。上游河道多為灌木,草匍覆蓋,水質清純,可飲用灌溉,歷史水患較少。 [1] 
九龍河:古稱九陵水,元稱瀘水,以“川中有九堆似陵"而名(《太平寰宇記》),後隨狄梁公斬九龍的傳説演為九龍河,位於寧縣城南。其源發自龍池一帶(九峴龍池),由東向西橫穿縣域東部,向西流,為正寧、寧縣之界河,流經九蜆川口有嘉峪川水從南注入。然後西南流至新寧鎮龍二村轉向西流,於寧縣城南匯入馬蓮河。流程56公里。年徑流量0.15億立方米。其水可飲、可漁、可灌。沿川村鄰社毗近百華里,川台有地1.4萬餘畝。川口以南山、東山屏成門户,內寬而外窄。著名桃鄉菩薩廟,即在川口以內開闊地帶。這裏水豐土沃,陽光充足,莊舍錯落,川台成畦。陽春三月,楊柳吐青,麥苗泛翠,隨之桃、杏,果、梨等綻蕾怒放,漫若雲霞,是寧縣佳景之一。 [6]  [5] 
趙家川河,源於慶城縣驛馬東溝,東南流至合水縣鐵李川注入馬蓮河。全長50公里。 [5] 
冉家河,合水縣老城鎮西五十里,源出安化界,南流入馬蓮河。 [1] 
峴瓦川,古稱珊瑚川,位於寧縣城西北7公里馬蓮河西,源於西峯鎮東南溝壑小崆峒山,從馬套入寧縣境,至昔家川南瓦斜鄉昔家嘴匯入馬蓮河,全長35公里。川口東側即畫石山所在。 [6]  [5] 
城北河,古名洛水,後稱寧江,上段又叫寨子河,在寧縣城北,源自古城、襄樂兩川。古城川流經合水縣地,子魁星樓入寧縣境,貫縣域中部20公里,於縣城西郊匯入馬蓮河。
爛泥溝,在縣城西南15公里一帶,為焦村,和盛地區分界,源自長官村東,至渭一口入馬蓮河,長約20公里。70年代中期,焦村地區的農民羣眾徹底治理其上游坡谷,使溝坡梁峁如碧螺,為寧縣新景之一。
老虎溝,在縣城西南24公里一帶,為新莊源於太昌鎮東,東流15公里,至魏家川入馬蓮河。50年代末,當地羣眾修築攔水大壩,其時碧波迴盪,澄澈溝谷,白鶴、水鴨等遠來棲息,惜未能鞏固以利用。
柳葉溝;在縣城北30公里一帶。源於羅山灣,中段為寧縣、合水縣界,西南流至川口村,匯入城北河,長約40餘公里。
古峪溝,在縣城南16公里一帶,源於早勝鎮南,西流約5公里入馬蓮河。溪水源頭築壩蓄水,提灌原頭已有多年。
水磨溝:在縣城西2公里馬蓮河西,源於王家莊北,溪水東流約15華里,至河西坡入馬蓮河,相傳舊時曾安裝水磨,其實原傳溝有“水貓",本此為名。 [6] 

