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鎖定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是心理學中的激勵理論,包括人類需求的五級模型,通常被描繪成金字塔內的等級。從層次結構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別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這種五階段模式可分為不足需求和增長需求。前四個級別通常稱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級別稱為增長需求(B 需求)。1943年馬斯洛指出,人們需要動力實現某些需要,有些需求優先於其他需求。 [6]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7]  )是關於需求結構的理論,五級的舊版傳播較廣。
中文名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外文名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7] 
提出人
馬斯洛
理論流派
人本主義
提出時間
1943年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基本觀點

① 五種需要是最基本的,與生俱來的,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併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 [1] 
② 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關係:馬斯洛認為需要層次越低,力量越大,潛力越大。隨着需要層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應減弱。高級需要出現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需要。在從動物到人的進化中,高級需要出現得比較晚,嬰兒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自我實現需要在成人後出現;所有生物都需要食物和水分,但是隻有人類才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1] 
③ 低級需要直接關係個體的生存,也叫缺失需要(deficit or deficiency need),當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直接危及生命;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須的,但是滿足這種需要使人健康、長壽、精力旺盛,所以叫做生長需要(growth need)。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複雜,滿足高級需要必須具備良好的外部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等。 [1] 
④ 馬斯洛看到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的區別,他後來澄清説,滿足需求不是"全有或全無"的現象,他承認,他先前的陳述可能給人一種"錯誤的印象,即在下一個需求出現之前,必須百分之百地滿足需求"。 [5]  在人的高級需要產生以前,低級需要只要部分的滿足就可以了。例子:為實現理想,不惜犧牲生命,不考慮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1] 
⑤ 個體對需要的追求有所不同,有的對自尊的需要超過對愛和歸屬的需要。 [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理論評價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現代行為科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管理心理學中人際關係理論羣體動力理論權威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社會測量理論的五大理論支柱之一。 [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被行為科學所吸取,併成為行為科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 [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理論內容具體

理論具體內容:
馬斯洛(1943年,1954年)的五階段模型已經擴大為八階,包括認知和審美需求(馬斯洛,1970a) [4]  和後來的超越需求(馬斯洛,1970b) [3] 
馬斯洛八階段模型
馬斯洛八階段模型
介紹
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
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安全需要(safety need)
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歸屬和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
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或關係。例子:結交朋友、追求愛情。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
馬斯洛分為兩類:(一) 尊重自己(尊嚴、成就、掌握、獨立)和(二) 對他人的名譽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s)
知識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義和可預測性需求。(馬斯洛,1970a) [4] 
審美需求(Aesthetic needs)
欣賞和尋找美,平衡,形式等。(馬斯洛,1970a) [4] 
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
人們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者潛能,並使之完善化。
超越需要(Transcendence needs)
一個人的動機是超越個人自我的價值觀
八階馬斯洛需求層次 八階馬斯洛需求層次
例如,神秘的經歷和對自然、審美體驗、性經驗、為他人服務、追求科學、宗教信仰等的某些經驗。(馬斯洛,1970b) [3]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理論應用

一、生理需要應用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低級需要,食物、水分、空氣、睡眠、性的需要等。它們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例如:當一個人很飢餓時,那麼他極需要食物。假設人需要工作的薪酬來生存,以生理需求來激勵下屬。
激勵措施: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給予更多的業餘時間和工間休息、提高福利待遇。
二、安全需要應用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低級需要,人們需要穩定、安全、受到保護、有秩序、能免除恐懼和焦慮等。
例如:一個工作者居無定所,四處漂泊。
激勵措施:強調規章制度、職業保障、福利待遇,並保護員工不致失業,提供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避免員工受到雙重的指令而混亂。
三、歸屬和愛的需要的應用
歸屬和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個人要求與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聯繫或關係。社交需要應用
例如:人們積極社交,結交朋友,追求愛情。
激勵措施:提供同事間社交往來機會,支持與讚許員工尋找及建立和諧温馨的人際關係,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
四、尊重需要應用
尊重需要(Esteem needs),自尊和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
自尊的需要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使得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創造力。缺乏自尊,使人自卑,沒有足夠信心去處理問題。
例如:努力讀書讓自己成為醫生、律師來證明自己在這社會的存在和價值。
激勵措施:公開獎勵和表揚,強調工作任務的艱鉅性以及成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頒發榮譽獎章、在公司刊物發表文章表揚、優秀員工光榮榜。
五、自我實現需要應用
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人們追求實現自己的能力或者潛能,並使之完善化。
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實現的形式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例如:運動員把自己的體能練到極致,讓自己成為世界第一或是單純只為了超越自己;一位企業家,真心認為自己所經營的事業能為這社會帶來價值,而為此更好地工作。
激勵措施:設計工作時運用複雜情況的適應策略,給有特長的人委派特別任務,在設計工作和執行計劃時為下級留有餘地。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用實例

瞭解員工的需要是應用需要層次論對員工進行激勵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不同組織中、不同時期的員工以及組織中不同的員工的需要充滿差異性,而且經常變化。因此,管理者應該經常性地用各種方式進行調研,弄清員工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什麼,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
馬斯洛理論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從企業經營消費者滿意(CS)戰略的角度來看,每一個需求層次上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都不一樣,即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層次。將營銷方法建立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之上考慮,不同的需求也即產生不同的營銷手段。
根據五個需要層次,可以劃分出五個消費者市場:
1. 生理需要→滿足最低需求層次的市場,消費者只要求產品具有一般功能即可
2.安全需要→滿足對“安全”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對身體的影響
3. 歸屬和愛的需要→滿足對“交際”有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是否有助提高自己的交際形象
4. 尊重需要→滿足對產品有與眾不同要求的市場,消費者關注產品的象徵意義
5. 自我實現需要→滿足對產品有自己判斷標準的市場,消費者擁有自己固定的品牌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就越不容易被滿足。
經濟學上,“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消費者獲得的滿意度”,也就是説,同樣的洗衣粉,滿足消費者需求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定價也越高。市場的競爭,總是越低端越激烈,價格競爭顯然是將“需求層次”降到最低,消費者感覺不到其他層次的“滿意”,願意支付的價格當然也低。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評價

積極方面
1.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人類需要發展的一般規律的。
2.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了人在每一個時期,都有一種需要佔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這一點對於管理工作具有啓發意義。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礎是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人的內在力量不同於動物的本能,人要求內在價值和內在潛能的實現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支配的,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和創造性的。
消極方面
1.需要層次理論存在着人本主義侷限性。
2.人的動機是行為的原因,而需要層次理論強調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求決定的。
3.需求歸類有重疊傾向。
4.需要層次理論具有自我中心的傾向。
5.需要滿足的標準和程度是模糊的。
6.大多數行為是多動機的,即同時由多個基本需求決定,理論並未明確。
參考資料
  •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2003:329-330
  • 2.    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64-565
  • 3.    Maslow, A. H..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New York: Pengui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6),1970
  • 4.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 Harper & Row.,1970
  • 5.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Delhi, India: Pearson Education.,1987:69
  • 6.    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50(4),,1943
  • 7.    鄭奕:博物館強化“觀眾服務”能力的路徑探析  .中共中央黨校.2021-05-18[引用日期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