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殷廟

鎖定
馬殷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富溪村,是為祭祀五代十國時期楚王馬殷而修建的廟宇,全廟佔地一畝多,進深17.5米,寬20.8米。 [1] 
馬殷廟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 [3]  是由120根木柱採用穿孔式和抬梁式結構建造的古代寺廟,也是南方瑤族地區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築。建築樑架由月梁、穿鬥、託峯、託腳、扶手榫枋等構件組合而成,帶有較多宋式風格。 [2]  馬殷廟不僅反映了古代建築的高超水平和部分瑤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而且是集力學、美學、藝術、史學於一體的古代建築精品。對研究廣西古代建築工藝,特別是瑤族建築、藝術有着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7] 
2006年5月25日,馬殷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馬殷廟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富溪村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約 1 畝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別    名
百柱廟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689-Ⅲ-39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馬殷廟歷史沿革

  • 馬楚都督廟
馬楚都督廟始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以磚牆式寺廟結構呈現。 [3]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建成全木柱的大廟。 [3]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馬楚都督廟落成。 [10] 
清康熙十五年(1617年),重修建造。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修。 [10] 
清嘉慶十年(1806年),馬楚都督廟作邊修葺。 [3] 
清同治六年(1867年),馬楚都督廟擴建南北兩側穿鬥式耳房,廟周圍增設柱柵。 [5] 
“文革”期間,馬楚都督廟戲台損壞坍塌。
2002年,戲台修復。 [10] 
  • 馬楚大王廟
馬楚大王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6年),原址在現址前50米的小竹林處。 [10]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搬遷至現址。
清光緒七年(1881年),對廟的圍牆作改造。 [10] 
  • 鍾靈風雨橋
鍾靈風雨橋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10] 

馬殷廟建築特點

馬殷廟馬殷石像 馬殷廟馬殷石像
馬殷廟,為紀念五代後楚國王馬殷而建,又名馬王廟。廟前有一灣叫福溪的溪水流過,也叫福溪廟。 [7]  馬殷廟中以七十六根粗重圓木柱和四十四根吊柱、託柱為主要支撐,石礅座上的120條粗大木柱,高高擎起,雄渾挺拔,承受着廟宇的重託,因此又名“百柱廟”。 [5] 
馬殷廟的大木柱 馬殷廟的大木柱
馬殷廟由馬楚大王廟、馬楚都督廟和鍾靈風雨橋組成。整體建築設計排列十分有序,分為明間、正間、次間、稍間,兩邊都各設廂房。廳堂是寬敞、豁亮的,鋪磚鑲石。 [5]  整座廟宇用質堅如石的古楠、大水杉、香痹木等珍木建成,這不僅使得整座建築堅固耐用,高貴典雅,還能使廟宇在歲月的春夏秋冬散發着點點幽香。託着木柱的石墩也分為蓮花礅,蘭花礅,麒麟礅,龍鳳祥雲礅。設計者就地取材,將廟中的一個大型生根奇石闢為託柱石礅,形成獨特的奇石奇柱奇觀支撐廟宇的大木柱上,還有精心勾畫出雲彩飄遊,蛟龍破霧,神仙騰雲等民俗文化的題材;在廟宇的山脊正中點綴蝙蝠泥塑;在神殿的兩旁屋背各立一尊威武的麒麟;在東西兩條向北的粉磚檐柱上,各塑一個頭戴官帽的人面泥偶,暗寓馬楚大王的兩個得力謀士;在祭台直對神殿一面的東西兩側,雕刻出一對龍公龍母,佑護一方庶黎。枱面的正中,陽刻一太陽,“日”字,寓示瑤族同胞對太陽、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在馬殷廟前三十米處有一座戲台,在相距一百五十米處的河中有一座名為鍾靈橋的風雨橋,這兩處建築與馬殷廟互相呼應,相映成畫,與具有瑤族風情的風景。 [5] 
馬殷廟在建築工藝上沿襲宋代風格,釆用月梁、駝峯、託腳、叉手、榫卯組建屋架,重脊歇山,兩旁突出廂廊。設置兩個天井,既方便排泄雨水,又利於防範火災。在選址、規劃、設計以及祭祀禮儀等方面,都按照中國古代八卦陰陽學、五行風水學等要求實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象徵。大木構架由抬梁式和穿鬥式整合共用,進間的勾鬥式月梁榫卯,既有中原早期建築文化的風格,又體現出南嶺地區和瑤族文化的特色,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體。 [5] 
馬殷廟是南方瑤族地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築。 [3] 