馬蓮河治理開發

由於水質差,鹽分高,馬蓮河水無法用於飲用有灌溉。但中下游支流(特別是右岸發源於子嶺的河流)水質良好。是流域生產生活的重要水源,水利工程也主要分佈在這些支流之上。

馬蓮河水庫

虎家溝水庫,位於環江上游之耿灣川支流,屬小(一)型。1973年11月建成,壩高36米,庫容量525萬立方米。水庫灌區1976年建成。乾渠長4400米,支渠長750米。可灌地1500畝。後因水質差,未投入灌溉,設施譭棄。
高寨溝水庫,位於環江中游高寨溝,屬小(一)型。1971年11月施工,翌年6月竣工。壩高33.5米,長184米,流域面積39.3平方公里。溝內長流水0.02立方米/秒。壩高36米,庫容量440萬立方米。水庫灌區1976年10月建成。乾渠總長3470米,支渠兩條,長2200米。可灌地2400畝。 [12] 
新村水庫,建於固城河上固城,建於1973年,1975年7月27日毀於洪水,1976年8月-1979年5月修復。主壩為黃土均質大壩,高18米,頂寬6米,長567米,總庫容296.6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67平方公里。泄洪洞為有壓涵洞,長55米,最大泄量13立方封毛/秒。非常溢洪道長372米,底寬4米,頂寬10米。有效灌溉面積1583畝,保灌面積400畝。引水渠道為南一渠道。
香水水庫,建於固城河上固城,建於1966年,壩高12米,長18.3米,頂寬4米,庫容53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790畝,保灌面積1350畝。引水渠道為南二渠道。
王家河水庫,建於縣川河蒿咀鋪,建於1974年,壩高19.2米,長261米,庫容109萬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583畝,保灌面積850畝。
孔家溝水庫,建於縣川河板橋,建於2002年,壩高23米,庫容14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1萬立方米,年蓄水量45萬立方米。 [13] 

馬蓮河灌區

城西川灌區,位於環江支流城西川口。1971年6月施工,1973年春完成跨江渡槽工程。1974年建跨江渡槽延伸渠道。1980年襯砌維修渠道。乾渠總長15公里,支渠長36公里。年渠流水量0.099億立方米,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設計灌地6000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500畝。 [12] 
固城河二乾渠道,1984年4月開工,1993年5月竣工。建成渠首壩系工程1處、乾渠1條13.46公里、支渠1條2公里、斗渠38條15.2公里,渠系建築物219座。從固城鄉董家寺村下鄧自然村起,沿固城河經新莊,至吉唄鄉醜家川村學術台組,發展有效灌溉面積6400畝。1980建成三乾渠道。
縣川河引水渠道有:南北渠道,在板橋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1立方米/秒,渠道長6公里,有效灌溉面積434畝,保灌330畝。永壩渠道,在板橋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渠道長3公里,有效灌溉面積204畝,保灌150畝。劉家寺渠道,在板橋引水,取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積200畝,保灌80畝。南合渠道,在老城引水,1967年建成,取水流量0.2立方米/秒,渠道長602公里,有效灌溉面積670畝,保灌620畝。
固城河引水,三乾渠道,在吉峴引水,2006年建成,取水流量0.2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積2300畝,保證灌溉面積2300畝。 [14] 
餘家砭灌區,位於城壕鄉餘家砭村,水源地為城壕川,系自流引水渠道,全長13公里,總投資15.3萬元,1955年8月開工,1956年11月完成初建,襯砌渠道0.6公里,引水流量0.1立方米/秒,配套渠系建築物58座,發展有效灌溉面積850畝,1962年因水毀、設施老化,停止運行。1965年4月至1966年4月進行維修改造,修建渠首工程1處,跨河、跨溝渡槽2處,襯砌渠道0.5公里,恢復灌溉面積750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50畝,總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00畝。
悦樂灌區,位於悦樂鎮川區,由3條自流引水渠道組成。1956年5月,在上堡子建成五里坪渠,水源地為柔遠河,全長8公里,引水流量0.12立方米/秒;投資35萬元,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1968年,在新堡建成東風渠,水源地為元城河,全長7公里,引水流量0.6立方米/秒,投資41萬元,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100畝。1976年,在店坪建成店坪渠,水源地為元城河,全長0.4公里,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投資40萬元,發展有效灌溉面積50畝。1986年4月至1991年11月,對悦樂店坪渠、五里坪渠、東風渠進行了改建,分別改稱一干渠、二乾渠、三乾渠,統稱為悦樂灌區,總投資245.4萬元。主要工程項目有:襯砌一干渠(原店坪渠)0.4公里,襯砌二乾渠(原五里坪渠)10.2公里,襯砌三乾渠(原東風渠)4.8公里;襯砌斗渠18條6.2公里;渠道總長21.6公里;新建上堡子倒虹吸工程1處,安裝管徑600毫米水泥預製導水管230米,架設過水橋1座,橋高8米,寬2.6米,長84米,總投資24萬元;改建渠首工程3處;配套渠系、田問各類建築物278座。引水流量0.2立方米/秒。總有效灌溉面積3825畝,其中一千渠325畝,二乾渠1500畝,三乾渠2000畝。
北乾渠,1958年“大躍進"中,慶城縣計劃引元城川、白馬川、周家溝三股水,灌溉元城以下至慶城縣城東、西川台地15萬畝。設計干支渠長170公里,土石方工程量1220多萬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120多處。其中,華池境內干支渠長71公里,土石方工程量509萬立方米,百米以上跨度大中型渡槽20多處。工程於1958年4月開工,先後投入農村勞動力10萬人。其中華池4個公社先後投入勞力2萬餘人,建成元城趙埏子渠首工程1處,開挖趙圾子至五蛟引渠基礎工程30公里。此項工程由於缺乏科學論證與合理設計,於1961年3月停建,被羣眾稱之為“白乾渠"。1965年,在原北乾渠基礎上經過改線整修,建成從渠首元城趙圾子至懷安教場坪自流灌區,改稱紅旗渠。全長13公里,其中利用原北乾渠5公里,發展有效灌溉面積250畝,總投資27.3萬元。 [15] 

