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文升

(明朝中期名臣、詩人)

鎖定
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負圖,漢人,號約齋,又號三峯居士、友松道人。鈞州(今河南禹州)人 [1]  。明朝中期名臣、詩人。
景泰二年(1451年),馬文升登進士第,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調福建按察使。成化年間,以左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奏陳時政十五事及御邊三策。不久後受命節制三邊,因得罪權宦汪直,被謫戍重慶衞。汪直倒台後復職,曾任遼東巡撫。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弘治二年(1489年),入朝升兵部尚書。任內嚴核將校,罷黜貪儒之人;悉心治理馬政、屯務、邊備、守禦、茶市等;又上言賦役過重的情況。弘治十二年(1499年),上疏極論傳奉官甚眾之弊。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吏部尚書。明武宗即位後,朝政為宦官掌控,他上疏乞去。 [53]  正德四年(1509年),遭權宦劉瑾構陷,被削秩除名,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不久後劉瑾被誅,馬文升被恢復官職。累贈左柱國太師 [23] 諡號“端肅”。 [40] 
馬文升歷官五十六年,先後輔助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五朝,平定固原盜亂,整飭遼東軍務,總督漕運、賑災,入朝襄贊軍政要務,功勳顯著,與王恕劉大夏合稱“弘治三君子”。撰有《西征石城記》《復興哈密記》,後人輯有《馬端肅公奏議》《馬端肅公文集》。 [54] 
全    名
馬文升
別    名
馬負圖
馬約齋
馬端肅
負圖
約齋,三峯居士,友松道人
諡    號
端肅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鈞州
出生日期
1426年
逝世日期
1510年7月13日
主要成就
歷仕五朝,輔佐明孝宗實現“弘治中興
平定“固原盜亂”,鎮撫遼東
主要作品
《西征石城記》
《復興哈密記》
《馬端肅公奏議》
《馬端肅公文集》
最高官職
吏部尚書、少師兼太子太師左柱國太師(贈)

馬文升人物生平

馬文升發奸擿伏

馬文升生於河南鈞州(今河南禹州),後落籍虞城。他的祖上均未入仕,但馬文升幼時就顯示出對兵事的興趣。“嘗與羣兒戲,十數為羣,角之靡不僕”。 [50] 
景泰二年(1451年),馬文升考中進士,與王越餘子俊秦紘徐廷章等同科,次年(1452年)授官監察御史 [55]  。先後巡按山西、湖廣,“發奸擿伏”,有“神君”之稱。服畢母親的喪事之後,被擢遷為福建按察使。在福建任上,他嚴懲當地貪暴狂徒馮某。離開福建時,閩人傳唱“馬使留來天有眼,馮公佈去地無皮”以表示對他的稱頌。 [2]  [50] 
成化元年(1465年)十月,馬文升被擢升為南京大理寺卿 [56]  ,次年(1466年)七月又因父喪而離職丁憂 [66]  [3] 

馬文升固原平叛

主詞條:固原盜亂
馬文升像 馬文升像 [51]
成化四年(1468年),西北土官滿四在距平涼千里的石城起兵反明,響應者甚眾,遠近震動。他們大敗官兵,明廷不得不採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調陝西三邊兵五萬人及京營兵進剿,以署都察院事的副都御史項忠總督軍務,起用馬文升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協助項忠。馬文升看到滿四軍有一個弱點:城中無水,糧儲漸乏。如果斷絕水源,“則釜魚(比喻不能久活)當自斃矣。”果然,滿四軍日漸睏乏,最後失敗。馬文升又建議項忠盡毀石城牆垣,以防後患。 [4]  [50] 
此後,馬文升整頓與各部的茶馬貿易,換取番馬八千餘匹。他在陝西巡撫任上七年多,先後加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積累了處置邊務的經驗。 [4]  [50] 

馬文升出擊韃靼

明憲宗在位初期,韃靼領主孛羅忽、滿都魯、癿加思蘭連年入侵,使西北邊境面臨空前壓力。成化八年(1472年),馬文升請求駐軍韋州,在各堡寨伏兵,順利在黑水口擊破韃靼,生擒其平章迭烈孫,又在湯羊嶺取勝,斬首二百級。馬文升連戰皆捷,頗有戰績,但因他在奏捷時據實而報,且朝中無人協助,故而僅獲薄賞。次年,三邊總制王越取得紅鹽池大捷,馬文升也派其子馬琇報功。廷臣勘查,認為馬文升所奏不實,憲宗於是給予他“表奏不實,停俸三月”的處分。 [5] 
成化十一年(1475年)正月,馬文升接替王越總制各路兵馬,協調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 [57]  。十一月,被調入朝中,任兵部右侍郎 [60] 

