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少敬

鎖定
馬少敬,名國琮,回族,寧夏固原縣中河鄉人,1920年5月20日生於一個宗教家庭。曾任副司令、四兩屆固原縣政協常委和四屆自治區政協委員。1986年9月18日病故,終年66歲。 [1] 
中文名
馬少敬
別    名
國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籍    貫
寧夏固原縣中河鄉
出生日期
1920年5月20日
逝世日期
1986年9月18日
性    別
人物生平
馬少敬名國琮,回族,寧夏固原縣中河鄉人,1920年5月20日生於一個宗教家庭。幼年時只上過幾年小學,由於受家庭的影響,他接觸面廣,具有豐富的社會知識。他善於觀察勢態,瞭解社情,青年時期就對黑暗的政治深懷不滿。 [1] 
20世紀30年代末,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政治腐敗,外敵入侵、華北淪陷。在國難當頭、民族處於危急之秋,中國共產黨高舉團結抗日大旗,經過二萬五千里長途跋涉,建立了陝甘寧抗日革命根據地。國民黨政府在全國人民“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強烈要求下,表面上接受“抗戰協議”,背地裏卻在搗鬼,經常以重兵包圍陝甘寧邊區,同時以抗日為名,濫攤亂派,大肆進行敲詐勒索。 [1] 
海固地區災荒連年,人民生活貧困。加之負擔過重,青壯年大部被抓兵和逃荒外流,老弱婦幼啼飢號寒者遍地皆是。 [1] 
國民黨對拉去當兵的人,剋扣糧食、毒打虐待,沒有人格保證。他們對因受不了酷刑,開小差的逃兵,到處抓捕,株連全村,成了一片恐怖狀態。海固地區的一部分回族羣眾,在忍無可忍之下,以宗教關係,向本門宦(哲赫忍耶)負責人馬國瑞和馬少敬訴説苦衷,馬國瑞和馬少敬深表同情,他兩商議後,決定抵制國民黨的黑暗統治。馬少敬慷慨解囊,拿出了兩千銀元購置槍枝彈藥,準備開展武裝反抗。當時槍價昂貴,所購槍枝甚少,馬少敬又到大寨兒找了家門二老人馬廣武,廣武對他們的正義行動表示支持,將自己早年帶崇義軍時積存的五十枝長短槍交給了馬少敬。 [1] 
馬國瑞和馬少敬籌備武器的消息被泄。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知道後,立即命令隴東交通司令馬錫武派騎兵團將馬國瑞帶到蘭州軟禁起來。這時馬國璘在海原白崖(當時屬海原,1942年西吉縣成立後劃歸西吉)等地組織羣眾,準備對國民黨的殘暴統治開展鬥爭。馬少敬派人到蘭州以看望為名,向馬國瑞彙報了當前的準備情況,並徵求了他的意見,馬國瑞對馬國璘的行動深表支持,並給馬少敬寫了簡短的回信:“大事鬧起,有進無退”馬少敬接信後,立即給馬國璘和大疙瘩阿訇馬銀貴看了。在馬國瑞親筆信的鼓舞下,馬國璘,馬少敬和馬銀貴組織了“抗日救民軍”,於1938年1月15日(民27年11月25日)發起了海固農民暴動,馬少敬任副司令。 [1] 
暴動發起後,兵分兩路向國民黨展開鬥爭。白崖、沙溝等地的暴動軍由馬國璘率領攻打隆德城:固原大營川等地的暴動軍本應由馬少敬直接指揮,暴動發起後馬廣武開始畏縮,便將馬少敬叫到大寨兒家中進行勸阻,因此固原這支暴動軍改由馬銀貴率領攻打固原城。結果兩支暴動軍同時攻城未克,馬銀貴就將指揮任務交給了馬少敬,馬少敬帶領暴動軍到楊郎大疙瘩等地駐紮,不日撤到偏城兒,包圍了大財主海老四的堡子,海老四交了槍。這時國民黨反動政府一面派大兵進行圍剿,又派監察院長於佑任和張繼等到蘭州與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甘肅省主席朱紹良商議後採取“安撫”辦法解決。