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山目連戲

鎖定
馬山目連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馬山最出名的是目連戲班,這裏自古便有演目連戲的習俗。目連戲是一種古老的劇種,沒有多少村莊能演出了,原因是沒有傳人。也許是深山環境好的原因吧,馬山戲班子猶存,其中不少為70多歲高齡的老演員,後來又有幾個年輕些的村民學戲,使得這一古老的戲曲得以“香火”延續。馬山目連不僅班子齊全,而鑼鼓傢伙樣樣齊全,就連演出的服裝就有5 大箱,保管得井井有條。除了少量購買外,多為村中老人精心繡制的,戲服考究,那八仙過海圖、福祿壽三星圖無不精美絕侖,充分展示了民間服飾文化。1994年,馬山戲班在羅村演目連戲,去了38人。演了2天3夜,白天演京劇,夜裏打目連,盛況空前,轟動一時。馬山班的目連戲唱腔與歷溪、清溪、樵溪一樣,慄木村的目連單獨一個唱腔。
中文名
馬山目連戲
本    質
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
演    員
70多歲高齡的老演員
特    色
粉牆黛瓦 古樸的村風

目錄

馬山目連戲簡介

馬山古稱石林。居民多為葉氏,始祖為宋代户部尚書椿秀公,據説他為躲避戰亂,由歙縣黃墩遷至祁門沙堤,椿公長子斌遷石林。數百年間,葉氏人才輩出,馬山繁榮昌盛。如今先輩的繁華都化作了村中一座座古老的建築,那曲曲折折的街巷,高高低低的馬頭牆,錯落有致,無不顯示着小村深厚的歷史底藴。
馬山環境清幽,風景如畫,村中有一山坡為珠形,周圍有九支山脈,形似九龍戲珠,整個基圖與九華山基本相似。從牯牛降深山裏流來的溪水穿村而過,清澈無比。古有8景:豪麓晴嵐、印湖夜月、獅巖落雁、道石觀漁、赤谷歸樵、朱峯積雪、珠崖滴水、湫窟淺龍,如今依稀可見。

馬山目連戲特色

馬山村中保存有明朝的目連戲的手抄曲本,分別是梁五帝、施捨、罰惡、超生、西遊5 本,從中可見馬山目連戲穿插了其它劇本,有自己的特色,豐富了鄭之珍正宗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記》。據説以前打一屆目連就要印10套書,以便大家排演,村裏有的人家原來有十幾套明版本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祁門縣博物館裏珍藏的一套就是村人捐獻的。
粉牆黛瓦、小巷風情如詩如畫,古樸的村風、古老的戲曲讓人難忘,馬山就象一罈陳封千年的老酒,讓人在沉迷之中慢慢體味那醉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