馬蓮河水電

馬蓮河水能理論藴藏量為1.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4000至8009千瓦,據測在楊灣和王家河可建兩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114萬千瓦。

馬蓮河流域治理

1994年2月,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馬蓮河流域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實施。項目區涉及西華池、吉壩、何家畔、定祥、店子、太我、固城、段家集、肖咀9個鄉鎮,53個行政村,董窪溝、大溝、太樂溝、羅維溝、千水溝、北溝、明溝、玉皇溝、西溝、自楊溝、朱劉溝、固城川12條小流域,項目總投資7142.18萬元,其中世行貸款4123.84萬元。至2001年,一期項目實施結束,項目區共完成造林18.59萬畝、人工種草4.86萬畝、修建梯田4.8萬畝,建淤地壩16座、苗圃6座、果庫10處項目區位於縣城北部,屬涇河二級支流縣川流域,轄板橋、老城、茵I咀鋪3個鄉,8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項目總投資171.8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20萬元。2002-2004年,項目區治理植被總蓋度0.6以上的而積156.38平方公里,佔項目區總面積的73%,有效地控制了項目區水土流失。 [16] 
2006年,合水縣針對污水排入馬蓮河問題,建成縣醫院污水處理項目,日處理污水60噸,關停羅葦溝水源、二級保護區汕井5口。 [17] 

馬蓮河流域概況

馬蓮河流域,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佔慶陽市除西南角外的大部地區,境內習稱“隴東”。地處東經106º20ˊ—108º45ˊ與北緯35º15ˊ—37º10ˊ之間。涉及慶城、環縣、華池、合水、寧縣5縣和西峯區。地形北高南低,海拔在885-2082米之間,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區,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部為黃土丘陵區;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流域西南部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塬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塬”。地處東南部的子午嶺,林木茂密,水草豐盛其470多萬畝次生林,為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 [18] 

