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目鎮

鎖定
馬目位於舟山島西北端,它原來是個懸水島,1958年其東面圍塗造田以後,遂與舟山島相連。1956年建馬目鄉。
中文名
馬目鎮
地理位置
舟山島西北端
特    點
懸水島
馬目特產
馬目泥螺

目錄

馬目鎮簡介

關於“馬目”一名的來歷,1994年版《定海縣誌》載:“相傳古有馬死葬此,名馬墓,諧音馬目。”常言道,北馬南舟。舟山地處海島,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很少有馬。
為什麼在馬目這樣的懸水小島會有“馬墓”呢?相傳,南宋時期,馬目東面的煙墩有個在外做官的人,他的獨養兒子是個傻瓜。長到十七八歲還分不清東西南北,甚至連爹孃也分不清。常稱爹為娘,稱娘為爹。鬧出了許多笑話,成了當地一大笑料。因為他是大户人家的兒子,人們就叫他“大户”。
有一年清明節,這做官的人騎了匹馬回鄉掃墓,這“大户”見到馬高興得不得了,一定要他父親把馬留下給他玩。他父親想,這“大户”留在家裏也是丟人現眼,就買了幾匹馬放養在馬目島上,叫“大户”去看管。誰知不到一個月,馬全部死光。“大户”的娘很生氣,把“大户”領回去毒打一頓,派人去把死馬葬掉。因為當時這裏是個無名島,就以墓為名。
1923年的《定海縣誌》載:“馬目山,離縣約六十里,高三十餘丈,周圍二十餘里,泉甘土肥,鉅公多隱居於此。上有天妃宮。一名馬墓。
按:明嘉靖二十五年,副使許東望擊賊於福山洋敗之。”與縣誌的這一記載有關的民間傳説,“馬目”一名另有來歷。
一説“馬目”本名“福山”:
相傳,在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東征,在福建大造戰船。所需的木材、資金全部“取之於民”。因為官府沒完沒了的勒索,當時有三個福建富翁就帶了金銀財寶逃到馬目避難。故有“鉅公多隱居於此”一説。因為那時的馬目是個無名島,就以先住福建人為名,稱“福山”。並把附近的海域,稱為“福山洋”。縣誌的“許東望擊賊於馬目福山洋”一説,可能是“馬墓”與“福山”是一地兩名的緣故。
一説“馬目”是“媽姆”音變而來的:
相傳,在馬目避難的三個福建人信“天妃”神,元大德年間,造了個天妃宮,他們以天妃宮為家。當時岑港有個信菩薩的老太太,聽説天妃宮有菩薩,便去朝拜。因為她不知道天妃是什麼菩薩,就去問住在宮裏的福建人。福建人告訴她説:天妃又稱媽祖,她是福建人林默修成的,是海上保護神。可是這老太太聽不懂福建話,誤以為這菩薩的名號叫“媽姆”,念念不忘。並把這菩薩所在地方亦稱“媽姆”。這老太太到處拜菩薩,就把這“媽姆”的叫法傳開了。舟山人不信天妃,不知道“媽姆”的稱呼有誤,一直得不到糾正。清康熙年間以後,舟山各地的地名逐步規範化了,人們以為“媽姆”之稱太俗,逐改稱“馬目”。書面文字是“馬目”,但人們的口頭叫法還是改不過來。直到今天,許多人的口頭叫法還是“媽姆”。

馬目鎮馬目特產

馬目泥螺
泥螺又名“吐鐵”,屬腹足綱,阿地螺科,遍佈於舟山各港灣海塗,尤以定海馬目一帶為盛,質量上好,素有“馬目泥螺岙山蝦”之説。
泥螺貝殼呈卵圓形,薄而脆,有許多細微的環紋和縱紋,殼口大,表面平滑,體色為灰黃色和紅黃色,稍透明。泥螺習慣生活於含泥沙多、硅藻豐富的海塗與潮水接壤處,退潮後喜歡在泥塗上爬行。
泥螺產期較長,一般從立夏開始到霜降漸趨終止,為期約6個月左右。小滿前後頭潮泥螺開始旺發,此時的泥螺個體較小,肉質鮮嫩,農曆五月後逐漸肥大,個體豐滿,產量漸高,現馬目等地已開始人工養殖。
馬目泥螺以其個體碩大、肉質肥厚、不含泥精(沙)而著名,具有悠久的歷史,暢銷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除食用外,還可入藥,具有補肝腎、益精髓、潤肺明目、生津等功效,用鹽、酒漬食對治療咽喉炎和結核病等症有一定療效。
“馬目泥螺”在浙江省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馬目牌泥螺榮獲浙江省98年優質農產品金獎。舟山市定海馬目泥螺加工廠和舟山瀛洲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是定海區從事馬目泥螺加工的生產廠家,目前有養殖基地10000畝,年加工能力100餘噸。其產品深受各大賓館、外商和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是舟山市旅遊局定點生產供應外商的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