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淑義

鎖定
馬淑義,女,回族,寧夏固原人,1948年出生,1970年開始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三十里鋪村任村醫。馬淑義從事鄉村醫療衞生工作以來,從農村保健員起步,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逐步成長為一名掌握了基本醫學知識,並深受當地羣眾讚揚的鄉村醫生。
中文名
馬淑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1948年
職    業
醫生
出生地
寧夏固原市

馬淑義個人簡介

馬淑義30多年來,先後醫治患者5萬餘人次,累計為貧困患者墊付醫藥費1萬多元。當時村民健康意識淡薄,產前檢查少,生產不願意住院。有一次,為一個產婦接生時,出現了意外情況,因為孕婦高度浮腫,好不容易孩子生出來了,可是胎盤出不來,馬淑義一摸,還有一個!等第二個孩子出來時卻沒有呼吸,經過及時的搶救,孩子終於脱險了。有時需要出診,她不管雪滑路不好走,背起藥箱就跑,自己卻滾到了溝裏,經過半小時的搶救孩子甦醒後,她又把孩子送到縣醫院,幫着辦好住院手續,直到孩子脱離危險,自己才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她至今也沒有社保、養老和醫療保險,工資也僅僅百來元,每年村民賒賬看病都在兩三千元,有時她不得不把家裏的豬、羊賣掉,用來補貼衞生室的開銷。在她的努力下,“小病不出村”的目標,在這個貧困村子得到了實現。她曾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候選人”。 [1] 

馬淑義人物事蹟

馬淑義從1970年開始從事鄉村醫療衞生工作,近40年來,她從農村保健員起步,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逐步成長為一名掌握了基本醫學知識,並深受當地羣眾讚揚的鄉村醫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在沒有任何補助的情況下,馬淑義想方設法辦起衞生室,繼續為村民服務。那時村民普遍困難,多數賒賬,她只有靠變賣豬、羊、雞等維持。30多年來,她先後醫治患者5萬餘人次,累計為貧困患者墊付醫藥費1萬多元。
她剛剛生下孩子兩天,就趕上一個村民要生孩子,這是一個雙胞胎高危孕婦。那時候村民健康意識淡薄,產前檢查少,生孩子又不願意住院。村裏只有她一個接生員,丈夫不讓她去,但她還是不顧丈夫的勸阻堅持出診。接生時,出現了意外情況,因為孕婦高度浮腫,一天一夜孩子還沒有生出來,產婦家裏人一個勁催。好不容易孩子生出來了,可是胎盤出不來,馬淑義一摸,還有一個!等第二個孩子生出來卻沒有呼吸,她趕緊進行人工呼吸,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救,孩子終於哭出來了,她卻暈了過去,從此還落下了腿疼的毛病,每逢陰天就發作。
2000年的冬天,馬淑義因大葉性肺炎住了20天醫院剛回到家,一個村民就急着跑來叫她,説他的孩子突然高燒抽搐。她二話沒説,背起藥箱就跑,路上被雪滑倒,為了保護藥箱,自己滾到了溝裏。趕到病人家時孩子已經昏迷不醒,馬淑義立即進行搶救,半小時後孩子甦醒,她又陪着把孩子送到縣醫院,幫着辦好住院手續,直到孩子脱離危險,自己才拖着摔傷的腿回家。
從1980年開始,馬淑義就承擔起村裏幾百個孩子的預防保健工作。當時,村民誰也不願把錢花在疾病的預防保健上。她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給村民們講預防接種的好處,現在再也沒有誰拒絕預防接種。同許多鄉村醫生一樣,馬淑義至今也沒有社保、養老和醫療保險,工資也僅僅百來元,每年村民賒賬看病都在兩三千元,有時她不得不把家裏的豬、羊賣掉,用來補貼衞生室的開銷。馬淑義的想法始終非常樸實單純,她説“每天看到那麼多病人信賴的目光就滿足了”。在她的努力下,“小病不出村”的目標在這個貧困村子得到了實現。
參考資料
  • 1.    資料  .寧夏文明網[引用日期201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