馬文升整飭遼東

成化十二年(1476年)二月,馬文升抵京,奉命主管兵部事 [58]  。七月,被派出整飭薊門至遼東邊備 [59]  。翌年(1477年)十一月,自兵部右侍郎升為左侍郎 [61] 
馬文升在遼東,與巡撫陳鉞不和。他上疏言及遼東事務,話語中多涉及陳鉞,兩人遂結怨。而陳鉞的後台是權勢頗大的太監汪直。成化十四年(1478年),發生陳鉞錯殺女真貢使、激變遼東之事。汪直打算親往平定,以立功顯名。太監懷恩建議派朝中大臣前往安撫,馬文升立即支持,並受委任前往招撫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取得一定成果 [62]  。臨行前,汪直提出派人同往,馬文升也沒有同意。這一來,又得罪了汪直。汪直後來與刑部尚書林聰等勘邊事,説遼東激變,是馬文升禁止邊方農器貿易所致。馬文升申辯無用,被下詔獄,謫戍重慶衞 [6]  。馬文升在戍所滯留四年。汪直失寵後,他才復官。 [50] 
成化二十年(1484年),馬文升再次被起用,以左副都御史巡撫遼東。這是他第三次赴遼東。由於他曾經論及陳鉞,因此受到歡迎,士卒“皆鼓掌喧舞”。 [7]  [50] 

馬文升主持兵部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八月,馬文升進官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 [67]  。淮、徐、和一帶饑荒,馬文升移調江南的十萬石糧及五萬兩鹽價銀予以賑濟。同年十一月,入朝任兵部尚書 [63]  。第二年(1486年)正月,馬文升入朝後,曾推辭兵部尚書之命,但憲宗不允 [64]  。此時,方士出身的通政司左通政李孜省要推薦他人掌兵部,在憲宗面前做了手腳,在同年九月將馬文升調為南京兵部尚書 [65]  [8]  [50]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明孝宗即位。十一月,孝宗召回馬文升,任命他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68]  。出於對李孜省之流的厭惡,馬文升提出:“巡城御史及兵馬司、錦衣衞逐一搜訪,但有扶鸞禱聖、驅雷喚雨、捉鬼耳報一切邪術人等,及無名之人,俱限一月內盡逐出京。” [9] 
弘治元年(1488年)六月,馬文升奉命提督十二團營操練 [9]  [75]  。次年(1489年),改任兵部尚書。針對軍政廢弛的狀況,他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嚴格考核將校,有三十多人因貪賄怯懦被罷黜。這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人甚至夜持弓箭等候其門,準備行刺,有人還寫書誹謗,射入東長安門內,這顯然都是有背景的活動。孝宗支持馬文升對京營的整頓,特批他金吾騎士十二人,以護出入。 [10]  馬文升還提出,薊州、宣府、大同三鎮已有鎮守太監,不應再設分守、守備、監槍等內臣。據他統計,薊州有內臣九員,宣府有內臣八員,大同有內臣六員,共二十三員,“每員佔用軍人,少則二三百名,多則四五百名,通計侵佔已有數千”。“此等守備之數,委的無益於事,有擾於邊”,應當裁革。孝宗也依其議辦理。 [50] 
馬文升半身像 馬文升半身像 [11]
在出任兵部尚書期間,馬文升強調要慎用使用武力,主張通過施壓和威懾來解決爭端,促使爭議雙方和解。不過當使用武力成為解決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時,他也會根據具體情況,派適量兵力前往征討,以取得最大的戰績。 [49]  哈密回回畏兀兒等族居住的地區。明初派使者入朝,於其地設羈縻衞所,封其首領為忠順王、忠義王。憲宗時,土魯番部強大,據有哈密。明廷曾設法干預,沒有結果,似乎也就承認了現狀,將哈密衞遷往他處。早在弘治元年(1488年),土魯番部就誘殺朝廷所封的忠順王罕慎。弘治六年(1493年),又擒獲另一個忠順王陝巴,其首領阿黑麻(又譯阿黑馬 [49]  )自稱可汗,以兵掠周圍各部。主持兵政的馬文升主張興復哈密。他採納通事王英和指揮楊翥的建議,利用地處嘉峪關西南的罕東部,地處嘉峪關以西的赤斤、蒙古部等與土魯番部的矛盾,撫而用之。弘治八年(1495年),調罕東等部兵,夜襲哈密城。馬文升所推舉的陝西巡撫許進等率明軍隨後行進。土魯番守將棄城而去,明軍進入哈密。自明初以來,這是官軍第一次深入其地。這也是馬文升任兵部尚書以來,處置的最重大的邊境事務。 [12]  [50] 
弘治初年,馬文升和吏部尚書王恕人望所歸,他們不但以人品服眾,而且對政事的議論極多。每一疏出,天下傳誦。王恕致仕,馬文升聲望更高。但推選吏部尚書,孝宗沒有用他。為此,他頗感不平,所寫詩中有“朝罷憑闌一黯然,獨將心事訴蒼天”句,發了一通牢騷。 [13]  [50] 
弘治十年(1497年)九月,馬文升之子馬玠“主使毆人至死,罪當絞”,孝宗下詔寬宥,馬文升引咎請辭,孝宗不允。同月,他“三年秩滿”,被加授為光祿大夫、柱國 [14]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月,馬文升被加授少傅太子太傅 [69]  。次年(1499年)十月,因清寧宮工程結束,孝宗又恩賜馬文升的子侄一人為錦衣衞百户 [70]  。同月,馬文升上疏自稱衰老,一再請求致仕,孝宗不允 [72] 

