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納斯魯峯

鎖定
馬納斯魯峯(Manaslu)海拔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座標為(北緯28°33′01″、東經84°33′34″)世界第八高峯,又稱馬納斯盧Ⅰ峯,屬於喜馬拉雅山脈,西距安納普爾那峯64公里,位於尼泊爾境內。
馬納斯魯峯周圍羣峯林立,除了主峯海拔8163米(26781英尺)外,還被3個7000米以上的山峯所拱衞:東峯7792米、東尖峯7895米、北峯7154米。周圍還有許多6000米以上的山峯簇擁。在眾多山峯的簇擁下,它顯得更為巍峨雄壯。
中文名
馬納斯魯峯
外文名
The manaslu
別    名
馬納斯盧I峯
庫湯格峯
庫湯山
藏語含義
平坦的地方
名稱由來
梵語“Manasa”
海    拔
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
所屬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
地理位置
尼泊爾境內
經緯度座標
北緯28°33′01″、東經84°33′34″

馬納斯魯峯基本概況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當從近處觀察馬納斯魯峯時,人們會發現它山脊修長眾多,冰川縱橫密佈,似乎從任何方向都可以順利到達頂峯。但如果人們與它保持一定距離進行觀察時,就會發現馬納斯魯峯如同一把利劍直插雲霄,傲然挺立,異常險峻。馬納斯魯峯也被稱作“Kutang”,“tang”在藏語中意思是“平台”,這是用來形容它的巨大的頂峯的。“Manaslu”則是來自於梵文的“Manasa”,這個詞可以近似地被理解為“神山”。馬納斯魯峯的攀登季節為4到5月或9到10月,它的攀登難度極大,在8000米級山峯中僅僅低於喬戈裏峯安納布爾納峯與南迦·帕爾巴特峯。

馬納斯魯峯地形地貌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山地行走途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岩石坡和峭壁。因此,攀登岩石是登山的基本技能。在攀登岩石之前,應對岩石進行細緻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然後確定攀登的方向和通過的路線。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間分佈最廣泛的一種地形。特別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懸崖峭壁以外,幾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身體稍向前傾,腳掌着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萬勿過大過快。當坡度大於30度時,則較難用此法攀登。攀登此類岩石坡應採取“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線橫上斜進。攀登時,腿稍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着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通過草坡時,注意不要亂抓樹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斷使人摔倒。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峯體上終年覆蓋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佈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許多深淵般的巨大冰裂縫冰崩雪崩都十分頻繁。馬納斯魯峯海拔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是世界第八高峯。馬納斯魯峯屬於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尼泊爾境內,西距安納普爾那峯64公里。馬納斯魯峯地處北緯28°33′01″、東經84°33′34″。馬納斯魯峯周圍羣峯林立,在它的周圍有3座7000米以上的山峯和許多6000米以上的山峯,在眾多山峯的簇擁下,它顯得更為巍峨雄壯。這些峯體上都覆蓋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佈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鋸齒型的陡崖和裂縫,冰崩雪崩也十分頻繁。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攀登路線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1950年,著名探險家蒂爾曼(Tilman)在攀登安娜普爾娜Ⅳ號未果後偵察了馬納斯魯(馬納斯魯就在安峯以東40英里),並提出東北側存在有合理的衝頂路線。在這座山峯早期的探索歷程中,日本登山者佔據了重要地位:1953年,一支15人登山隊嘗試了東北壁路線,其中三位成員攀登到了7750米的高度;1956年5月9日,日本隊員今西壽雄和夏爾巴協作加拉爾森·諾布(Galalzen Norbu)從北坡首登馬納斯魯,兩天後,另兩名隊員加藤喜一郎和日下田実沿相同路線登頂;1971年,日本登山隊完成歷史上第二次登頂,西北山脊路線。隨後,1972年,奧地利隊開闢西南壁路線,梅斯納爾在4月25日登頂,但弗朗西·耶格(Franc Jaeger)和安迪·史瑞克(Andy Schrick)同天在頂峯平台的暴風雪中失蹤,這是人類首次從南壁登頂馬納斯魯,它被認為是攀登歷史中最艱難的路線之一。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1974年,第一支女子隊登頂,同樣來自日本。1981年,法國隊彼埃爾·貝欣(Pierre Beghin)和伯納德·穆勒(Bernard Muller)首登西壁路線。1984年,波蘭隊克里茨托夫·維利斯基(Krzysztof Wielicki,第5位完成14座)和亞歷山大·利沃夫(Aleksander Lwow)首登西槽轉南山脊路線。1986年,三位大牛捷西·庫庫奇卡(Jerzy Kukuczka,第2位完成14座)、阿圖爾·哈澤爾(Artur Hajzer)和卡洛斯·卡索里奧(Carlos Carsolio,墨西哥人,第4位完成14座)登頂馬納斯魯東峯,隨後兩名波蘭人以阿爾卑斯方式開闢東北側新路線登頂主峯。1996年,中國西藏登山隊成功登頂(A組:次仁多吉、邊巴扎西仁那、阿克布;B組:旺加、加布、洛則達瓊)。

