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家莊

(寶雞市鳳翔區馬家莊)

鎖定
馬家莊村位於鳳翔區城東南,全村708户,2646口人,勞動力900人,耕地面積3442畝,是國家優質糧生產基地。200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08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16元,是省級小康示範村和文明村。
中文名
馬家莊
耕地面積
3442
位    置
鳳翔區城東南

馬家莊經濟概況

走進馬家莊村,第一眼看到的是該村2003年“勤勞致富光榮榜”:李引祥,全家5口人,總收入46700元,除去費用純收入35300元,人均7060元;張全會,全家4口人,總收入44400元,除去費用純收入42433元,人均10608元;楊多懷,全家6口人,總收入92340元,除去費用純收入63340元,人均10556元……
在村委會辦公室,厚厚的農民收入調查統計表告訴我們:199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05元,1994年1258元,1995年1525元,1996年1680元……2003年2516元。10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值連年保持100元以上,年均增速9.6%。
帶着些許疑惑,通過深入調查,馬家莊村農民“增收致富圖”清晰地展現出來——户均1.5頭、總數1000頭的奶牛在村莊裏構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年奶畜總收入700多萬元、人均1200元,羣眾戲説奶牛是“淌銀的產業”;以辣椒為主的多經生產形勢喜人,種植面積達2000畝,年收入200萬元、人均729元;5户企業、60多個加工專業户,年總產值7000多萬元,並使全村1/3的勞動力變成了工人;200多人長年在外打工,人均年收入最少的也有5000元。“奶牛+辣椒+工資”“三駕馬車”並駕齊驅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形式。
從一組組耀眼的數字背後,我們看到了一條條寬闊的增收通道。

馬家莊增收通道

馬家莊產業增收

改革開放初期,馬家莊人一方面發展立體農業、間作套種、建設雙千田、噸糧田,另一方面,利用豐富的糧食資源加工澱粉,製作粉條、粉面,又用澱粉水和粉渣發展生豬飼養,走出了“種糧+澱粉加工+養豬”的循環經濟之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該村羣眾瞅準市場,大力發展辣椒產業,辦起辣椒合作社,全村辣椒麪積由原來的200畝,迅速擴展到2000畝,辣椒成為增收的主增長源;進入九十年代,奶畜產業一躍成為農民增收的台柱子。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農業產業化直接增加的收入佔到了55%。

馬家莊工業增收

從80年代中期開始該村抓住改革開放的政策機遇,立足本村優勢,大力發展鄉村集體企業,先後建起了澱粉廠、機磚廠、建築公司、電器廠、乳品廠等企業,一方面消化了原糧,拉長了產業鏈,增加了發展後勁;另一方面,創造了大量的就業空間,使剩餘勞動力得以安置。2003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達到7254萬元,是農業總產值的6倍多。8個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良好,年轉化吸納本村剩餘勞動力200多人,直接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100萬元左右。

馬家莊經營增收

在工業生產的帶動下,通過資金扶持、技術培訓、大户帶動等措施,他們發展辣椒、粉條、豆腐、木器等加工專業户60多户,發展商貿、餐飲、修理、機械加工、醫療、汽車美容、建築機械租賃和農資經銷經營專業户140多家,激活了第三產業,增加了農民的現金收入。2003年,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0.3%。

馬家莊勞務增收

馬家莊村地平水淺,毗鄰縣城,全村近200人閒餘時間早出晚歸,在本村、鄰村或縣城打零工。每年新生勞動力大多數都上新疆、北京、廣東、西安等地長年務工,總數230餘人,年創經濟收入130多萬元,人均500元,約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
馬家莊村的實踐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

馬家莊啓示

增加農民收入,農業內部大有潛力。對糧食主產區而言,農業本身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關鍵要緊跟市場,調優結構。馬家莊村發展辣椒、畜牧實現增收的實踐表明,農業本身藴含着較大的增收空間和潛力,要使潛力變成生產力,一要找準實際和市場的結合點,確定一個以貫之又與時俱進的發展思路;二要摸準市場脈搏,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什麼賺錢發展什麼,實現效益最大化;三要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形成“規模+特色”,提高競爭力;四要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規避市場風險。
增加農民收入,“產業化+工業化”是根本出路。推進產業化,關鍵要在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上下功夫,通過嫁接改造、扶持服務、引進新建做多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依靠龍頭企業帶領廣大農民進入市場,指導農民的生產經營行為,實現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同時,要通過開放引進,大力發展各類企業,壯大非公經濟和二、三產業,形成大大小小的企業羣,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