馬文升遭劾求歸

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馬文升被改授為吏部尚書 [73]  ,加銜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在他之前,只有少數幾名尚書、都御史得到這一榮譽。 [15]  [50] 
弘治十七年(1504年),面臨着將要來臨的京察,孝宗召見負責考察的馬文升和都御史戴珊等人議事。馬文升當時已經七十九歲,行動不便,耳朵又背,孝宗對他講了兩遍,要他秉公黜陟。馬文升回答:“陛下圖治若此,宗社之福也。”然後被左右扶掖下階。 [50] 
對於官員的考察進退,馬文升是很認真的。初任吏部尚書,他就對濫封傳奉官提出異議。傳奉官是不經過正常途徑,由皇帝親自傳旨任命的官員。成化時最盛行。孝宗初年統加裁革,但後來也加封賞,一次竟達八百人。馬文升説,減一官,朝廷省一官之費。武宗即位之初,他按照孝宗遺旨,裁去傳奉官七百六十二人。對於內外官員的考察,他也很嚴厲,一次汰罷朝覲官員二千餘人。 [16]  [50] 
考察不講情面,定會招致許多反對者,而在用人時也未必全無個人意氣。劉大夏是弘治朝另一名臣,就因為與馬文升對官僚的評價不同而引起矛盾。河南籍官僚劉宇為首輔劉健所器重,馬文升推舉他總制宣、大。劉大夏大概知道孝宗對此人的看法不佳,屢屢在朝中數其過失,當然也就牽連到薦舉人。侍郎王儼是劉大夏的姻親,馬文升抑制王儼,很難説不是因為劉大夏。 [17]  [50] 
正德元年(1506年),劉大夏所倚重的副手、兵部侍郎熊繡被推舉為兩廣總督。熊繡不願外出,也怨恨於馬文升。他們糾結在一起,又拉出與劉大夏為同鄉及同寅的閣臣李東陽,頓時形成一股反對馬文升的強大力量。御史何天衢首先發難,彈劾馬文升老衰。馬文升於是請求致仕,在上奏了二十一道奏疏後,武宗方才允准。 [18]  [50] 

馬文升憤恚而卒

宦官劉瑾專權期間,將一批反對派官僚定為奸黨。馬文升與其中一些人關係密切。正德四年(1509年),馬文升被削秩除名 [19] 
正德五年六月八日(1510年7月13日),馬文升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葬於州北大隗山麓。馬文升死後兩個月,劉瑾被捕入獄。朝廷還未聽聞馬文升的訃訊,下詔命其“致仕復職”。聞其死訊後,為他輟朝一日,賜祭葬。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傅太子太傅諡號“端肅”。 [20-21] 
嘉靖(1522年-1567年)初年,明世宗朱厚熜又加贈馬文升為左柱國太師太子太師 [22-23] 

馬文升主要影響

馬文升早年在山西、湖廣、福建任地方官時,“發奸擿伏”,革除民弊。明憲宗時,參與平定固原盜亂,抵禦韃靼,總制三邊,並整飭遼東邊備、總督漕運,功勳卓著。 [2] 
明孝宗時,馬文升主持兵部,整頓京營、邊務,處置哈密事宜。後任吏部尚書,裁去傳奉官七百六十二人,又在官員考察時嚴加處置。 [16] 