馬納斯魯峯走進山峯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1996年3月底,中國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峯探險隊離開拉薩,從樟木口岸出境前往尼泊爾,準備攀登馬納斯魯峯。攀登路線上雪崩頻繁,而且地形複雜,到處是破碎的冰川,特別是在5900米附近,有幾處極為險峻的岩石坡,這是通往C2的必經之地,曾有17名韓國登山者在此處遭遇雪崩遇難。A組隊員憑藉豐富的經驗快速通過了這段險路,但因為連續的兩天兩夜的大雪,隊員們只能快速下降至大本營。第一次突擊計劃失敗。探險隊上至6500米處,營救了墨西哥探險家卡魯斯和另一名隊員。一名德隊員得知後,來到中國登山隊大本營,豎起大拇指説:“中國隊員的這種舉動,遠遠超越了登山探險本來的意義。”馬納斯魯峯,海拔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峯中位居第八。它屬於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尼泊爾境內,經緯度座標是北緯28°33′01″、東經84°33′34″。馬納斯魯峯,被尼泊爾人稱之為“崩傑”,意思是“堆起來的裝飾”,並視其為神山。“馬納斯魯”,是從梵語“Manasa”而來。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1996年5月3日凌晨4點,A組隊員次仁多吉、邊巴扎西、仁那、阿克布,從673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開始突擊頂峯,他們沒有攜帶氧氣。當到達7500米處,遇到了一段80度左右的冰壁,他們架設保護繩索和金屬梯,以交替保護的方式攀登。當日14:50,A組4名隊員成功登頂。隊員們用了50分釧在頂峯攝像、拍照和採集冰雪岩石標本,當晚下撤到C2。同日,B組隊員旺加、加布、洛則和達瓊也成功登頂。

馬納斯魯峯攀登季節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5張)
每年的4、5月和9、10月是馬納斯魯峯適宜的攀登季節,要特別注意抗高原反應,建議用攜氧片。

馬納斯魯峯登山常識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在山地行進,容易迷失方向,為了避免迷路,節省體力,提高穿行速度,應本着有道路不穿林翻山,不走小路走大道。如實在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前行。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谷和草叢繁茂、藤竹交織的地方,正所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此外行進時將步幅加大,三步並作兩步走,幾十公里下來,就可以少邁許多步,節省許多體力。而當疲勞時,應放鬆慢行當作休息,而不要停下來,站立一分鐘,慢行就可以走出幾十米。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攀登岩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點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腳能很好地做配合動作。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其他一點,使身體重心逐漸上升。運用此法時,要防上竄跳和猛進,並避免兩點同時移動,而且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在碎石坡上行進,要特別注意腳要踏實,抬腳要輕,以免碎石滾動。在行進中不小心滑會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伸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重心儘量上移,以減低滑行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相反,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馬納斯魯峯攀登歷史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1956年5月9日,日本登山隊的兩名隊員和尼泊爾嚮導共4人沿北坡首次登頂馬納斯魯峯。
1971年5月9日,日本隊開闢西北坡新路線登頂。
1972年4月10日,韓國隊在對馬納斯魯峯東北坡進行攀登時遭遇雪崩,共有16名隊員遇難。
1972年4月25日,澳大利亞人沿西南坡全新路線攀登馬納斯魯峯成功。
馬納斯魯峯 馬納斯魯峯
1974年,日本一支女子登山隊登頂該峯,成為第一支攀登該峯成功的女子登山隊。
1996年4月至5月,“中國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峯探險隊”攀登馬納斯魯峯併成功。
1996年5月12日,墨西哥登山家卡索里奧(Carlos Carsolio)登頂該峯,完成14座8000米級山峯的攀登,用時10年。他是世界上第4位完成此項壯舉的登山家。他提倡用“阿爾卑斯風格”,即只有2至4人組成一支很小的登山團隊,不用固定繩索來進行山峯的攀登。
截至2003年,一共也只有240人次成功登頂,但同時也有52位攀登者為此付出了生命。
2022年,中國登山者董紅娟(又名靜雪)登頂馬納斯魯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