馬殷廟主要建築

  • 馬楚都督廟
馬楚都督廟 馬楚都督廟
馬楚都督廟建築平面呈“凹”字形。總面闊21.22米,總進深21.63米,建築面積414.07平方,建築的明、次間梁、柱、枋等木構件表面飾有彩繪,彩繪漆面受破壞嚴重,表面形成污漬和斑駁,柱子表面彩繪破壞嚴重,現已被桐油覆蓋。馬楚都督廟戲台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鬥式樑架,單檐歇山頂小青瓦屋面,磚木結構,橫跨在福溪支流上。平面為長方形,建築面積61.69平方米。馬楚都督廟為抬梁式和穿鬥式混合的結構形式,主要由梁、瓜柱及枋等承重構件組成,其中,主殿的梁218根、瓜柱101根、枋138根;戲台的梁58根、瓜柱34根、枋8根。 [10] 
  • 鍾靈風雨橋
鍾靈風雨橋 鍾靈風雨橋
鍾靈風雨橋總長只有10米的,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4年),雖然只有百年曆史,這座橋保存得還很完整,橋上有亭台。 [9] 
該橋為單孔拱橋,橋面為木質與磚瓦結構相合而建,與周家祠堂“濂溪祠”相隔不遠。橋設兩門,其中南門與村中光滑的青石板路相連,便於村中行人往來。從橋的兩門看,裝飾精美,繪畫生動,圓拱形的牆檐,看着很有西方風格的味道,當地百姓也戲稱其為“中西合璧”的產物。南門外,是矗立於村中處處可見,受村民頂禮膜拜的生根石,很多孩童在上面嬉戲玩耍,北門通往村民的菜園子,故而該橋是村民們重要的往來通道。不管何時,往橋上看去,總能看見悠閒的村民們在橋上歇憩、閒談,孩子們在橋上追逐玩鬧,抑或趴在橋欄上靜靜地看着溪水,抑或憑欄遠佑,好像在凝思着什麼,又好像在賞琢着什麼。 [8] 

馬殷廟研究價值

馬殷廟雖然是在明代期間落成的,但是卻有着宋式的風格。 [3]  另外,馬殷廟不僅反映了古代建築的高超水平和部分瑤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而且是集力學、美學、藝術、史學於一體的古代建築精品。對研究廣西古代建築工藝,特別是瑤族建築、藝術有着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7] 

馬殷廟歷史文化

馬殷廟相關人物

馬殷廟中所供奉的馬殷是漢代名將馬援的後人,馬援是東漢開國功臣官至伏波將軍。馬殷字霸圖,原籍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縣),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楚的開國君主。南楚立國五十五年,傳二世六王,後被南唐大將邊鎬所滅。唐天成二年(927年),唐明宗命尚書右丞李序為冊禮使,持節冊封馬殷為楚國王。
馬殷為王以後,上尊中原王朝,下撫黎民,保境安民,獎勵農桑,發展商業、茶場,與中原積極通商,減少戰爭,給予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在馬殷統治時期,湖南經濟繁榮,百姓安定。後馬殷撤謝沐、馮乘二縣,將二縣劃歸富川,因匪盜之患,馬殷親征謝沐關,督促當時任嶺南兵馬大都督的馬彬將軍平定匪亂。 [3] 

馬殷廟傳説軼事

富川瑤族自治縣村民的先祖因為馬殷將領平叛匪寇後帶來的安定生活,人們心存感激,知恩圖報,於是大興土木,以資紀念。 [6] 

馬殷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馬殷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馬殷廟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馬殷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富溪村。
  • 開放時間
全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