馬文升歷史評價

朱祐樘:“卿宿望老臣。” [71] 
馮允中等:“馬文升、戴珊歷事累朝,清謹素著。” [74] 
周宣:“已故尚書馬文升、許進、劉大夏、秦紘、都御史錢鉞強珍,皆得罪權奸,橫罹禍患。宜特加優恤,使天下知守已冤抑之士,沒世既遠,尚有昭雪之日。” [24] 
楊廷和:“文升歷事五朝,垂六十年。出將入相,文武兼資。思慮精深,傳通故實。臨事應變,無少底滯。奉公憂國,隨事納忠。每公卿會議,相顧不發,文升獨據理抗,言語簡意足。名著四夷,功在天下。尤慎用兵,未未嘗輕有徵討。天性嚴重,寡言笑。儉節清名,終始如一。直道而行,不阿權貴。雖遭讒離詬,屢起屢僕,迄不少貶。平生好學,手不釋卷。” [25] 
秦金:“汾陽系天下之安危,伏波幸一身之矍鑠。” [26] 
王尚綗:“展墓春風一望多,杏山湫水入吟窩。少師功業穹碑在,千載行人仰伏波。” [26] 
  • 性檢介,以身殉國,艱險不避,敷文飭武,名聞夷夏,退然若不敢自勝。當出總機務,生擒達滿四,殲李鬍子、火蠍兒、王彪,追斬北虜平章鐵烈孫,三靖邊犯,興復哈密國,處置貴苗,建夷火篩,會忤陳鉞汪直,構公戍重慶,公屹然不為動,晚際孝皇,柄銓府倚毗甚隆。 [27] 
  • 當是時海內晏安,含哺鼓腹,鬱郁乎太平氣象,不知帝力之何有?究厥所自,其誰以為遺也?獨念諸君子保泰之功,能備九三之德,悉艱貞之義乎?夫後以裁成,輔相以左右,民陂平復往,不可不畏耳。 [27] 
項篤壽:“敬皇勵精綜核,寤寐俊髦。禹陽馬公實秉衡,鑑故六曹之長,莫非民譽。下至百司,鹹濟濟焉。士敦恥讓,俗返淳樸。眾賢和朝,萬民和野。即周之成、康,漢之文、景,蔑以加矣。” [28] 
  • 子俊無首功,然修築之利至於今之言守者祖焉。文升規度宏密,亦一時之良本兵也,雖然,言聽而任一,厚賞而薄誅,其所遇則亦異矣。 [29] 
  • 文臣雄職,惟吏兵二部、都察院、南參贊及邊方總督而已,馬端肅文升歷任之。 [30] 
  • 孝廟時,最多名臣……要未有如三原王端毅公恕(王恕)、鈞陽馬端肅公文升、華容劉忠宣公大夏(劉大夏),三君子之灼灼者也。端毅直諫動天下,然不難於孝宗而難於憲宗。孝宗,仁主也;然而頗以齟齬終,豈非所謂事君數斯辱也耶?端肅數更中外,歷權寄不屈不脞,蓋以才力勝者。忠宣仁心為質,道揆法守,晚際魚水,密勿都俞,庶幾有三代風哉。造膝之語,罕有傳者。覺主聖而臣微不及也。人謂三原似魏玄成(魏徵)、韓稚圭(韓琦),鈞陽合姚(姚崇)、宋(宋璟)而少遜之,華容似李太初(李沆)、司馬君實(司馬光)。 [31] 
  • 恕張差近名,大夏弱差近實,文升練差用術,其然豈其然乎? [31] 
徐鹹:“國朝名臣,久任享耆壽者,魏文靖公驥(魏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胡濙)八十九,馬端肅公文升、韓忠定公文(韓文)、吳文恪公訥(吳訥)、章文懿公懋(章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直)、王忠肅公翱(王翱)、王忠毅公驥(王驥)、林文安公瀚(林瀚)、劉忠宣公大夏、謝文正公遷(謝遷),俱八十四。茲數公者,名位祿壽兼而有之,豈易得哉?” [32] 
屠隆:“薛文清瑄(薛瑄)、李忠文時勉(李時勉)、章文懿懋、王忠肅翱、王端毅恕、項襄毅忠(項忠)、馬端肅文升、劉忠宣大夏、胡端敏世寧(胡世寧)嶽嶽之風、侃侃之節,宏材足以濟時艱,正氣足以褫奸魄,李夢陽所謂‘居則嶽屹,動則雷擊,大事斧斷,小事海畜。’斯其人矣。” [33] 
  • 弘治中,華容、洪洞、鈞陽、靈寶、陽曲、盧氏、金陵、安福,鹹稱名卿。然志存納約,行在精審,苟濟其事,小枉安焉,局體又一變矣。 [34] 
  • 馬端肅公文升之賢,過寇萊公(寇準)十倍。 [34] 
黃道周:“文升馬撫,巡按山西。固原土賊,據險吼嘶。官軍屢敗,項忠督提。馬諭無戰,城乏水堤。斷其樵汲,釜魚自摧。項忠從信,擒四燃臍。敵寇臨鞏,遣將削泥。再入好水,戰獲其輜。女直復叛,陳鉞敗棲。欲殺貢敵,以掩其非。貢敵譁懼,亂震鼓輦。文升往諭,解散不疑。內臣汪直,藉此出師。及至邊境,無敵排擠。懷恨馬撫,下獄奏題。至於直敗,位方復躋。不戰而撫,中安外齊。即至大創,必勢所宜。所以立朝,高風莫梯。” [35] 
  • 馬端肅善將兵,更善將將。其料己料敵,皆預儲於胸中,出以應卒,如高屋建瓴,勢無不下也。故自岷州捷報,純用虛聲,塞外蠢動,悉騰書以懾伏之。而後在本兵,一用顧溥,再用魯麟,再用許進、朱暉,事有成算,屢奏膚功。其發縱指示,能不歸功端肅哉!則世之嫉功害能、懻忌自用者,見端肅而不愧汗浹背者幾希矣! [36] 
  • 其知無不言,能無不為,至今稱名臣,無間辭也。 [36] 
查繼佐:“草諫筆鋒,與定邊劍術兩利,顧乃馳諭已定,不專恃撻伐為能。更諳大略。或以其詩有‘白髮無心(闕兩字)鞭’之意,意在屠滽先得吏部,稍介介。夫公忠如端肅,乃以私逆之乎?又云初遷吏部,與刑部閔珪並推,南人樂閔,稍遷怒刑屬官,一年之間,刑十三司無一轉官者,謂端肅似隘。嗟乎,亦私逆之一也。” [37] 
  • 若夫項忠身冒矢石,馬文升躬擐甲冑,圖山谷則聚米成形,斷樵牧則困獸自斃。而且金鈎陽虎狸,刮刀誓賞格。數月之內,俘獻京師,功垂竹帛。乃知嶽節使之神算,竟定湖、湘;祭徵滷之奉公,終摧隴、蜀者也。 [38] 
  • 當是時,冰鑑則有王恕、彭韶;練達則有馬文升、劉大夏。 [39] 
張廷玉:“王恕砥礪風節,馬文升練達政體,劉大夏篤棐自將,皆具經國之遠猷,藴畜君之正志。綢繆庶務,數進讜言,跡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剛方鯁亮,有古大臣節概。歷事累朝,享有眉壽,朝野屬望,名重遠方。《詩》頌老成,《書》稱黃髮,三臣者近之矣。恕昧遠名之戒,以作傳見疏。而文升,大夏被遇孝宗之朝,明良相契,荃宰一心。迨至宦豎乘權,耆舊擯斥,進退之際所繫詎不重哉!” [40] 
愛新覺羅·永瑢紀昀等:“案文升砥礪廉隅,練達政體,朝端大議,往往待之而決。與王恕、劉大夏俱負一時重望。” [41] 
崔瑞德牟復禮:“15世紀後期幾個最能幹的軍事領袖像16世紀初期最著名的王守仁(哲學家王陽明)那樣,都是科舉出身和從其他行政職務轉任軍事領導的人;突出的例子有:韓雍(1422—1478年)、王越(1426—1499年)、項忠(1421—1502年)和馬文升(1426—1510年)。” [52] 
富路特、房兆楹等:“他憑藉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才能贏得了人們的讚譽。馬文升的過人之處在於能靈活地採用最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他天生嚴肅寡言,經常在靜候羣臣朝議多時未果的情況下一言切中時弊,解決問題。” [49] 

