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家溝組

鎖定
馬家溝組原稱“馬家溝石灰岩”,屬中奧陶世早期,最初命名地點在中國河北開平盆地馬家溝,故名。分佈於華北及東北南部,在河北,廣泛分佈於尚義——平泉以南的山區。
中文名
馬家溝組
外文名
Majiagou Fm
Majiagou Fm
05-13-3090
地層地質年代
O1—2

目錄

馬家溝組命名

葛利普,1922年命名為馬家溝灰巖。中國北部奧陶紀動物化石,古生物志乙種1號第一冊。

馬家溝組簡介

馬家溝組
馬家溝組(5張)
本組自下而上可分為四個組:①北庵莊組(山東省新泰市的北庵莊):豹皮灰巖和薄層灰巖,含多泡角石、鄂爾多斯角石、五頂角石,厚約150米;②馬家溝組(經過釐定後的),塊狀灰巖,自上而下含四個化石帶:東方古等稱三葉蟲帶;假隔壁角石帶;盤珠角石—煙台脊旋螺帶;少環豆房溝角石帶。厚約150米。③閣莊白雲岩(山東省新泰市的閣莊),無化石,厚65米;④八陡組(山東省淄博市八陡附近山坡),棕灰色厚層灰巖夾豹皮灰巖,含鸚鵡螺稜角石屬、鞘角石屬、八陡角石屬等。厚90米,與下伏亮甲山組整合接觸。在河北,本組從中厚至厚層泥質灰巖、白雲質灰巖為主,底部常以角礫狀灰巖、薄層鈣泥質白雲岩、鈣質頁岩與下伏亮甲山組分界(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厚100—350米,富含化石,其中以頭足類最盛,此外,牙形石也很豐富,其中以Tangshanoduslangshanensis最為特徵,可建立化石帶。根據三葉蟲及頭足類發育特徵,本組在河北自下而上建立三個化石帶:Eoisotelus帶;Polydesmoa-wutinoceras帶;ordosoceras-Pseudoskimoceras帶。

馬家溝組特徵

層型正層型 河北省唐山市趙各莊長山馬家溝組實測剖面。周志毅、陳均遠等,1983,唐山地區奧陶系的新觀察。地層學雜誌,7(1)。
特徵:平行不整合亮甲山組三山子組之上、本溪組之下,灰色厚層—巨厚層灰巖夾白雲岩、角礫狀灰巖、角礫狀白雲岩。灰巖與白雲岩組成一至數個韻律層
分佈:冀、寧、甘、陝、豫、魯、皖、蘇、遼、內蒙古、晉、津、京、吉。

馬家溝組備考

備註:原名Machiakou limestone,中國區域地層表,1958年稱為馬家溝統,一度曾被劃分為上、下馬家溝組,上、中、下馬家溝組,因不符合命名原則被停用。本組為一明顯穿時的岩石地層單位
同物異名:同物異名 珠角石灰岩、峯峯組磁縣組、軍山組;河南又稱為同義村組;山東稱為濟南石灰岩(羣)、閣莊組(段)、八陡組(段)、北庵莊組、東黃山組、紙房組、土峪組、五陽山組、石炭石灰岩等;蘇、皖曾稱為肖縣組(段)、青龍山組(段)、老虎山組(段)、寨山組(段)、大泉組(段)、晁所組(段)、白土組、小家峪組;遼寧曾稱豆房統、四眼統、五頂統、缸窯統;內蒙古稱三道坎層(組)、卓子山石灰岩(組);寧夏曾稱天景山組、麻川組水泉嶺組下嶺南溝組、前中樑子組、中樑子組、大南池組;甘肅曾稱為三道溝組等。上述有的已停用,有的在省內作為段級地層單位仍在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