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湖

(四川省雷波縣境內金沙江流域湖泊)

鎖定
馬湖,長江上游幹流金沙江流域湖泊,位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境內,東鄰金沙江,屬金沙江支流,湖水通過地下潛流入金沙江。湖泊為羣山環繞。湖泊呈長方形,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1~2.5公里,最寬處2.3公里,湖水面積7.32平方公里。平均深度65.7米,是中國第三大深水湖泊。湖盆總容積為4.81億立方米,容水量為全省第二大湖,水面面積居第三位。 [1-4] 
馬湖是雷波縣黃琅、馬湖、中田等鄉鎮的工農業和生活水源地。湖區所產蓴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因湖中有龍馬傳説而得名。 [17] 
馬湖景區,1993年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06年12月被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也是國家濕地公園。
中文名
馬湖
地理位置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境內
面    積
7.32 km²
所屬水系
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湖泊
別    稱
龍馬湖
容    積
4.81億立方米

馬湖名稱由來

海馬石 海馬石
馬湖,馬湖因龍馬得名,據雷波縣誌記載:昔人牝馬系湖巖,湖中出龍與交,後產異馬,因得名馬湖;又以湖中有龍,又稱龍湖、龍馬湖。 [2]  《雷波廳志》載:“馬湖龍馬説,亦實有之。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五日,海中有馬遊西山,白色,腹下有鱗,精彩照耀。居民集視逾時,仍沒入海”。 [4] 

馬湖位置境域

馬湖的位置 馬湖的位置
馬湖的形狀及範圍 馬湖的形狀及範圍
馬湖,位於雷波黃琅鎮以西1公里許,與馬湖鄉之間,北緯28°23′~28°26′,東經103°46′~103°47′,湖泊為羣山環繞。湖泊呈長方形,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1~2.5公里,最寬處2.3公里,湖水面積7.32平方公里。
湖水最大深度134米,平均深度65.7米,湖水最深處在金竹灣嘴西側湖心地區,最大水深134米,平均水深65.7米。水深在100米以上的水域約佔總面積的27%,是中國第三大深水湖泊。湖盆總容積為4.81億立方米,容水量為全省第二大湖,水面面積居第三位。湖面海拔高程1101米。 [1]  [2]  [3-4] 
馬湖湖岸線吃呈鋸齒狀,湖東岸有7個港灣,湖西岸有3個港灣。 [5] 
馬湖北端黃琅鎮境內水面及小海子 馬湖北端黃琅鎮境內水面及小海子
馬湖南端馬湖鄉水面 馬湖南端馬湖鄉水面
馬湖東北部水面 馬湖東北部水面
馬湖西部水面 馬湖西部水面

馬湖水文特徵

馬湖流域,集雨面積1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流量6623萬立方米;洪枯水位最大變幅在3.0米左右。 [6] 
馬湖湖區處在北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温為13.6攝氏度,最熱月均温為22.9攝氏度,最冷月均温為2.6攝氏度,湖水終年不凍結。降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86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日為219.9天,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85.9%。平均蒸發量為503.8毫米,乾燥度為0.84,屬濕潤帶氣候。
水面海拔高程為1100.01米,在引水工程建成前,水位最大年變幅為7~8米,一般為4~5米,小水年為2~3米。隨着雨季的到來,5~8月份水位變化頻繁,最高水位出現在多雨的7月,最低水位出現在少雨的2月。在引水工程建成後,月平均水位變小,水位變化主要取決於流域降水量、湖周石灰岩地層的漏水和人工控制等因素。
馬湖系深水湖,湖水清沏透明,透明度一般為2~2.5米,最高可達3.8米,水色在9~12號之間。水温月平均最高出現在8月,為24.4攝氏度,最低水温出現在3月,為7.3攝氏度。全年水温均大於4攝氏度,為不併冰凍湖。
馬湖營養物質貧乏。氮磷硅元素的含量普遍較低。屬弱礦化淡水湖。 [7] 
馬湖 馬湖

