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智儉

鎖定
馬智儉(1920~1946),回族,海原縣李俊鄉人。在甘肅合水縣東太白瓦崗川開荒種地的大生產運動中,他以一天開荒一畝的驕人成績,贏得了全團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1] 
中文名
馬智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籍    貫
海原縣李俊鄉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46年

目錄

馬智儉人物生平

馬智儉其幼時失去父母,生活艱苦,被外祖母和四叔先後收養,以後長時間被僱工務農,深受地主老財剝削壓迫。1939~1941年先後三次參加海固回民武裝起義,後隨義軍投奔八路軍,組建陝甘寧邊區聯防司令部抗日回民騎兵團,積極開展公開對敵武裝鬥爭,作戰勇敢,威名遠播。
1939年1月15日,年僅19歲的馬智儉參加第一次海固回民武裝起義,隨隊攻打隆德縣城,旋即又在固原套馬莊梁伏擊頑敵。他同起義農民一起手持刀矛,與敵肉搏,致敵膽寒,取得斃敵百餘人之勝利。起義失敗後,他隱蔽鄉里,伺機再動。同年5月,馬智儉又參加第二次海固回民武裝起義,在其兄帶領下,隨隊猛攻小坡兒村國民黨駐軍,俘敵50餘人,繳獲槍械50支,使敵龜縮,義軍揚眉。白麪河激戰,雙方皆傾全力相搏,馬智儉和眾兄弟雖英勇奮戰,捨命搏殺,但終因寡不敵眾,遭敵飛機、大炮殘酷轟炸,被敵重兵血腥圍困,義軍損失慘重,馬智儉也不幸於突圍之中被俘。其後,他越獄逃回,卻又被國民黨抓去頂兵。1940年冬,聞聽海固事起,馬智儉決然逃出舊軍隊,回鄉協助馬思義舉事,於次年5月發動了第三次海固回民武裝起義。義軍經白崖、泉溝堖、天橋、大麻子山、張家川、聖女川、石蛤蟆堖十多次激戰,重創敵匪,馬智儉每戰皆奮勇爭先,誓死搏殺,給戰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起義遭受挫折後,他積極響應支持義軍進邊區之壯舉。加入革命陣營後,馬智儉虛心學習,刻苦訓練,忘我勞動,積極進步,很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革命戰士。在甘肅合水縣東太白瓦崗川開荒種地的大生產運動中,他以一天開荒一畝的驕人成績,贏得了全團勞動模範光榮稱號。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任回騎團排長。1946年,回騎團奉命出邊區,進軍海固,迎接中原突圍的王震部隊。馬智儉帶領先頭排,連克國民黨兩支武裝自衞隊,繳獲槍械39支。涇源老龍潭戰,他率隊強力阻擊敵匪,掩護遭敵重兵圍困、奮勇突圍之我全團官兵。激戰中,馬智儉不顧敵眾我寡的危情,帶領將士進行數次英勇慘烈的反衝鋒,近身劈刺,懾敵魂魄,擊退、遲滯頑敵猛攻,為大部隊安全轉移爭得了寶貴的時間。最後,為掩護部隊落敵重圍,突圍衝擊中,馬智儉不幸中彈犧牲,時年26歲。解放後,為紀念、褒揚他的英雄事蹟和革命精神,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1] 
參考資料
  • 1.    曹芳,見證紅色固原,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08,第266-2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