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

鎖定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Epizootic lymphangitis簡稱EL)又稱假性皮疽,是由皮疽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farciminosum簡稱HF)引起、發生在馬的身上的一種病害。病馬四肢腕關節、附關節內、外側,頭部皮膚和皮下結締組織發生結節,腫脹,化膿,繼而形成潰瘍。 [4]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以局部淋巴結和皮下淋巴管膿性發炎為特徵的慢性疾病,輕者役畜不能使役,重者死亡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該病被世界動物衞生組織列為B類疾病,中國也將其列為二類疾病。西部偏遠地區農作物耕種主要靠馬,養馬越來越多因此,要高度重視該病的發生和防控。 [3]  [7] 
預防該傳染病應劃定疫區,嚴格封鎖,隔離治療。除取圈舍墊草和糞便,改善環境衞生,糞便堆集發酵,農具,鞍具固定專用,防止疫源擴散。 [4] 
中文名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
外文名
Epizootic lymphangitis
別    名
假性皮疽
危害物種
侵害部位
皮下淋巴管、淋巴結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病害學史

1873年Rivolta從潰瘍膿液中發現,但直至1934年才被命名。 [3] 
該病流行世界各地,在亞洲、非洲、歐洲分佈廣泛,在其中一些國家和地區流行嚴重。 [3]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流行歐洲、美洲、亞洲,在亞洲以日本流行最劇烈在中國該病呈散在發生,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僅有個別省區有零星發生。 [1]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病原特徵

為偽皮疽組織胞漿菌,屬真菌,存在於患病組織及膿液中。用高倍鏡檢查時,本菌呈卵圓形,具有雙層輪廓的菌膜,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偽皮疽組織胞漿菌對外界抵抗力頑強。病變部位的病原菌在直射陽光作用下能耐受5天,60℃能存活30分鐘,在80℃僅幾分鐘即可殺死。0.2%昇汞要60分鐘殺死,5%石碳酸1~5小時死亡。在0.25%石碳酸、0.1%鹽酸溶液中能存活數星期。 [2] 
圖:B)Giemsa染色從結節狀抽吸物中獲得的H.capsultum var.farciminosum的酵母形式,並在×100的顯微鏡下油浸觀察。酵母細胞如箭頭所示;紫色細胞是粒細胞,而橙色細胞是紅細胞。 [5]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為害症狀

病畜絕大多數精神良好,食慾正常,無全身症狀,局部治療逐漸痊癒。個別病畜被毛粗亂,眼角膜充血,有輕微的全身反應。重症病畜,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四肢無力,後腿皮下浮腫,皮膚增厚,行。鼻腔流粘液性分泌物,四肢關節內、外側,頭部、唇、皮膚、皮下形成結節,腫脹破潰,邊緣不齊,向表面隆起不斷流膿,呈煉乳狀,並混有豆腐渣樣凝塊和血液,胸、腹部水腫,指壓呈麪糰狀,呼吸困難,體温升高至39一40.5℃,脈博110次/分鐘,逐漸消瘦,病程持續數週,最後體温降至常温以下,耳、鼻、四肢發涼,衰竭而死。 [4]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
圖: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的皮膚形式(A)和呼吸形式(B) [6]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流行情況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傳染源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主要傳染源是病畜,在其膿汁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膿腫破潰後,該菌隨着流出的膿汁和潰瘍分泌物而排出,污染周圍環境,散佈傳染。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經媒介物傳播,經損傷的皮膚或粘膜而傳染,也可經交配傳染,或經蚊、蠅、虻等昆蟲可機械地傳播此病菌。 [3]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傳播途徑

蚊、蠅、虻等刺螫昆蟲是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病原的機械傳遞者,刺螫昆蟲通過對皮膚的刺吮可傳播該病菌。病變部位的膿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廄舍、廄具、墊草、土壤、廄肥、管理人員用的靴、工作服、等都是間接傳染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的媒介物,當皮膚、粘膜有損傷時亦可借污染的媒介物而感染,該病不能經消化道感染。 [3]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發病季節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主要表現為散發性和無季節性。在低濕地區及多雨年份、洪水氾濫之後發生較多,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一般秋末到冬初發生較多。馬、騾、驢對感染有同樣的易感性。該病與年齡關係不大,幼齡及老齡的馬屬動物均可發生,但2-6歲馬較敏感,在牧區則以1-3歲育成馬發病率較高。 [3]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診斷方法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臨牀診斷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 初期,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豆大至雞蛋大的結節,硬固,觸之無痛感。 [1] 
  • 第二階段,結節逐漸化膿,頂部變軟脱毛,形成膿腫,最後破潰流出黃白色粘稠的膿汁,有時混有血液,繼而形成潰瘍。 [1] 
  • 第三階段,黏膜損傷而出現原發性感染病灶。病變未侵入較大面積時,病畜無全身症狀,皮下結節破潰後易於癒合。 [1] 
  • 第四階段,病菌經血液擴散到全身後,病畜部分皮膚、皮下結締組織及淋巴管形成較硬的結節和潰瘍,並長時間不癒合,流出膿汁,蔓延擴大形成轉移性膿腫。病畜體温升高,食慾減退,逐漸消瘦,最後產生敗血症而死亡。 [1]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實驗室診斷