馬湖地質地貌

馬湖的形成,研究者有多種方法:或稱第四紀冰川消融,冰磧堆積成堤,瀦水成湖,屬冰川堰塞湖,或稱岩溶塌陷形成;或稱構造斷裂形成盆地,積水成湖;或稱構造——岩溶共同作用形成。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生態環境旅遊資源調查所研究認為,馬湖成因為構造地震堰塞湖。
馬湖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揚子台地坳區,馬湖次級穹狀向斜盆地的西翼,地處涼山斷塊活動斷裂構造區的南側,南北向、北東向兩大構造體系的接合部,新構造活動強烈;湖岸及湖底出露地層有峨眉山玄武岩組、龍潭組、飛仙關組組、銅街子組、嘉陵江組、雷口坡組、須家河組;馬湖湖堤呈東西向展布,長約1.3公里,底寬250~500米,頂寬150~200米,高30~100米不等。湖堤上未見基岩出露,為第四紀湖紀殘坡積物。湖堤西端礫石物質組分較為單一,只有玄武岩,而湖堤東端,礫石物質組份較為複雜,有玄武岩、砂岩、灰巖、白雲岩等。整個湖堤的殘坡積物呈鬆散狀至半固結狀。
湖泊底部以三疊系飛仙組、銅街子組碎屑岩,三疊系峨眉山玄武岩組的玄武岩,第四紀殘坡積組成隔水層。地勢呈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的扇形,屬中高山強烈切割區。馬湖西側的篩子堖是流域內的最高峯,海拔為2547米;東側金沙江谷底為流域的最低處,海拔約310米,高差一般在1500米以上。山脈呈南北——東西向延伸。 [5] 
馬湖周圍羣山環抱,東有金海山、國家山、唐家山;南有箐口山;西有對門山、文廟山、大旗山;東北和西北有冕旒山和老君山。正北湖口是由玄武岩碎塊夾泥土堆積而成的天然大壩,長約600米,寬約300米。東北角湖面有一龜形小島,名金龜島,俗稱大海包。湖水清澈,碧波漣漪,遊鱗可數。 [4] 
馬湖 馬湖
湖口有一天然堆石壩,長60米,寬250~300米,天然壩頂高出平均水位15~20米。 [6] 
金龜島 金龜島
馬湖周邊山地 馬湖周邊山地

馬湖水系構成

馬湖水系構成 馬湖水系構成
馬湖為一高山湖泊,屬金沙江支流,南有三條小溪流入湖區,流域面積106平方公里。整個流域呈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8.5平方公里的葉面扇形。南、北、東三面低,西面高,主要溪流有額子溝、東部溝、西部溝三要河流。其中東部溝水量最大,額子溝次之,西部溝最小。馬湖為一完整獨立的水文單元,湖水的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也有比較穩定的地下水,湖水水位穩定。湖區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夏秋兩季可集中全年降水的80%以上。湖水排泄通過地下徑流由南往北排泄,南側的消坑可能為其集中排泄點。 [1]  [5] 
湖水通過石壩,滲漏到黃琅城邊西南角,形成天然的3個小海子。小海子水再滲漏至老君山下形成後海子,上中下3層湖泊交相輝映,蔚然壯觀。據《雷波縣誌》載,馬湖湖水潛流入金沙江。 [8] 
小海,位於馬湖北端湖堤之下,海拔1050米,由3個湖泊組成,呈串珠狀相互連在一起,湖區面積105978平方米。湖泊總體呈弧形,長1.2公里,寬100—200米。湖水來自於馬湖滲漏補給。小海是江南三大名菜“藴菜”的原產地之一。現為藴菜種植基地,遊人可參與採摘活動。 [9] 
後海,位於馬湖北端,呈長橢圓形,東西長170米,南北寬70米,海拔1005米。湖水清澈透明,無污染。其成因與馬湖、小海相同,是地震斷裂活動引起坍塌堵塞而成。 [9] 
馬湖湖水的外泄,原主要為滲漏。故原為一微流通的半封閉型湖泊。1978年人工控制閘建成後,利用湖水灌溉和發電。湖水流入金沙江。 [7] 
馬湖東岸的溪流 馬湖東岸的溪流