馬文升軼事典故

馬文升心行內外

馬文升曾經説:“我在兵部任職時,每夜心都在邊境行走一圈;在吏部任職時,每夜心都在國內行走一圈。行邊是因為思慮武備,行內是因為計量人才。” [43] 

馬文升盜賊同惡

嘉靖初年,農民趙鐩在河南起義,剽掠至鈞州,因為馬文升家在,便放棄沒有進攻。攻破泌陽時,前大學士焦芳已經逃走,趙鐩便毀了他的家,打開他的箱子,取出他的衣冠,把衣冠穿戴綁在草人上宰殺,説:“遺憾不能替天下人殺這個賊子!” [44]  明末清初史學家查繼佐感嘆道:“焦芳以葦縛,馬鈞州以木主,皆像人,而一俎豆之,一圖裂之,情故殊。” [37] 

馬文升人際關係

兒子
馬璁,曾以鄉貢之士身份在吏部待選。 [40] 
馬玠,曾因“主使毆人至死”的罪名險些被處死,後經孝宗下詔寬宥。 [14] 

馬文升主要作品

馬文升“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聲詩無媟嫚語,皆自忠愛中流出。海內之士,得其篇章者樂誦之”。所撰《撫安東夷記》1卷,詳記女真族建州、海西各部頭人與遼東都司的商業貿易、納貢請賞、武裝衝突等史事。尤詳載永樂至正統間,女真族上層同明王朝的關係。傳世有明刻本及《清初史料四種》叢書本等。此書為兩江總督薩載奏繳,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禁燬。
馬文升的《南征過桃花源》《撫陝徵西過隴關》等,都有邊塞詩的特點。
馬文升有《馬端肅奏議》《西征石城記》《撫安東夷記》《鎮克哈密國王記》和《約齋集》等數十卷流傳於世。其詩僅在清刻本《馬端肅公奏議》之後附錄若干首。《皇明經世文編》輯錄有《馬端肅公奏疏》3卷 [42] 

馬文升人物爭議

歷史學家馬以愚白壽彝在《中國回教史鑑》《回教先正事略》《回族人物誌》《中國通史》中,將馬文升家族的族籍定為回族,被幾位研究少數民族史的學者在其主編的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和傳記中採用,但馬善田在《河南禹州明代“五朝元老”馬文升家族為回族一説商榷》中反對此觀,從正史、地方誌、家譜等文獻記載和其後裔的反映中,證明馬文升家族為回族一説證據不足。 [26] 

馬文升後世紀念

馬文升陵園位於河南省禹州市,面積120畝。禹州城北關門外,路西約50米處有“馬端肅公祠”,又稱“馬家祠堂”,這座祠堂為窯洞式的明嘉靖年間建築,祠堂內供奉着馬文升塑像,祠堂兩側鑲嵌着一些珍貴的碑刻,其中有當年官方為馬文升舉行悼念活動的記載。 [26] 
禹州城內另有十座專為馬文升而立的牌坊,均為明、清兩代建築,分別為“泮宮坊”(坊額東面題曰∶“德配天地”,西面題曰∶“道冠古今”“古潁川郡坊”)、“嘉惠元元坊”、“冢宰坊”、“太師坊”、“三孤裏坊”、“繡衣坊”、“進士坊”、“少保坊”、“左柱國坊”(又稱為“五朝元老坊”)。此外,清代重修的禹州“鄉賢祠”“忠義祠”中亦祀有馬文升。以上牌坊、廟今已不存。 [26] 