以八戰區參謀長許顯時為首組織了“安撫慰問團”,由八戰區處長拜偉(回族)、甘肅省參議郭南浦(回族)、八十一軍軍長馬鴻賓(回族)等人組成。“安撫慰問團”到固原後,郭南浦首先找馬少敬談話,説於佑任等已到蘭州,許顯時負責前來談判,你有什麼要求條件可以談。在大寨兒馬廣武家中進行了談判。馬少敬提出了三個條件:①要求暴動軍參加抗日組織,政府給以武器裝備,與其他正式部隊一樣對待。②海固地區十分貧困,要求免於徵兵和減輕差款負擔。③對殘害人民的貪官污吏要撤職查辦國民黨談判代表拜偉當面回答:組織參加抗日一事,要請示於院長決定;關於免於徵兵一事,在海固地區三年不徵:至於不稱職的行政人員,一定處理。拜偉答覆了馬少敬的三個條件後,提出了兩條要求:①現在安下來了,不要再動。②解散羣眾。拿去部隊的槍枝退還部隊,自己製造的武器採取自願處理。馬少敬同意了,跟他一起參加談判的馬國播旅長和馬銀貴不完全同意,所以大寨兒談判之後馬國璠和馬銀貴要求和許顯時再談,馬少敬也同意。於是馬國璠和馬銀貴到固原黑城子祁家堡子裏見許顯時。馬銀貴對狡猾的許顯時進行了當面揭露,許顯時惱羞成怒,押了馬銀貴。 [1] 
不久,國民黨甘肅省政府通知將平涼專員張震武,海原縣長賈存成、固原縣長張桃、固原縣自衞隊長馬三魁等人的職務撤了,並派車將馬少敬接到蘭州見了於佑任、張繼等。在接見馬少敬的招待會上,於佑任張繼等人説你所提的條件都答應了,就是組織參加抗日的武裝要求解決不了,正規部隊的武器都要靠進口……並叫馬少敬任平涼保安副司令,少敬沒有接受,最後給了個省政府的諮議,送蘭州西訓團以受訓為名,限制了自由。不久馬少敬和郭南浦的女兒結了婚,民黨繼續派人監視,不允許他離開蘭州,因而第二、三次海固農民暴動馬少敬未能參加。 [1] 
1945年馬少敬回到了固原紅崖堡老家居住,1946年9月,回騎團長馬思義等為迎接王震部隊,路過在紅崖堡一帶住了一夜,國民黨政府對馬少敬又產生了懷疑,於是將馬少敬委任了個固原縣參議,叫他住在固原城裏,一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 [1] 
解放後,馬少敬思想起了很大變化,積極靠攏人民政府,擁護黨的各項方針、政策。1952年進行土改時,少數不法分子為了破壞土改,煽動了“四二”叛亂。這時馬少敬積極配合固原縣委書記趙崇德做了大量工作。趙崇德同志回憶這一段歷史時説:土改時少數不法分子企圖破壞,但固原縣的情況是:我們一方面嚴格貫徹了土改政策,使壞人無空子可鑽,一方面有馬少敬先生的積極配合,他大力奔波,做了多方面工作,很快消除了宗教界人士的思想顧慮。因而,“四二”叛亂對固原縣沒有造成大的損失。 [1] 
1952年11月,馬少敬被任為固原縣人民政府衞生科長。1953年“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時,馬少敬被選為區人民政府委員。 [1] 
馬少敬任職期間,工作認真負責,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1953年3月25日,固原縣人民政府給馬少敬的鑑定是:工作積極細心,能及時指導業務和會計人員的工作;經常檢查疫情,及時組織醫務人員進行治療。馬少敬態度和藹,能普遍團結羣眾…… [1] 
1960年被冤屈受刑,1979年6月1日經固原縣人民法院複查無罪,以退休安排,並聘選為三、四兩屆固原縣政協常委和四屆自治區政協委員。1986年9月18日病故,終年66歲。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寧夏固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固原文史資料 第2輯,,1988.08,第46-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