馬湖自然資源

馬湖盛產鯉魚、鯰魚、卿魚等。尤其是小海子所產之蓴菜,為享譽中外的特產佳餚。
馬湖蓴菜。蓴菜又名水葵、錦帶,系多年生水草,葉子橢圓形。蓴菜生長在腐殖質豐厚、水質清純的湖泊濕地中。雷波馬湖水質清潔,湖水從北部堤壩滲漏到三海村,形成水深三四十釐米的沼澤地,蓴菜便生長其中。多年前,當地羣眾不知蓴菜為何物,常常將蓴菜莖葉從水中撈出作為青飼料餵豬,根本不知道蓴菜可以食用,而且是美味佳餚。
採收馬湖蓴菜 採收馬湖蓴菜
馬湖蓴菜種植基地 馬湖蓴菜種植基地
1943年8月,中央大學教授肖楠森率中國科學院西部考察團考察涼山,首次發現雷波縣馬湖出產蓴菜。當地羣眾開始採摘蓴菜食用,因無保鮮技術,馬湖蓴菜未能形成商品出售,有幸品嚐蓴菜的甚少。1986年,該縣引進日本伊藤萬株式會社和金陵食品合資會社的加工保鮮技術,完整地保護了蓴菜所含的多糖和維生素B12等有機成分,當年就出口創匯。1991年,雷波縣水利電力局正式創辦“雷波縣馬湖蓴菜場”,蓴菜種植面積由當初的3畝發展到450餘畝,年總產量由原來的不足500公斤增加到10萬公斤左右。2001年6月,涼山彝族自治州質量技術監督局雷波分局舉行企業標準發佈會,宣佈“馬湖蓴菜”生產標準,為馬湖蓴菜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打牢了堅實基礎,馬湖蓴菜成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10] 

馬湖治理開發

馬湖漁業生產

馬湖盛產鯉魚、鯰魚、卿魚等。1977年至1979年雷波縣籌建馬湖魚場,徵地建養魚池和孵化池8個近6畝、孵化魚苗104萬多尾。1980年至1983年馬湖魚場孵化和培育魚苗96萬尾,其中32萬多尾投於馬湖和黃琅城邊的3個小湖。1981年一1983年,黃琅、錦城、永盛3個區的23個公社、152户社員新建養魚池136畝,集體和社員養魚170多萬尾。 [11] 
1977年至1983年馬湖捕魚2.46萬斤,年平均捕成魚3615斤。1979年捕魚4100斤。1981年至1983年全縣養魚户捕撈成魚8.27萬斤,年均2.75萬斤。1984年馬湖周圍4個村有專業漁民20人,漁船11只,副業漁民180人,船89只。 [12] 

馬湖引水灌溉

馬湖,同時也是一座天然水庫,1959年當地羣眾曾在天然壩上試開水渠,引湖水灌田,施工中因技術上沒有把握,即停工。1972年11月,經四川省水電廳批准列為水利基本建設項目,投入施工。在天然堆石壩單簿處開挖一缺口,深17米,再填築12.5米的粘土斜牆堆石壩,長29米,頂寬16.5米,底寬62米。在壩底埋設1.4米直徑的鋼管放水及排泄洪水。管底高程983.00米,最大放水流量12.1秒立方米,管端出口處設有消力池及南北乾渠分水閘。
設計配套南、北2乾渠54公里,1972年11月動工,1978年4月竣工,完成配套54公里,其中已襯砌防滲28公里。總工程量101萬立方米,其中砌石方15萬立方米;投勞200萬個,總投資70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87萬元。每年利用水量3200萬立方米,設計灌面1.2萬畝,有效灌面1.2萬畝,其中澆灌旱地0.78萬畝。利用壩後乾渠落差興建綜合經營彪水崖及消壩水電站,共裝機355千瓦,1990年,年發電量150萬千瓦小時。另建有水泥廠1座,年收入37萬元,其中電費收入5.5萬元,水產收入0.7萬元,其他收入31.2萬元。 [6]  [13] 
馬湖引水灌溉工程跨越2區4鄉境,設工程管理站專管,中田、穀米、渡口3鄉各配1名管水員,組織每年歲修,防滲補漏,排除障礙,確保水流暢通。1980年秋,馬湖工程管理站於樞紐工程大壩和南北乾渠部分堤坎處植樹造林,固沙護堤。 [14] 