馬文升史料索引

《左柱國太師端肅公傳》
《左柱國、太師馬公行略》
《吏部尚書馬公文升傳》 [45] 
國琛集·下卷》 [27] 
今獻備遺·卷三十一》 [28] 
名卿績紀·卷二》 [29] 
續藏書·卷十六·太師馬端肅公傳》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一·平固原盜》 [46]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 [47] 
罪惟錄·列傳卷十一上·經濟諸臣列傳上》 [37] 
堯山堂外紀·卷九十·國朝》 [48] 
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七十》 [40]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馬文升,字負圖,鈞州人。
  • 2.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歷按山西、湖廣,風裁甚著。還領諸道章奏。母喪除,超遷福建按察使。
  • 3.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成化初,召為南京大理卿,以父喪歸。
  • 4.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滿四之亂,陝西巡撫陳價下吏,即家起文升右副都御史代價。馳至軍,與總督項忠討平之。事具忠傳。錄功進左副都御史,巡撫如故。文升數條奏便宜,務選將練兵,修安邊營至鐵鞭城烽堠,剪除劇賊。西固番族不即命者悉滅之。修茶政,易番馬八千有奇,以給士卒。振鞏昌、臨洮饑民,撫安流移。績甚著。
  • 5.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是時,孛羅忽、滿都魯、癿加思蘭比歲犯邊。文升請駐兵韋州,而設伏諸堡待之。遂敗寇黑水口,擒其平章迭烈孫,又敗之湯羊嶺,斬首二百,名其嶺曰:“得勝坡”,勒石紀之而還。文升軍功甚盛,奏捷不為誇張,中亦無主之者,以是賞薄。至九年冬,總制王越以大捷奏,文升亦遣子琇報功。廷臣勘奏不實,坐停俸三月。
  • 6.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十一年春,代越總制三邊軍務,尋入為兵部右侍郎。明年八月,整飭遼東軍務。巡撫陳鉞貪而狡,將士小過輒罰馬,馬價騰踴。文升上邊計十五事,因請禁之,鉞由是嗛文升。文升還部轉左。十四年春,鉞以掩殺冒功激變,中官汪直欲自往定之。帝令司禮太監懷恩等七人詣內閣會兵部議。恩欲遣大臣往撫,以沮直行。文升疾應曰:“善。”恩入白,帝即命文升往。直不悦,欲令其私人王英與俱,文升謝絕之。疾馳至鎮,宣璽書撫慰,無不聽撫者。又請前以也先亂失授官璽書者十餘人,得襲官。事定,直欲攘其功,請於帝,挾王英馳至開原,再下令招撫。文升乃推功與直,然直內慚。文升又與直抗禮,奴視其左右,直益不喜。而陳鉞益諂事直,得直歡。日夜譖文升,思中之未有以發也。文升還,賜牢醴。明年春,以遼東屢失事,遣直偕定西侯蔣琬、尚書林聰等按之。會餘子俊劾鉞,鉞疑出文升意,傾之益急。直因奏文升行事乖方,禁邊人市農器,致怨叛。乃下文升詔獄,謫戍重慶衞。直既傾文升,則與鉞大發兵激功,鉞以是驟遷至尚書。
  • 7.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十九年,直敗,文升復官。明年起為左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文升凡三至遼,軍民聞其來皆鼓舞。益禁抑中官、總兵,使不得朘削,眾益大喜。
  • 8.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二十一年進右都御史,總督漕運。淮、徐、和飢,移江南糧十萬石、鹽價銀五萬兩振之。是年冬,召為兵部尚書。明年,以李孜省譖,調南京。
  • 9.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憲宗朝,嶽鎮海瀆諸廟,用方士言置石函,周以符篆,貯金書道經、金銀錢、寶石及五穀為厭勝具,宜毀。”從之。又上言十五事,悉議行。帝耕藉田,教坊以雜戲進。文升正色曰:“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即斥去。御史徐瑁、賀霖失承旨下獄。文升言初政不宜輒罪言官,遂得釋。尋命提督十二團營。
  • 10.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明年,代餘子俊為兵部尚書,督團營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廢弛,西北部落時伺塞下。文升嚴核諸將校,黜貪懦者三十餘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門,或作謗書射入東長安門內。帝聞,詔錦衣緝捕,給騎士十二,衞文升出入。文升乞休,優詔不許。
  • 11.    馬文升像取自明王圻輯,萬曆間刻《三才圖會》。馬文升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12.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小王子以數萬騎牧大同塞下,勢洶洶。文升以疾在告,帝使中官挾醫視,因就問計。升謂“彼方敗於他部,無能為。請密為備,而揚聲逼之,必徙去。”已而果然。遭繼母憂,詔起復,再疏辭,不許。西北別部野乜克力,其長曰亦剌思王,曰滿哥王,曰亦剌因王,各遣使款肅州塞,乞貢且互市。巡撫許進、總兵官劉寧為請,文升言互市可許,入貢不可許,乃卻之。土魯番既襲執陝巴,而令牙蘭據守哈密,僭稱可汗,侵沙州,迫罕東諸部附己。文升議,此寇桀驁,不大創終不知畏,宜用漢陳湯故事襲斬之。察指揮楊翥熟番情,召詢以方略。翥備陳罕東至哈密道路,請調罕東兵三千為前鋒,漢兵三千繼之,持數日糧,間道兼程進,可得志。文升喜,遂請於帝,敕發罕東、赤斤、哈密兵,令副總兵彭清將之,隸巡撫許進往討,果克之,語詳《進傳》。
  • 13.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團營軍不足,請於錦衣及騰驤四衞中選補。已得請矣,中官寧瑾阻之。文升及兵科蔚春等言詔旨宜信,不納。陝西地大震。文升言:“此外寇侵凌之兆。今火篩方跳梁,而海內民困財竭,將懦兵弱。宜行仁政以養民,講武備以固圉。節財用,停齋醮,止傳奉冗員,禁奏乞閒地。日視二朝,以勤庶政。且撤還陝西織造內臣,振恤被災者家。”帝納其言,內臣立召還。 文升為兵部十三年,盡心戎務,於屯田、馬政、邊備、守禦,數條上便宜。國家事當言者,即非職守,亦言無不盡。嘗以太子年及四齡,當早諭教。請擇醇謹老成知書史如衞聖楊夫人者,保抱扶持,凡言語動止悉導之以正。若內庭曲宴,鐘鼓司承應,元宵鰲山,端午競渡諸戲,皆勿令見。至於佛、老之教,尤宜屏絕,恐惑眩心志。山東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災,文升請命所司振恤,練士卒以備不虞。帝皆深納之。民困賦役,文升極陳其害,謂:“今民田十税四五,其輸邊塞者糧一石費銀一兩以上,豐年用糧八九石方易一兩。若絲綿布帛之輸京師者,交納之費過於所輸,南方轉漕通州至有三四石致一石者。中州歲役五六萬人治河,山東、河南修塞決口夫不下二十萬,蘇、松治水亦如之。湖廣建吉、興、岐、雍四王府,江西益、壽二府,山東衡府,通計役夫不下百萬。諸王之國役夫供應亦四十萬。加以湖廣徵蠻,山、陝防邊,供饋餉給軍旅者又不知凡幾。賦重役繁,未有甚於此時者也。宜嚴敕內外諸司,省煩費,寬力役,毋擅有科率,王府之工宜速竣。庶令困敝少蘇。更乞崇正學,抑邪術,以清聖心;節財用,省工作,以培邦本。”詔下所司詳議。他所論奏者甚眾。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自太子太保屢加至少保兼太子太傅,歲時賜賚,諸大臣莫敢望也。