馬蓮河政權沿革

馬蓮河流域為華夏始祖軒轅黃帝部落發祥地。夏時,周先祖不窋定居北豳(慶城、寧縣及周邊區域),建立邦國。商、周至春秋戰國,境內先後建有葷粥、豳國、鬼方、羌方、義渠、彭盧、鬱郅等方國,以義渠勢力最為強大。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秦奪得義渠國都邑,遂“縣義渠”。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轄境內義渠道及泥陽、鬱郅、陰密、彭陽、弋居、安武、方渠7縣,全境為秦屬地。漢代有北地、安定、上郡3郡,西漢時隸屬朔方刺史部,東漢時隸屬涼州刺史部。魏晉時期,大部分地方被少數民族部族佔領,在南部設北地、安定2郡及泥陽、富平、臨涇、西川4縣。三國時隸屬曹魏。西晉十六國時先後為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夏國屬地。南北朝時,境內建置多變,轄域無常,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領地。隋代,境內郡州轉換頻繁。境內大部分時段有13縣。 [19] 
唐代,境內建置經歷弘州、慶州總管府,慶州、寧州、安化郡都督府及關內道之變遷。大部分時段,慶州轄洛源、方渠、懷安、馬嶺、華池、延慶(白馬)、同川、安化(順化)、蟠交、樂蟠10縣;寧州轄安定、真寧(羅川)、襄樂、彭原、豐義、定平6縣;原州轄臨涇、百泉2縣。唐於開元四年(716),割原州都督府羈縻芳池、安定、安化3州都督府,為慶州都督府羈縻地區。五代時,境內慶、寧、原、衍4州並存。大部分時段,慶州轄順化、樂蟠、華池、合水、洛源5縣;寧州轄定安、真寧、襄樂、豐義、彭原5縣;原州轄臨涇1縣;衍州轄定平1縣。 [19] 
宋初始有慶州“慶陽”之名。宋代境內大部分時段有4州慶、寧、環3州轄11縣,另有軍政合一的寨、城、堡、關最多時29個。
明代台設環縣守禦千户所。清代境內設慶陽府,轄寧州與安化、合水、正寧、環縣、董志等分縣。民國時寧州改為寧縣,安化縣改為慶陽縣。
1979年設慶陽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5月從慶陽縣析出西峯鎮周圍9鄉鎮,置縣級西峯市。2002年6月22日,撤銷慶陽地區,設立地級慶陽市,同時更名西峯市為西峯區,慶陽縣為慶城縣。 [19] 

馬蓮河社會經濟

馬蓮河流域是農耕之源,周先祖不窋曾在慶陽“教民稼穡”,開啓了華夏農耕文明的先河;慶陽素有“隴東糧倉”的美稱,是農業部批准正在創建的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加工示範基地和現代旱作農業示範區;是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黃花菜、白瓜子和小雜糧品質優良、享譽中外。
馬蓮河流域油煤氣資源富集,其中石油資源總量48億噸,已探明地質儲量20億噸;煤炭預測儲量2360億噸,已查明資源量215億噸;天然氣、煤層氣、頁岩氣預測儲量約5萬億立方米。
2017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618.9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3.4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1.2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95億元;財政總收入148.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7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16元。 [20] 
[21] 

馬蓮河河谷交通

至少在漢時,就有自慶陽沿環江經劉口子至定邊之馱運道路。唐、宋時,又開闢了自環縣出青岡峽,達靈武通寧夏之故道。又據毛井廟兒掌《創修白馬城記》碑文載,明時已有自二十里溝口西折,經馬坊川、磚城子、白馬城與固原至平涼道路相連。這3條道路全為運送軍需、集散土特產品之馱運道路。1933年,國民黨軍第35師從靈武故道至慶陽試行汽車,經過本縣。1935年國民黨省政府《二十七縣社會調查》載:。環縣最長度道路有三百二十里,寬丈餘,但溝渠阻隔,凸凹坎坷,行旅感苦,並無修理建築情形。’’1941年,曲子縣政府動員羣眾整修慶(陽)——定(邊)路之曲子段,路面添設排水溝,並整修了馬崗子橋,馬車遂通行。1947年2月,國民黨陸軍第81一師,從寧夏甘城子經楊東掌、冰草川、馬坊川至環縣城,修築簡易公路130公里,並通汽車。後廢。 [22] 
先秦通道,即先秦時通往長城各要霖的道路。經過境內的一條是自義渠縣城北延,沿馬蓮河至板橋,東北向至老城鎮,西北向至慶城縣。
漢北道,修築於西漢初年。元鼎五年(前l12年)漢武帝因北地迫路失修而誅殺此地太守及其屬僚,朝野大震。後任北地太守迅速復修道路,沿途建築城堡,每10裏置一亭,管護道路,並築膳宮,建倉·430合水縣志儲,備供具。其路線南起長安,北至寧夏吳忠。境內路段南起宮河,經吉艦、西華池、板橋,沿馬蓮河於孟家橋進入慶陽,總長32.5公里,亦為泥陽古道路段。唐宋時為靈州道路段,多次復修。1935年整修為寧縣至西華池馬車道。其遺址大部分現已改修為寧(縣)合(水)國有幹線。 [23] 