馬湖航道航運

歷史上,馬湖坳口與海腦壩為渡運碼頭。清代至民國時期,是雷波至成都、樂山、宜賓等地人貨必經之道。民國十四年(1925),李姓鄉人造木船渡運客商及貨物。同年十一月縣團務委員會決定:馬湖南北渡口提歸公有,黃螂、馬湖民團各造大木船2只,對開載運人貨。民國二十五年(1936),湖內公船被私人佔有,至解放前夕仍為私人經營。解放初期仍為私營,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私人船隻折價入社,收入船費農業社所有。1958年秋,黃琅、馬湖2鄉建人民公社,船隻由公社經營。1961年雷馬屏農場馬湖分場建1只10馬力載重20噸的木質機動船於湖中開渡,1980年5月雷波縣馬湖漁場購進1只20馬力的鋼殼機動漁船於湖內開渡。1982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湖內10餘隻木船下放到户經營。1990年7月沿湖公路通車後,渡船營運鋭減。 [15] 

馬湖名勝景觀

馬湖海龍寺

馬湖景區景點分佈 馬湖景區景點分佈
馬湖金龜島上的孟獲殿 馬湖金龜島上的孟獲殿
乾隆四十八年(1783)五月,於島上修復座北向南的古廟—海龍寺,4重大殿列座100餘尊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泥塑神像。其中孟獲殿內供奉着三尊“蠻王菩薩”,身披氈衣,腰佩弓箭,夷裝赤腳,氣宇軒昂。孟獲殿,中國僅存的供奉彝族首領神像的寺殿,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
湖東北岸保存着國保土司衙門遺址,夷族向天園墳等民族文化,還有鐘乳石奇觀的“龍湖溶洞”。 [4] 

馬湖湖區奇觀

馬湖以海龍寺為中心環列着金龜游水、母豬卧巖、鵝公飛渡、五馬歸槽、大灣如月、坳口峯迴、天門雄陣、藍蛇攆龜、寶馬投湖、龍湖雄關等10景奇觀,為四川省旅遊勝地之一。 [4] 
金龜戲水 金龜戲水
金龜戲水,即湖中孤島,島上建有海龍寺,又名金龜鼎寺,島上綠樹掩映,翠柳垂枝。傳説馬湖原是一片沼澤荒坡,沼澤裏住着一隻金色大龜,沼澤邊的山洞裏住着一條藍蛇。一天,藍蛇説:“我可以請來東海龍王,頃刻間就可把這裏變為茫茫大海,我就成了海龍,周圍也就成魚米之鄉了。”金龜不信,反以惡言頂撞,致使藍蛇與金龜激戰起來。母豬仙問明戰由,非常讚賞藍蛇的雄心壯志。金龜説:“藍蛇果能變沼澤為大海,成了海龍,我願意馱着他遨遊四海。”第二天,藍蛇果然請來了龍王,綠水頃刻湧流,沼澤荒坡成了萬畝龍湖,藍蛇成了海龍。金龜化作龜形小島,島上建築海龍寺,即為金龜馱海龍。
母豬卧巖 母豬卧巖
母豬卧巖,在湖東岸荊竹嘴海邊。巖下有一扁形石頭,長6尺餘,寬3尺餘,活像一隻側卧哺乳的母豬。傳説明世宗嘉靖年間,一對年輕夫妻在湖邊墾荒種地,發展農業生產。一天,他倆從集市買回一頭小母豬。説來也奇怪,這母豬非常温馴,肯吃肯長,不到半年重達五、六百斤,到臨產時突然失蹤。小兩口心急如焚,四處尋找,最後在大海岸邊發現母豬躺在巖洞裏。可走近一看,大吃一驚,原來這母豬已變成石頭了。鄉鄰們聞聽後都來圍觀,驚歎道:“豬仙啊!”從此,人們稱這段岩石為母豬巖。
鵝公飛渡 鵝公飛渡
鵝公飛渡,在湖東南唐家山。山脈走向形似一隻天鵝空降,直撲馬湖水面。鵝頭伸向唐家灣,鵝包突起,鵝嘴平湖呈飲水狀,頗有遊渡尋物之感。
五馬歸槽,在湖東金海山與國家山連接段,有五匹山樑形如駿馬,曾建五馬寺,有五馬歸槽的傳説。
大灣如月,在湖西岸邊,狀似一輪上弦月。有詩讚曰:“英姿美女立湖彎,波光粼粼半月圓,遊人信步登仙境,疑是嫦娥下凡間。”
坳口峯迴,即北端湖口,大旗山和冕旒山交界處的天然大壩,是形成馬湖的關鍵所在。站在大壩上了望四野,山清水秀,水天一色,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畫,使人飽享眼福,心曠神怡。
天門雄陣,即湖東金海山脈一段突起處,形似山門,為歷代民族械鬥必爭之地,居高日觀馬湖,可見“千人拱手”(搖船),夜視黃琅城內,可覽“萬盞明燈”。馬湖引灌工程大堰繞山而過。
藍蛇攆龜,湖東國家山脈蜿蜒至荊竹嘴與金龜島相對峙。龜蛇大戰中,金龜節節敗退,藍蛇緊追不捨。其山脈走向恰似藍蛇攆龜。
寶馬投湖 寶馬投湖
寶馬投湖,即湖西南岸邊的海馬石。
龍湖雄關,即湖西北之宋家巖,為馬湖門户,道旁石壁上鐫刻有“龍湖雄關”4個大字。山巒蒼翠,峭壁懸崖。鳥瞰金沙江,只見江水滔滔不絕,一瀉千里。有一羊腸小道盤旋上下,曲折險峻,為昔日人們必經之隘口,十足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馬湖歷史文化