  • 14.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29:弘治十年九月……壬子,兵部尚書馬文升之子玠為徽王所奏,法司擬玠主使毆人至死,罪當絞,上宥之。文升再引咎自歸,且求退。得旨:馬玠等事已發落,卿其安心供職,不必再辭。……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馬文升三年秩滿,加授光祿大夫、柱國。
  • 15.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吏部尚書屠滽罷,廷推文升。御史魏英等言兵部非文升不可,帝亦以為然。乃命倪嶽代滽,而加文升少傅以慰之。嶽卒,以文升代。南京、鳳陽大風雨壞屋拔木,文升請帝減膳撤樂,修德省愆,御經筵,絕遊宴;停不急務,止額外織造;振饑民,捕盜賊。已,又上吏部職掌十事。帝悉褒納。一品九載滿,加少師兼太子太師。
  • 16.    《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七十》:孝宗崩,文升承遺詔請汰傳奉官七百六十三人,命留太僕卿李綸等十七人,餘盡汰之。正德元年,御用監中官王瑞復請用新汰者七人,文升不奉詔。給事中安奎刺得瑞納賄狀,劾之。瑞恚,誣文升抗旨,更下廷議,皆是文升,帝終不聽。文升因乞歸,不許。
  • 17.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帝以將考察,特召文升及都御史戴珊、史琳至暖閣,諭以秉公黜陟。又以文升年高重聽,再呼告之,命左右掖之下階。始文升為都御史,王恕在吏部,兩人皆以正直任天下事。疏出,天下傳誦。恕去,人望皆歸文升。迨為吏部,年已八十。修髯長眉,遇事侃侃不少衰。
  • 18.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是時,朝政已移於中官,文升老,日懷去志。會兩廣缺總督,文升推兵部侍郎熊繡。繡怏怏不欲出,其鄉人御史何天衢遂劾文升徇私欺罔。文升連疏求去,許之。賜璽書、乘傳,月廩歲隸有加。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
  • 19.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居三年,劉瑾亂政,坐文升前用雍泰為朋黨,除其名。
  • 20.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五年六月卒,年八十五。瑾誅,復官,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傅,諡端肅。
  • 21.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64:庚午,瑾敗,復職致仕,命未下而卒,年八十五,訃聞,輟朝一日,賜祭葬,贈特進光祿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傅,諡端肅。
  • 22.    《明史》卷182《馬文升傳》:嘉靖初,加贈文升左柱國、太師。
  • 23.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64:辛巳,今上即位,有以公為言者,於是加贈左柱國、太師兼太子太師。
  • 24.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25.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 5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26.    王嶽紅 主編.譜牒學論叢 第3輯 紀念中國譜牒學研究會成立20週年專集(詞條所引內容取自馬善田《河南禹州明代“五朝元老”馬文升家族為回族一説商榷》):三晉出版社,2008-12:233-235
  • 27.    《國琛集》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28.    《今獻備遺·卷三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29.    《名卿績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30.    《皇明盛事述·卷四》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31.    弇州續稿 10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32.    《徐襄陽西園雜記》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33.    《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品題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34.    千百年眼 2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10-07]
  • 35.    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332
  • 36.    張岱.石匱論贊:故宮出版社,2014-08
  • 37.    查繼佐.罪惟錄 第1-4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05:1671-1672
  • 38.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6]
  • 39.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2]
  • 40.    《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七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13]
  • 41.    永瑢,紀昀 主編;周仁等 整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05:314
  • 42.    《皇明經世文編·卷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8]
  • 43.    《堯山堂外紀》卷90:馬文升,字負圖,鈞州人。弘治間,自本兵晉冢宰,嘗曰:“吾在兵部,每夜心行天之邊者一週;在吏部,每夜心行天之內者一週。行邊者思武備,行內者計人才。”
  • 44.    《千百年眼》卷12:及嘉靖初,大盜趙鐩亂河南,剽至鈞州,以文升家在,舍弗攻。攻破泌陽,前大學士焦芳已跳匿,毀其家,發芳篋,取其衣冠,縛葦若人者而屠戮之,日:“恨不為天下殺此賊!”
  • 45.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30]
  • 46.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30]
  • 47.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30]