塗片鏡檢
採取病畜膿汁及分泌物鏡檢,可見大小不等的囊球菌,呈卵圓形或瓜子狀,一端或兩端尖鋭,長約3~5微米,寬2.4~3.6微米。菌體內部為均質狀態,外壁呈雙層輪廓構造,多單個存在,也有1~2個菌體相連。 [4] 
細菌分離培養
將採集的分泌物接種於固體培養基上置於22~28℃恆温箱內6~10天后觀察,病菌開始如蠶豆大,濕潤,多皺褶,稍帶黃褐色以後逐漸乾燥和增大,呈深褐色。在4%葡萄糖肉湯培養,表面生長成較厚、多皺褶、淡黃褐色菌膜,液體保持透明。將不同培養基生長的菌落抹片鏡檢,革蘭氏染色,用丙酮短時脱色,均為革蘭氏陽性且形態相似的卵圓形囊球菌。 [4] 
藥敏試驗
結果表明,該菌對磺胺嘧啶、慶大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鏈黴素、複方新諾明不敏感;對青黴素、長效土黴素中度敏感;對達克寧、克黴唑、多粘菌素高度敏感。 [4]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防治措施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預防措施

從外地引入馬,應做細緻的體表檢查,注意有無結節和膿腫,防止帶入病馬。發現病馬應及時隔離、治療。被污染的廄舍及飼養用具,用10%熱氫氧化鈉或20%漂白粉液消毒每10~15天1次,糞便經發酵處理。 [2] 

馬流行性淋巴管炎治療措施

重症病畜採用全身療法,選用青黴素400萬IU,複方氨基比林20毫升,混合一次肌注,每天2次,連用7天;長效土黴素分數點深部肌注,每天1次,連用5天,治療3~4個療程。對體質虛弱的病畜強心、補液,用5%葡萄糖500~1000毫升,10%維生素C20毫升,10%安鈉咖20毫升,一次靜注,連用3天。 [4] 
輕症病畜局部治療,首先剪毛,用3%來蘇兒清洗,除去壞死組織,膿汁,然後擴創,再用2%高酸鉀溶液反覆沖洗創面,直至肉芽組織帶有鮮紅色即可,接着患部塗擦達克寧軟膏或克黴唑軟膏,每天1~2次,並覆蓋滅菌紗布。 [4] 
參考資料
  • 1.    鮮思美蔡朝陽肖玉宏.奶牛流行性淋巴管炎的診斷與治療[J].貴州畜牧獸醫, 2006, 30(6):20-21.
  • 2.    劉影,高巖.馬流行性淋巴管炎及其防治[J].現代畜牧科技, 2011, 000(012):127-127.DOI:10.3969/j.issn.1673-1921.2011.12.120.
  • 3.    李建奎,楊聚奇.淺析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的流行特點及鑑別診斷要點[J].農技服務, 2017(16):1.DOI:CNKI:SUN:NJFW.0.2017-16-098.
  • 4.    陳文新,張世俊,南東城.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的綜合防治[J].甘肅畜牧獸醫, 2004, 34(4):2.DOI:10.3969/j.issn.1006-799X.2004.04.015.
  • 5.    Ameni, G., Messele Kebede, A., Zewude, A., Girma Abdulla, M., Asfaw, R., Gobena, M. M., ... & Sori, T. (2022). Equine Histoplasmosis in Ethiopia: Phylogenetic analysis by sequencing of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 of rRNA gene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12, 789157.
  • 6.    Abdisa, T. (2017). Review on Equine Epizootic Lymphangitis and its Impact in Ethiopia.
  • 7.    劉再明.馬流行性淋巴管炎的診斷和治療[J].甘肅畜牧獸醫, 2005, 35(3):2.DOI:10.3969/j.issn.1006-799X.2005.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