馬湖民間廟會

馬湖金龜島上的海龍寺,歷史上有海龍寺大燭會和燒香會,源於清代。每年農曆6月18日白天為黃螂海包大燭會,晚上燒拜香;19日辦觀音會。會期盛況為全縣之冠。除本縣信徒外,雲南省昭通地區的永善縣、綏江縣,四川的屏山、宜賓、馬邊、峨邊、沐川等縣的一些佛教、道教信徒和庶民中的善男信女都備香蠟錢紙按期赴會。大燭會多由當地士紳和會首主持,海龍寺的和尚參與。6月19日的觀音菩薩生日是舉辦觀音會的最後1天,眾稱“燒香會”。寺內要辦素席“九個碗”,敬神還願,吃會席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農曆6月18日至19日廟會盛期,海龍寺內香煙嫋嫋、燈燭輝煌、木魚聲聲、鐘鼓時鳴,黃螂集市也特別活躍,宜賓、屏山、綏江等地客商雲集黃螂銷售食鹽、紅糖、葉煙、各色布匹和其它生活、生產用品。本地農民則出售筍乾、茶葉、中藥材等農副土物產品,成為興旺的物資交流會。1950年冬和1951年春,海龍寺100尊栩栩如生的神象及其它民族藝術珍品被毀,觀音大燭會及燒香會活動終止。 [16] 

馬湖建置沿革

馬湖北面的黃琅鎮 馬湖北面的黃琅鎮
馬湖地域,歷史悠久,古為西南夷地之一部分,摩侯國境地。後為雷波縣政治文化中心。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武帝劉徹遣唐蒙發巴蜀兵通西南夷,置犍為、胖舸、越嶺、益州4郡,於雷波境內黃螂(黃琅鎮境內)置堂琅縣,後廢。漢末於馬湖之南(今縣城附近)置潛街縣。西漢時馬湖為“臨池潛”,湖水潛流入金沙江,正合“潛”字意。蜀漢置馬湖縣,隸越嶺(嶲)郡。唐宋為馬湖蠻部,元代置馬湖路、明置馬湖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地屬雷波縣黃琅鎮、馬湖鄉境域。 [8]  [5] 
參考資料
  • 1.    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地理志(上下冊).:成都地圖出版社,1996:163
  • 2.    涼山彝族自治州志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涼山彝族自治州志:方誌出版社,2000:130
  • 3.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76
  • 4.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676
  • 5.    曹俊 陳斌 郭建強 . 馬湖成因探討 . 《全國第19屆旅遊地學年會暨韶關市旅遊發展戰略研討會論文集》 . 184-185
  • 6.    涼山彝族自治州志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涼山彝族自治州志:方誌出版社,2000:1582-1583
  • 7.    季江 胡文英 .馬湖水資源的初步分析 . 《湖泊科學》1994年 第2期 :115-123
  • 8.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61-62
  • 9.    雷波縣人民政府.雷波縣誌(1991-2006).:方誌出版社,2014:95
  • 10.    雷波美食一絕——蓴菜  .涼山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11-13]
  • 11.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367
  • 12.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368
  • 13.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434
  • 14.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440
  • 15.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485
  • 16.    雷波縣誌編纂委員會.雷波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802-803
  • 17.    走,去雷波  .四川文旅.2023-05-25[引用日期2023-05-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