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建光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鎖定
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教授 [5]  ,博士生導師,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3]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博士畢業 [4] 知名俄羅斯問題專家 [2]  國際安全戰略與理論研究專家 [3]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理事 [1]  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軍事教育協會理事等職 [4]  曾擔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官員,全程參加2010上合組織“和平使命”聯合軍演。 [1]  在人民網,新華網軍事頻道開設名家專欄。 [4]  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環球時報》等報刊上發表有關國際問題研究文章兩百餘篇。 [1] 
中文名
馬建光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 [4] 
學位/學歷
博士 [4] 
專業方向
地緣政治與周邊安全,主要國家軍事技術交流與合作等 [4] 
職    務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3] 
主要成就
著有《俄羅斯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現狀與前瞻》 [4] 
職    稱
教授

馬建光研究方向

馬建光教授 馬建光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地緣政治與周邊安全,主要國家軍事技術交流與合作等。 [4] 

馬建光個人專著

馬建光社會任職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安全戰略與理論研究專家 [3] 俄羅斯問題專家、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軍事教育協會理事 [4] 

馬建光主要經歷

1991年,剛參加工作沒幾年的馬建光,隨“載人航天測量船考察團”訪問俄羅斯。一天,考察團參觀莫斯科“飛控中心”,在感嘆俄羅斯軍事技術實力強勁的同時,一種要迎頭趕上的緊迫感在馬建光心裏暗暗生了根。
2005年,組織派遣馬建光到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從事中俄軍事技術交流與合作工作,為期兩年。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雖然身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博士,馬建光仍然絲毫不敢鬆懈,集中精力苦練俄語軍事專業技能。這次長時間的派遣,讓馬建光進一步拓寬了戰略眼界。而最終讓他走上戰略研究之路的,是三年後的一次演練。
馬建光的書房顯得有些簡陋,靠牆而立的書櫃,顏色深淺不一的櫃面變形翹起,刻滿歲月的痕跡。書櫃的一角,掛着一個不起眼的小牌子,靠近仔細看,一排小字“上海合作組織-和平使命-2010”映入眼簾。
聊起這次聯合軍演,馬建光的眼睛放出光芒。那時的他正處於職業思考期,一次實兵實彈的震撼衝擊,加速了他的“轉型”。軍演中,中俄都有一批新式武器亮相,作為隨行翻譯,馬建光全力“接招”。然而,那天中方舉行特技飛行表演時,“身經百戰”的馬建光卻在解釋一個技術動作時“卡了殼”。這件事對馬建光觸動很大,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對新式裝備的參數性能以及國家層面的戰略決策瞭解和研究不夠,如何順暢地與友軍進行軍事技術交流?
20多年的實踐經歷、知識儲備和上百次的出國工作閲歷,推動着馬建光快速轉型。
耗時一年多完成的《敍利亞戰爭啓示錄》是馬建光的匠心之作。這一年,不記得有多少回,午夜12點躺下準備睡覺的馬建光,在黑暗中來了靈感,立馬翻身起來,查閲資料、梳理思路、推倒重來接着寫,不知不覺天已破曉。
2019年,馬建光作為受邀的5名軍事專家之一出席第八屆莫斯科國際安全會議。在闡述混合戰爭和顏色革命時,他用俄語發言的精彩一幕,被俄羅斯媒體爭相報道,演講稿還被俄羅斯著名刊物《國家防務》全文發表。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翻開馬建光的作品集,數百篇戰略研究文章閃爍着睿智的思考之光。他還主持國家和軍隊重點課題十餘項,在俄羅斯和國內出版多部專著。 [3] 
曾擔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官員,由於工作原因,出訪俄羅斯百餘次。全程參加上合組織“和平使命-2010”聯合軍演。在人民網,新華網軍事頻道開設名家專欄。經常應邀到國內外科研院所做學術報告,並多次作為特邀嘉賓在國內主流媒體就國際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4] 

馬建光人物評價

一位剛剛畢業的博士學員留下的一幅書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上書八個大字:“經師易遇,人師難求”。
海軍某部幹事張禮偉雖然參加工作已經10年,但和馬建光仍保持着緊密的聯繫,他説:“我算是教授的編外學生。”“每次與教授交流,他都能讓我跳出思維侷限,在工作中從全局角度和更高維度看問題、想事情。”此前,張禮偉發表過不少文章。履職後,他撰寫的報告多次引起上級領導重視。
從本科就跟着馬建光直到博士畢業,如今已是某部作戰問題研究主力骨幹的丘山;上學時被稱為“外軍通”,如今已是軍事裝備研究專家的李佑任;大三開始在馬建光指導下潛心戰略研究的代謹思,畢業不到幾年,已經著書立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