  • 48.    《堯山堂外紀·卷九十·國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31]
  • 49.    [美]富路特,房兆楹 原主編.明代名人傳 哥倫比亞大學 4: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04:1394-1395
  • 50.    白壽彝 總主編;王毓銓 主編.中國通史 16 第9卷 中古時代 明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1184-1187
  • 51.    馬文升像,取自明代王圻輯,萬曆刻《三才圖會》。
  • 52.    劍橋中國明代史:軍事問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01]
  • 53.    夏徵農.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889
  • 54.    鄭天挺,譚其驤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1: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9:237
  • 5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213:景泰三年二月……擢進士高明、戚寧、馬文升、周必兆、洪弼、夏頃、白良輔、李瓛、伍善、張璣俱為監察御史。
  • 5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2:成化元年冬十月……庚辰,以福建按察使馬文升為南京大理寺卿。
  • 5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37:成化十一年春正月……丙寅,敕巡撫陝西左副都御史馬文升總制各路兵馬。
  • 5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50:成化十二年二月……兵部右侍郎馬文升自陝西至京,命管部事。
  • 5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55:成化十二年秋七月……命兵部右侍郎馬文升、户部右侍郎程萬里整飭邊備。以大學士商輅等言也。
  • 60.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47:成化十一年十一月……丙寅,升吏部右侍郎陳俊、禮部右侍郎俞欽俱為本部左侍郎,右副都御史黃鎬、右通政程萬里、侍講學士尹直、左副都御史馬文升俱為右侍郎。鎬吏部,萬里户部,直禮部,文升兵部。
  • 6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72:成化十三年十一月……升吏部右侍郎黃鎬、兵部右侍郎馬文升俱為本部左侍郎。
  • 6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176:成化十四年三月……敕兵部左侍郎馬文升等往遼東,招安建州三衞夷人。同書卷179:“成化十四年六月……敕兵部左侍郎馬文升及贊理軍務右副都御史陳鉞等會議招撫夷寇。先是,文升奏:臣偕大通事都指揮詹升招撫建州海西女直,已於四月終招來建州左右二衞掌印都指揮脱罪卜花禿等一百九十五人,及被剿家屬指揮卯哈等四十八人;繼又招至建州衞掌印都指揮完者禿,偕賊首趙得路等二十七人。俱以敕諭撫慰遣還,俾歸所掠,仍令入貢。然諸夷以不得大通事,入境遍諭,尚懷疑懼。……蓋是時陳鉞方欲搗巢貪功,而文升奉敕招安。故鉞違拗不協,而文升為所苦。累有奏請也。”
  • 6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72:成化二十一年十一月……辛未,升巡撫鳳陽等處右都御史馬文升為兵部尚書。
  • 6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74:成化二十二年春正月……總督漕運、巡撫鳳陽等處都察院右都御史馬文升至京,辭免兵部尚書之命。上曰:“卿歷練兵政有年,特茲簡任,所辭不允。”
  • 6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82:成化二十二年九月……丁巳,改兵部尚書馬文升於南京。兵部參贊機務王恕既去,任命舉代之者,吏部會各部擬工部尚書李裕、巡撫兩廣都御史宋旻。上曰:“裕、旻俱任未久,若等胡為輕易推舉。”遂改用文升。時文升曾與人言,於朝有不足李孜省之意故也。
  • 6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32:成化二年秋七月……南京大理寺卿馬文升以父喪去任。
  • 6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269:成化二十一年八月……升巡撫遼東左副都御史馬文升為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等處。
  • 68.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6: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改南京兵部尚書馬文升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 69.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34:弘治十一年二月……丙申……敕吏部:……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馬文升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 70.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55:弘治十二年十月……以清寧宮工完,命督工太監李興、黃瓚、姚訓、英國公張懋、兵部尚書馬文升各子侄一人為錦衣衞百户,工部尚書徐貫升太子太保,尚書如故。
  • 71.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72.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55:弘治十二年十月……庚寅,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馬文升自陳衰老,乞致仕,上曰:“卿宿望老臣,方隆委任,豈可遽求休致。宜盡心職務,不允所辭。”文升再疏申請,復勉留不允。……丙辰,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馬文升復乞致仕,上曰:“卿累引疾求退,已有旨固留。宜勉起供職,以副眷懷,不必再辭。”
  • 73.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80:弘治十四年十月……改兵部尚書馬文升為吏部尚書,少傅兼太子太傅如故。文升辭,上曰:“朕以卿才德者成,聞望素著。持慈簡任,宜免就職,不允所辭。”
  • 74.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4-02-01]
  • 75.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15:弘治元年六月……命都察院左都御史馬文升提督團營操練。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