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瑛

(雲南抗日將領)

鎖定
馬瑛,出生於雲南洱源茈碧大果村的白族馬金墀家,在民國年間有一門三將的美稱,長子馬鉁中將、次子馬鍈中將、三子馬崟少將。
中文名
馬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白族
出生地
雲洱源茈碧大果村
畢業院校
大理模範中學
職    務
中將
主要成就
抗日將領

馬瑛學習經歷

馬瑛1916年大理模範中學(今大理一中前身)畢業,考取武昌師範大學,因家庭故未入學。1917年,馬鍈參加護國軍,任團部上尉書記。191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第十二期。1920年,唐繼堯組建靖國軍,馬鍈在校年餘,尚未畢業,被調任靖國軍上尉副營長。1921年,以上尉學員身份入講武堂第十四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上尉隊長。
1924年為使署上校參謀兼警衞連長。1927年,馬鍈任龍雲部99師上校參謀長,參與了龍雲奪取雲南的“二·六”政變。

馬瑛抗日功績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雲南組建新軍,盧漢任60軍軍長,馬鍈調軍部任少將參謀處長,繼任代理參謀長。盧漢因有要務,乘飛機到南京,經武漢再轉長沙,馬鍈代行軍長職權,從成立軍部,調用人員,編組部隊,到11月10日在巫家壩誓師出征,全軍3個師12團4.7萬多官兵的行程安排、後勤供給、沿途約集各師長會議和答謝地方歡迎等,概由馬鍈全面照應,精心籌劃,經40餘日長途跋涉,終率全軍順利到達湖南常德集結待令。
1938年4月,日軍在魯南發動全面進攻,徐州危在旦夕,為扭轉戰局,60軍奉令開赴前線,參加了著名的台兒莊大戰,歷27天,打退日軍數十次強大的正面進攻,打死打傷日軍3萬餘人,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繼後,馬鍈隨60軍參加了武漢、崇陽、南昌和長沙等重大戰役。
1938年10月,60軍與58軍擴編為國民黨第一集團軍,盧漢任總司令,馬鍈任中將副參謀長。1941年秋,馬鍈入重慶中央陸軍大學特班第五期受訓,1942年回滇任滇越邊區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輔佐盧漢衞戍滇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60軍和93軍(滇南一、二兩路指揮部)改編為國民黨陸軍第一方面軍,盧漢任司令官,馬鍈任中將參謀長,率所屬的5個軍及3個師入越南受降。第一方面軍在決定入越南接受日本侵略軍投降的命令後,積極為受降作好一切準備,9月1日,在盧漢總部,由參謀長馬鍈主持,與日軍洽降代表團接洽受降各事。並派人先期抵達越南河內,設前進指揮所,辦理各種受降準備工作。各部隊由原駐地向越南前進,第六十軍由金平、屏邊、那發經越南老街、富流至河內,司令部及第九十三軍則沿滇越鐵路向河內推進;俟第九十三軍抵河內後,第六十軍再前進至北緯十六度之線以北的順化、土倫一帶。
1945年9月20日,第一方面軍所屬各部隊約20萬人均已到達指定地點,9月28日10時,受降典禮在司令部駐地(原法國殖民統治者在河內修建的“總督府”)禮堂內舉行。日本駐越北的第三十八軍團長土橋勇逸及二十一師團長三國直福等,面對中國陸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官盧漢、參謀長馬鍈、副參謀長尹繼勳等座前站立行禮,日軍參謀酒井將投降日軍的各種表冊呈司令官盧漢審閲。在受降儀式上,盧漢以中國陸軍高級將領的身份講了話,昭告世界:維護正義反抗侵略的中國人民勝利了。他當場授予日軍軍團長土橋勇逸以“方字第一號訓令”,責令約束所部,自受降之日起,即在原地待命,停止一切活動。並按照所呈表冊開列的人員、武器及各種軍用物資,在指定地點集中,聽候接收。
10月盧漢任雲南省主席。解除日軍武裝,接收其物資、武器裝備,遣返日軍戰俘等等受降事宜多由馬鍈全權處理。接收工作至10月31日止,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地區的日軍全部解除武裝,陸續遣送回日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