馬蓮河歷史文化

馬蓮河流域是先秦隴東的政治經濟中心。夏、商之時,周人先祖不窋、公劉發跡於該河流域。春秋戰國時的義渠戎國都城也在該河流域的寧縣城西二華里廟嘴坪。秦、西漢北地郡治在義渠道,即今寧縣。武帝元鼎3年分北地郡、新置安定郡。北地郡治馬嶺,也在馬蓮河流域。安定郡治高平即今寧夏固原城。秦代所修的直道,也是經馬蓮河流域東邊的子午嶺,直通九原。到了東漢末年,羌人馬蘭部族遷居北地郡泥水下游流域及陝旬邑縣一帶,東晉南北朝,隋、唐、宋時,馬蓮河流域大部被馬蘭部等羌胡所佔,從此隴東的政治、經濟中心,才移到了涇河流域的涇川平涼一帶。這也是馬蓮河原名馬蘭河的説法之一。
戰國時北地郡地廣人稀,森林茂密,河水清澈盪漾。秦、漢北地郡,地北接匈奴,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抗擊匈奴,秦始皇使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胡,還修築了長城和直道,這兩項耗費巨大人力、財力的重大國防工程,均經北地郡及馬蓮河流域。西漢武帝時,為抗擊匈奴作物質準備,又大規模移民實邊,由官府供給口糧、農具、籽種,劃定地界,開荒生產,發展農牧業。由於過度的開發,毀壞了這裏的森林草山,使自然生態失去了平衡。秦、漢北地郡馬蓮河流域的森林,到西漢末期便遭嚴重破壞。加之當地黃土酥鬆,易於沖刷,每遇沛雨,水土大量流失。馬蓮河河水變成了泥水。 [7] 
馬蓮河流域是甘肅省唯一的革命老區,1934年,劉志丹、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碩果僅存”的根據地,為長征中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是八路軍三大主力開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重要地位。慶陽先民、中醫鼻祖岐伯曾在此與黃帝論醫,成就了中華醫學鉅著《黃帝內經》,被聯合國教科文衞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慶陽香包、隴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等民俗文化獨樹一幟。 [20] 
參考資料
  • 1.    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合水縣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0:87-98
  • 2.    慶陽縣誌編纂委員會 .慶陽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61
  • 3.    華池縣編寫小組.華池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9 .
  • 4.    【環縣誌】編委會.環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7-8
  • 5.    慶陽地區編撰委員會 .慶陽地區志 :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8 :273-274 .
  • 6.    《寧縣誌》編委會.寧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81-84.
  • 7.    馬蓮河的演變  .隴東報 [引用日期2014-06-21]
  • 8.    甘肅馬蓮河  .甘肅大辭典[引用日期2019-01-20]
  • 9.    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 .合水縣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0 :507 .
  • 10.    定邊縣誌 第三編 自然地理 第一章 自然環境 第四節 水 文
  • 11.    華池縣誌編篡委員會.華池縣誌: 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01:86-87
  • 12.    【環縣誌】編委會 .環縣誌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119-120 .
  • 13.    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 .合水縣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0 :335-336 .
  • 14.    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 .合水縣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0 :337-338 .
  • 15.    華池縣誌編篡委員會 .華池縣誌 :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4-01 :291-292 .
  • 16.    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 .合水縣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0 :353-355 .
  • 17.    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 .合水縣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0 :511 .
  • 18.    地理環境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26]
  • 19.    歷史沿革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26]
  • 20.    慶陽簡介  .甘肅省慶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26]
  • 21.    2018年經濟發展情況  .慶陽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19-04-26]
  • 22.    【環縣誌】編委會 .環縣誌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93 :133 .
  • 23.    合水縣志編纂委員會 .合水縣志 :甘肅文化出版社 ,1990 :430-431 .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