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歇爾調處

鎖定
1945年12月,美國政府派馬歇爾為總統特使來華“調處”國共爭端。其使命是“努力説服中國政府,召開一個包括主要黨派的代表所組成的全國會議,以獲得中國的統一”,也就是以參加國民黨控制的聯合政府為誘餌,誘使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同時,幫助國民黨將其軍隊運到東北,並作好運往華北的準備。其目的是:“援助國民黨儘可能廣大地在中國確立其權力”。 [1] 
中文名
馬歇爾調處
結    果
調處以失敗告終
事    件
美國政府宣佈退出軍事調處執行部
發生時間
1945年12月20日 [2] 
結束時間
1947年1月18日 [2] 

馬歇爾調處事件背景

抗日戰爭勝利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總戰略目標是企圖獨佔中國為其附屬國,把控制中國作為它支配亞洲進而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在具體政策與策略上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抗日戰爭勝利到1947年初,以馬歇爾調處為基本內容,這一時期實行的是援蔣內戰與政治解決的雙重政策,帶有濃厚的扶蔣溶共色彩;第二階段是1947年初馬歇爾調停處失敗後轉為全力援蔣內戰的政策。
為了實施這一新的對華政策,美國政府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蜚聲全球的馬歇爾代替了聲名狼藉的赫爾利。馬歇爾受命之日,正值重慶談判剛剛結束、國共雙方在“雙十協定”上簽字不久,但“雙十協定”墨跡未乾,蔣介石就派重兵沿平綏、同蒲、平漢、津蒲等鐵路線向華北、東北大舉進攻,侵犯解放區。我軍被迫反擊,連續在上述各線組織了同蒲、平漢、邯鄲、津蒲戰役,共殲敵9萬餘人。但是蔣介石並沒有停止挑動內戰,在美國飛機、軍艇的支援下,又把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從大後方運到華北及與東北相鄰的地區,不斷進攻解放區。到1945年11月份,內戰已遍及全國11個省份,全面內戰危險日益加劇。 [2] 

馬歇爾調處事件經過

馬歇爾調處第一次調停

1945年12月20日,馬歇爾到達中國,開始了他舉世矚目的、以調處國共爭端為內容的使華生涯,馬歇爾調處以1946年3月11日他回國述職為界,可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調停處的第一階段是比較順利的,也是有成效的。馬歇爾在這一階段的主要活動及成果表現在兩個方面。
1945年12月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關係 1945年12月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關係 [4]
第一,充分利用美國的影響,促蔣停戰。首先,馬歇爾針對國民黨的內戰政策,在各種場合向國民黨集團申明美國政治解決國共爭端的立場。其次,為了迫使國民黨蔣介石作出讓步,以實現停戰和達成協議。馬歇爾還充分利用美國的影響對蔣介石集團施加壓力。
第二,周旋於國共兩黨之間,幫助完成四大協定的簽署,四大協定即:1946年1月10日的停戰協定;l月31日的政治協商會議五項協議;2月25日的整軍方案;3月27日的東北停戰協議:為促使達成這些協議,馬歇爾奔走於國共兩黨之間,可謂不遺餘力。他曾作了三千英里的廷行,跑遍了整個華北,直到內蒙邊境。不可否認,這些協議能夠簽署,馬歇爾也有—付功勞。 [2] 

馬歇爾調處第二次調停

1946豐3月11日,馬歇爾回國述職,4日18日返華,隨後開始了他調處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國際形誨與中國國內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方面,美蘇矛盾漸漸激化,“冷戰”加剛:中圍在美.冰爭端中的地位顯得更加重要;在中國國內,國民黨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內戰危機加劇,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實行了以援蔣內戰為主、促蔣停戰為輔的雙重方針。但是,由於蔣介行集團對國共和談毫無誠意,且一意孤行,決心堅持內戰。10月11日,國民黨佔領張家口;當天下午,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蔣介石違背政協決議,下令召開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偽國民大會,國共談判最後破裂。馬歇爾於10月下旬宣佈退出調停處。此後一段時間內.馬歇爾頻繁與第三方面人士接觸,企圖尋求第三方面出面調停。但是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使第三方面不可能攜起手來結成一個鞏固的、具有某種影響力的大組織,更無法組織起來採取聯合行動,從而使馬歇爾最後一線希望也終成泡影。1947年1月18日馬歇爾結束了一年零十八天的調處,黯然回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