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海軼

鎖定
馬海軼,上世紀六十年代生於甘肅通渭。1989年畢業於青海師範大學政治系,哲學學士。現供職於青海省電力公司。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員,青海省作協理事、副主席,青海省詩歌學會副會長。2001年4月,參加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 ;2005年,被青海省人事廳、青海省文聯授予“青海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
中文名
馬海軼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青海師範大學
主要成就
青海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出生地
甘肅通渭
代表作品
黃金在天上舞蹈
職    務
青海省詩歌學會副會長

馬海軼社會職務

2023年12月,青海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2] 

馬海軼主要作品

詩歌創作
1986年開始詩歌創作,有作品500餘首。1987年3月在《飛天》發表詩歌處女作;自後有數百首作品發表在《大河》《綠風》《星星》《青海湖》《上海文學》《四川文學》《新大陸》《文藝報》《敦煌詩刊》《詩歌月刊》《紅巖》等國內外報刊。有作品入選《再見,20世紀(北方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中國九十年代詩歌精選(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建國50週年青海文學作品精選(詩歌卷)》《中國新詩選(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2002年詩歌選(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中國先鋒詩選(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等選集;另有詩歌分別入選作家出版社、新華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選本;詩歌《聽惠特尼·休斯頓的歌》被選入甘肅省中學語文高二年級補充教材;2004年6月出版詩集《秘密的季節》。2007年3月,詩歌創作受到《青海新文學史論》課題的關注和論述。2007年8月,組詩《青海之書》被收入青海詩歌選集《高大陸上的吟唱》。
散文創作
1990年開始散文創作,有作品百餘篇。主要有《河湟筆記》《低河之水》《憂鬱之書》等,發表於《飛天》《朔方》《青海湖》《青春》《美文》《中華散文》等刊物和國內數十種報紙的文學副刊;有作品被《散文選刊》轉載;入選《建國50週年青海文學作品精選(散文卷)》《中國西部人文地圖(四川文藝出版社2002年6月)》《新散文百人百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月)》《崑崙(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十年回眸(中國文化出版社2003年10月)》等選集。
小説創作
1997年開始小説創作,有“低河系列”十餘篇;作品刊登在《朔方》《青海湖》文學月刊。
文學評論
多年來,注重對本省作家的作品進行研究和探討,在《青海日報》《青海湖》《詩歌月刊》等報刊發表了50餘篇十多萬字的評論文章,主要有:《悲壯的突圍》(楊志軍荒原系列小説述評);《漫遊者的證言》(風馬長篇小説《生靈境界》評論);《在變遷中迴歸》(馬丁詩集《家園的頌辭與輓歌》評論);《詞語背後的直覺》(《梅卓散文詩集》評論);《馬嚼鐵一樣閃光的時間》(王文瀘《站在高原能看多遠》評論);《馬非的意義》(馬非詩歌評論);《在詩歌的逆光中勞作》(張蔭西詩歌評論)以及王貴如、龍仁青、張薇、唐涓、軒西明、蔡永峨等作家、書法家作品的評論。“這些文學評論頗具才情和見識,反映出評論者精細入微的文本解讀能力。他將作品放置到廣闊、深遠的文學傳統中加以審視評判,旁通參照的運思之道,不僅超越了我省以往文學評論的套路,而且其貫穿於字裏行間的平實、冷峻的批評精神,一掃文學批評界慣見的哄抬吹噓、信口雌黃,隔靴搔癢,粗作大賣之態”。(1998·3·15《青海日報》在刊發《漫遊者的證言》時的編前語)
電視作品
1989年至2005年,創作、拍攝了《黃河之光》《風起高原》《大河作證》《光明的歷程》《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的普羅米修斯》等數十部電視專題、文藝節目,在全國電力系統、青海省電視台、青海廣播電視學會、國電影視杯電視節目評比中獲獎,其中《隆務河之光》《草原夜明珠》兩部專題分別獲1991年、1992年度“青海新聞獎”;同時,還創作了《黃金在天上舞蹈》《高原的抒情圖像》《在文字的腳手架上》《光明的朝聖者》等朗誦詩,在青海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和各類文藝演出中朗誦,2005年5月,詩歌《荒原眷戀·可可西里》在中央電視台《電視詩歌散文》欄目中播出。 [1] 

馬海軼獲獎記錄

2007年,組詩《風吹青海》獲“詩意青海,和諧世界”有獎徵文優秀獎
2005年,詩集《秘密的季節》獲青海省第五屆文藝創作政府獎。
2005年,詩集《秘密的季節》獲第三屆全國電力文學優秀著作獎。
2003年,評論《被誤解的教育本質》獲“青海新聞獎”副刊作品一等獎。
2002年,散文《低河之水》獲青海省第二屆青年文學獎。
2000年,組詩《北方敍事》獲青海省首屆青年文學獎。
2000年,詩歌《鐵青馬》《暮昏》獲全國第二屆電力文學一等獎。
1999年,評論《漫遊者的證言》獲青海省第四屆文藝創作政府獎。
1998年,評論《睡眠的森林》獲 “青海新聞獎”副刊作品二等獎。
1998年,組詩《紀念夏天》獲《青海日報》副刊頭題徵文優秀作品獎。
1997年,散文《今年夏天有誰歸來》獲《青海日報》副刊徵文二等獎。
1995年,散文《尋找河流》獲青海省“散文電視”入選作品獎。
1995年,評論《你看它驚人的美麗》獲 “新華杯”讀書徵文二等獎。
1994年,評論《光榮與夢想》《流浪在大地》獲《青海日報》優秀作品獎。
1993年,散文《黃金在天上舞蹈》獲《青海日報》副刊優秀作品獎。

馬海軼人物評價

馬海軼的創作受到青海文學界的關注,《青海湖》文學月刊在編髮其詩歌時指出:“馬海軼思維之敏鋭與活躍,對文學之真誠與純粹,以及所擁有的眾多書籍給他的滋養,都是我們所特別關注的。他的詩歌常常於温暖的金色的麥芒中透露出人性的光輝。他的年輕的生命與成熟的思想,使他的詩歌常常不同凡響地表現出一種屬於古典的人文精神,他試圖在現成的詩歌秩序中,重建人的尊嚴,從民眾嚴肅的命題與目光中,看到柔韌的理性力量。”(《青海湖》1995年7月號第49頁)。
2000年12月,青海首屆青年文學獎在授獎詞中指出,“近年來,馬海軼大量以故土為資源的詩歌中反覆出現的農夫、牧羊人和苜蓿等等,不再是一支傳統的牧歌或哀歌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被賦予了冷靜的、沉思的、感人的細緻,被賦予了自我更新的力量,這氣質和力量保證某一事物最終成為它本身,成為長期不衰的生命活力和滔滔奔湧着的激情,並與廣袤尊貴的土地相匹配;同時還證明了無論何時何地,詩歌都是一種廣泛存在,滲入甚至有可能改變現實的精神的藝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