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忠駿

鎖定
馬忠駿(1870—1957)原名馬德揚,字藎卿、無悶,又稱遁園、遁庵。祖籍山東省蓬菜縣,1870年5月28日生於奉天海城(今遼寧省海城縣)接官堡。1957年6月1日病逝於哈爾濱,終年87歲。 [1] 
中文名
馬忠駿
籍    貫
山東省蓬菜縣
出生日期
1870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
1957年6月1日
出生地
遼寧省海城縣接官堡
代表作品
《遁園雜俎》

目錄

馬忠駿人物生平

馬忠駿,原名馬德揚,字藎卿、無悶,又稱遁園、遁庵。祖籍山東省蓬菜縣,1870年5月28日生於奉天海城(今遼寧省海城縣)接官堡。清末,馬忠駿曾去盛京(今瀋陽市)考秀才未中,為“謀升斗之祿”,在盛京將軍衙門做一名額外效力書記,從此步入仕途。他的文筆受到盛京將軍增祺的賞識,被擢為文案委員。不久,因辦理文案得力,保充寧遠鹽釐局長。中東鐵路修築之後,又充任交涉局委員。
1900年,沙俄藉口鎮壓義和團運動,出兵侵入中國東北,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社會一片混亂,人民慘遭蹂躪。盛京將軍增祺為穩定局勢,提出同俄軍和談。這一差事“雖懸賞千金,無人肯往”。危難之際,馬忠駿雖職位卑微,卻挺身而出,請命為使,擔負重任。他率一行人前往俄軍佔領下的旅順。他在同俄軍駐旅順要塞司令、海軍中將阿列克塞耶夫交涉過程中,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不辱使命。由於他“沈審有意,略膽兼幹,人且辨慧,不為人屈”,終於達成了俄軍停止進攻、由中方維持地方秩序的協議。馬忠駿的這一行動,不僅受到世人的讚譽,而且也“以使才名關外矣”。
1902年,馬忠駿受命參與收編遼河一帶巨匪馮德麟等。因辦理此案有功,盛京將軍增祺奏保他“以知府仍分省補用”。這樣他在兩年期間,就由一名普通的文案委員晉升為知府一級的官吏,1907年,他又“因辦理交涉措置裕如,以道員留奉天補用”。
馬忠駿從政後,為圖謀民族和國家的富強,上書建議屯墾實邊。1911年,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委派其為吉林屯墾局局長。後又改任官運局(次年改為榷運局)局長。
1914年,來到黑龍江省,任鎮安右將軍、督理黑龍江軍務兼巡按使朱慶瀾的顧問官。同年9月23日,黑龍江省巡按使公署任命他為黑龍江省鐵路交涉局總辦(駐哈爾濱),管轄松花江以北的鐵路交涉事宜。
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中東鐵路沿線地區部分行政權。1921年2月5日,北京政府決定設立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管轄中東鐵路沿線各地市政。馬忠駿先後任該局副局長、局長。任職期間,頗有政績。在其主持下,修建了哈爾濱通道大街(即今中山路),並在路旁栽下了大量的榆樹。他的夫人還募捐創辦了哈爾濱第一女子中學。馬忠駿是一位有正義感、富於同情心的官吏,不僅施善濟貧,還援助過革命者,時任市政管理局教育科長的高崇民,正從事秘密革命活動,當馬忠駿知道有人慾加害於他的時候,給予其資助並設法幫助脱離險境。周恩來來哈爾濱的時候,他也曾通過各種關係給予幫助。
馬忠駿宦海沉浮多年,看到軍閥混戰、官場腐敗,產生了對仕途的厭倦。他急流勇退,於1925年9月2日辭去了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局長之職。馬忠駿這種隱遁的思想由來已久,他從1914年任黑龍江省鐵路交涉局總辦時起,至1925年卸任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局長職止,用10餘年時間,“於距哈爾濱八里馬家屯置地數百畝,自闢林園,蒔果菽疏,為晚歲憩息之所”。他稱之為“遁園”,即眾所周知的“馬家花園”。他在遁園不僅栽花、種樹、修舍、建亭,而且還仿岳飛墓築一圓形冢,題名“生壙”。在遁園,馬忠駿與當時著名文人墨客、軍政要員撰文、吟詩、作畫。1925年中秋時節,他將其詩文編輯成冊,名為《遁園雜俎》,並刊行。《遁園雜俎》中有文集兩卷,共25篇;詩集10卷共1174首。這是研究東北、黑龍江、哈爾濱歷史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馬忠駿留下的寶貴文學遺產。
1931年之後的東北淪陷時期,馬忠駿的愛國表現尤為突出。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張景惠等人投靠日本侵略者,馬忠駿認為這是賣國。因此,他為避開侵略者和漢奸,終日閉門不出。日偽當局為了利用他的聲望擴大影響,千方百計拉攏利誘。偽黑龍江省省長程志遠曾任他為偽省公署參議,遭到他的嚴辭拒絕。他不僅不同日偽同流合污,而且還在馬占山、馮佔海等東北軍愛國官兵堅持抗戰的時候,秘密捐款支援。為此,他曾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在身陷之時,日本侵略者對他軟硬兼施,但他從容自若,堅強不屈,並一再告誠家人:“千萬不能給偽政權當差。”日本人懾於馬忠駿身為東北政界元老、德劭望高,不敢加害於他,只好借偽滿要員張煥相、熙洽保釋之機,勒索重金後釋放。他出獄後,仍“寧居鄉里,不事日本”,全家遷居遁園。日本侵略者誘迫馬忠駿出山之心不死,大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過去曾與馬忠駿相識,他來哈爾濱時要求會面敍舊。見面時,馬忠駿十分警惕,毫不為土肥原的“日滿親善”之類言詞所迷惑,一再表示“自己年邁,無力報效國家”。堅持不與日本人合作,並且以此教育子孫。每年的正月初五,都要把子女們召集到一起,告誡他們:“不要忘了,我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就要保持中華民族的氣節,就要對祖國忠貞不渝!”因此,他拒絕將女兒馬淑芳嫁給偽滿大臣韓雲階,阻止兒子馬維圃去日本憲兵隊工作,還讓其長子維邦、次子維方和孫子佩璉等到克山務農。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中國共產黨關心他、團結他、幫助他。他對中國共產黨深有好感。他欽佩抗日將領李兆麟。當李兆麟將軍不幸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時,他非常悲痛,並列名為其治喪和送葬。
“土地改革”運動開始之後,馬忠駿因自己身為舊中國風雲一時的官僚和擁有大量土地而顧慮重重。中共哈爾濱市委根據實際情況和黨的政策,徵得中共中央東北局李富春、陳雲的同意,作出決定,把他的成分定為實業家,採取保護政策。對“馬家花園”,哈爾濱市市長劉成棟還簽發了“軍民人等不得擅自損毀或佔用”的證明書,加以保護。
馬忠駿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十分感謝,為了支援東北的文化事業建設,他把自己珍藏數十年的古籍、文物獻給了籌建中的東北圖書館。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他的4個子女先後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使馬忠駿感慨萬千,他為自己“歷經五朝,年逾八旬,躬逢盛世”而歡欣鼓舞。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對馬忠駿的進步予以充分的肯定。1956年5月,安排他為哈爾濱市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57年6月1日病逝於哈爾濱,終年87歲。 [1] 
參考資料
  • 1.    馬放, 胡堤, 於志耿.黑龍江省志 第七十六卷 人物誌/中華民國(含東北淪陷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05月: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