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马神甫事件

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1856年清朝广西西林知县张鸣凤处决非法传教的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的外交冲突事件,法国借此联合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6]
1854年,法国传教士马赖(Auguste Chapdelaine) [9]违反《望厦条约》(1844年),潜入广西西林传教 [4]。马赖所传教义与当地文化间存在巨大冲突,遭到当地民众抵制 [4]。马赖转而吸收地痞、无赖等入教,并庇护其作恶,激发民愤。 [5]1856年初,新任西林知县张鸣凤警告马赖离境未果,后逮捕马赖及25位中国籍教徒骨干。2月29日,因马赖态度恶劣,张鸣凤未依照《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将其移交法国领事馆,直接处以死刑。 [5]
马神甫事件发生后,法国以此为借口,提出“为保护圣教而战”, [5]与英国联合组成英法联军,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4]清政府战败并签订《天津条约》,在传教事宜上再度被迫让步,允许法国商民、传教士自由出入内地、自由传教 [8],其活动范围从通商五口扩展至全国各地。 [4]仅在西林一地,知县张鸣凤被革职,天主教士筹建“赎罪圣堂”,大量购买土地、掠夺财富,成为特权阶层。 [7]
中文名
马神甫事件
发生时间
1856年
人    物
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
事    件
潜入中国广西,进行侵略活动
手    段
宗教形式
又    称
西林教案

背景

播报
编辑
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都有关于允许外国人在五口传教、中国官吏对外国传教士一体保护的规定。法国迫使清政府于1846年2月20日(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明诏弛禁传教,并发还康熙年间封闭的天主教堂址等。但清廷的诏谕中同样保留了对外国传教士及中国教徒的某些限制,即“其有借教为恶及招集远乡之人勾结煽诱,或别教匪徒假托天主教之名借端滋事,一切作奸犯科应得罪名,俱照定例办理。仍照现定章程,外国人概不准赴内地传教,以示区别”。然而,披着宗教外衣的外国传教士不顾条约规定,公然无视清政府的法令,屡屡潜赴内地传教,更在外国领事裁判权制度的庇护下,假传教之名,行不法之实。 [2]

经过

播报
编辑
1853年(咸丰三年),法国巴黎外国宣道会传教士马赖由广州非法潜入贵州,再由贵州天主教会派遣,偕其助手和中国信徒白小满和曹贵,潜赴广西西林县传教。他们到西林后,广收无赖匪棍入教,包庇教民横行乡里、抢掠奸淫、胡作非为,激起民愤。1855年夏天,西林乡民将马赖告至县衙,西林知县黄德明慑于公愤,派兵勇将马赖带至县署,劝其离境。马赖离开西林不数月,又于改年冬天再度窜入西林。而此时西林县知县已由张鸣凤接任,他一改前任知县迁就曲护的做法,对不法教徒严加惩处,处死多人,并据朝廷法令,限令马赖离境。但马赖未加理睬。1856年2月24日,马赖与其25名中国教徒同时被捕。3月5日,西林县当局在审讯之后,将马赖、白小满、曹贵处死。是为“马神甫事件”,又称“广西西林教案”。 [2]

后果

播报
编辑
法国以“为保护天主教而战”为由,借口该事件于次年联合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束后,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张鸣凤被革职充军,此后在西林“神甫见官高一级”,并用中国的赔款修筑了定安教堂。 [3]

遗址

播报
编辑
马神甫事件
西林教案遗址现位于现田林县定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