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普龍

鎖定
馬普龍是一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屬於異特龍超科中的鯊齒龍類。馬普龍屬下目前只有一種,玫瑰馬普龍,生存時代為晚白堊世的晚塞諾曼期至早土倫期。馬普龍的化石於1997至2001年在加拿大-阿根廷聯合科考項目中被發現於阿根廷地區的烏因庫爾組。
中文名稱
馬普龍 [6] 
拉丁名
Mapusaurus
模式種
玫瑰馬普龍(Mapusaurus roseae
分類位置
獸腳類,異特龍超科,鯊齒龍類
產    地
阿根廷內烏肯省
時    代
晚白堊世,晚塞諾曼期至早土倫期,距今約為9700-9300萬年
地    層
烏因庫爾組(Huincul Formation)
命名人
羅多爾夫.科里亞和菲利.柯瑞(Rodolf. Coria and Philip. Currie)

馬普龍命名由來

屬名mapu取自馬普切語中的單詞意為“大地的”,即“大地的蜥蜴”。種名取自化石發現地的玫瑰色岩層,同時也是紀念聯合科考的贊助商Rose Letwin。

馬普龍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馬普龍的化石發現於一個包含有多個個體的骨牀。
正型標本MCF-PVPH-108.1:包含一件右側鼻骨。
馬普龍的鼻骨厚實且具有氣腔化的結構,表面具有粗糙的紋飾。左右側的鼻骨未癒合。鼻骨前端較後端更窄。眶前窩較南方巨獸龍更為寬大。上頜孔非常小,與眶前窗之間存在非常粗的骨質間隔。淚骨前突與下突交界處背側的骨質突起較南方巨獸龍要更加低矮。前額骨在內外側向加寬。齒間板較短且低矮。齒骨內側麥氏溝位於更靠近背緣的位置。齒骨的前腹側緣更加平滑,向後延申的更多。顴骨的上方顴骨突分成兩個分支。前部下頜舌骨孔很小,位於齒骨的上側,與夾板骨貼近。第三和第二掌骨癒合。肱骨的遠端較寬,兩側的關節髁分隔不明顯。尾骨短肌附着窩非常深,其上界達到了腸骨坐骨柄的背緣。頸椎上骺呈柱狀,略微彎曲,向遠端延申的過程中逐漸變細。樞椎的左右後關節突指向內側。頸椎神經棘高聳,前後向加寬,背側緣較為鋒利。坐骨柄呈現出明顯的彎曲。腓骨纖細。
歸入標本MCF-PVPH-108.5:左側的淚骨和前額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45:右側肱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83:樞椎。
歸入標本MCF-PVPH-108.90:頸椎神經棘。
歸入標本MCF-PVPH-108.115:右側上頜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125:左側齒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128:左側腸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165:右側腸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167:顴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177:右側眶後骨。
歸入標本MCF-PVPH-108.179:右側夾板骨。
馬普龍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馬普龍相關基本信息和形態學(5張)
歸入標本MCF-PVPH-108.202:右側腓骨 [1] 

馬普龍體型估計

馬普龍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其體型與它的近親南方巨獸龍相仿。在對正型標本描述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馬普龍較大的骨骼標本接近南方巨獸龍對應部位的標本大小,於是粗略的估計了馬普龍的體長大約在12米左右 [1]  。古生物學家托馬斯.霍茲在他的研究中估計馬普龍的體型大約在12.6米 [2]  。而另外一項研究則認為馬普龍的體型略小於南方巨獸龍,體長約11.5米,重5噸 [3] 

馬普龍生存環境及羣體狩獵行為

發現馬普龍化石的烏因庫爾組整體環境偏乾燥,但是會有季節性的溪流出現。與馬普龍生存在同一地區的恐龍還包括屬於泰坦巨龍類的阿根廷龍和喬岡龍,馳龍類的鷲龍,以及屬於阿貝力龍類的蠍獵龍和肌肉龍 [4] 
馬普龍的多件標本在一個骨牀裏被發現,裏面至少包括了7件處於不同個體發育階段的標本 [5]  。這種不同年齡段的個體在同一地區被一同發現的情況也見於其它大型獸腳類恐龍,這其中包括馬普龍的遠親異特龍,以及更晚出現的大型暴龍類懼龍和艾伯塔龍。古生物學家認為多個處於不同年齡段的個體在同一地區被發現顯示馬普龍可能存在羣體狩獵的行為。羣體狩獵可以增加狩獵的成功率,尤其是在對付諸如阿根廷龍這樣的大型獵物的時候。成年阿根廷龍體長約40米,猶如一座移動的肉山,即使是成年的馬普龍單獨狩獵這種巨型獵物也是十分危險的。

馬普龍系統發育位置

馬普龍的系統位置分佈 馬普龍的系統位置分佈
目前對於馬普龍的系統位置的主流觀點是屬於異特龍超科的鯊齒龍類,與南方巨獸龍處於姐妹羣的關係。

馬普龍影視作品

馬普龍登場於2011年的紀錄片《恐龍星球》。片中將馬普龍描述為體型巨大的羣居掠食者,併合作捕食阿根廷龍。影片中還提到一種觀點,認為諸如馬普龍這樣的大型異特龍類並不需要完全殺死獵物,只需從獵物身上撕下足充飢的肉塊就可以了。至於真實情況下馬普龍是否會羣體狩獵,這還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持。
參考資料
  • 1.    Coria R A, Currie P J. A new carcharodont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Argentina[J]. Geodiversitas, 2006, 28(1): 71-118.
  • 2.    Holtz Jr T R.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M]. Random House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2007.
  • 3.    Paul G S.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J]. Princeton, UK, 2016, 360.
  • 4.    Sánchez M L, Heredia S, Calvo J O. Paleoambientes sedimentarios del Cretácico Superior de la Formación Plottier (Grupo Neuquén), Departamento Confluencia, Neuquén[J]. Revista de la Asociación Geológica Argentina, 2006, 61(1): 03-18.
  • 5.    Canale J I, Novas F E, Salgado L, et al. Cranial ontogenetic variation in Mapusaurus roseae (Dinosauria: Theropoda) and the probable role of heterochrony in carcharodontosaurid evolution[J]. Palä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2015, 89(4): 983-993.
  • 6.    Mapusaurus  .Deepb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