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家浜遺址

鎖定
馬家浜遺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代表遺址。遺址面積15000平方米,年代距今約6000年。 [3] 
馬家浜遺址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址年代距今約6300年,處於馬家浜文化晚期階段。遺址北部為居住區和墓葬區,南部為稻作農耕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玉器、石器、獸骨,以及一批玉器、陶器殘片、人類遺骨等有價值的遺存。馬家浜遺址以其鮮明典型的文化特徵,受到考古學界重視,並命名為馬家浜文化,確定了它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馬家浜文化的確立揭示了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3-4]  [8] 
2001年6月25日,馬家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馬家浜遺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5-0040-1-04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面    積
約 15000 m²

馬家浜遺址歷史沿革

1959年春,當地村民在此漚肥挖坑時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3月間,浙江省文物考古委員會與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等六個單位組成考古隊對此進行發掘,共開坑5個計213平方米。 [5] 
1975年,學者吳汝祚發表文章,在考古界率先提出“馬家浜文化”的概念。
1977年,考古學家夏鼐正式提出“馬家浜文化”命名,逐步確立其地位。
2009年11月,馬家浜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並取得新進展,出土了一批玉器、陶器殘片、人類遺骨等有價值的遺存。 [4] 

馬家浜遺址遺址特點

馬家浜遺址三面環水,南為馬家浜,北臨九里港,西面是墳屋浜,處在三河交叉的平原地帶。遺址上原有高墩,因人為取土,現與周邊地勢無明顯落差,地表海拔在2.2~3米之間。遺址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遺址年代距今約6300年,處於馬家浜文化晚期階段。遺址北部為居住區和墓葬區,南部為稻作農耕區。 [8] 
馬家浜遺址分成表土層和上、下文化層:表土層為黃灰色農耕土;上文化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和淤土層;下文化層為黑色黏土,含有大量腐爛獸骨碎片和草木灰。在該遺址中發現了建築遺蹟和灰坑,建築遺蹟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建築特點,其平面作狹長方形,柱洞內還墊有木板,室內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面,並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從出土的遺蹟看,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表現出一種與黃河流城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6]  [7] 
馬家浜遺址墓葬形制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大部分為單人一次葬。墓坑多為南北向,葬式大多為俯身葬,也有側身葬、仰身直肢葬,人骨頭向以北向為主。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數量很少或沒有。隨葬的陶器多數為打碎後埋入,並分散放置在墓葬的不同位置,特別是陶豆,幾乎都是打碎後放置。個別墓葬有將某類陶器覆蓋在頭部、將塊狀紅燒土壓在腿部的現象。有的墓葬中有意識地隨葬成組的鹿科動物掌骨、蹠骨,隨葬時尚帶皮肉,可能具有特殊意義。還發現有木質葬具,分為單層和上下兩層兩種形態結構。 [8] 
馬家浜遺址古稻田位於遺址居住區東南側,呈月牙狀分佈,面積約1.5萬平方米(約22畝)。田面平整,耕作厚度均一,可能在開墾過程中經過人為的平整修築。 [8] 
馬家浜遺址處於馬家浜文化的早期和中期。早期為下層,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紅陶為主,繩紋較多見,器形以釜為主。中期為上層,陶器以夾砂(包括夾蚌)紅褐陶為主,仍有一定數量的灰黑陶和灰紅陶,以素面的為多,繩紋基本消失,器形仍以釜為主,出現少量的鼎和較多的豆,還有牛鼻形耳的罐。 [8] 
馬家浜遺址

馬家浜遺址文物遺存

  • 第一次挖掘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馬家浜遺址第一次挖掘30多座和房屋建築遺蹟1處,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玉器、石器,以及獸骨。石器包括石斧、石鑄、石紡輪;陶器有釜、盆、盤、缽、豆、鼎、碗、壺、紡輪;骨器中有骨相、骨哨。出土了完整的木槳和形體碩大的木櫓,説明馬家浜人已能駕馭大型水上交通工具,在家畜飼養、捕魚方式的掌握等方面,馬家浜文化也有其進步的一面。遭址下層發現有陶網墜等捕魚工具,説明當時的馬家浜在工具的製作上已經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6] 
  • 第二次挖掘
馬家浜遺址第二次發掘出土了一批玉器、陶器殘片、人類遺骨等有價值的遺存。 [4] 

馬家浜遺址歷史文化

馬家浜文化是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距今7000~6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因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環太湖地區,南至錢塘江,西抵茅山,北可達長江北岸一帶。馬家浜文化有其鮮明的文化特點: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頭骨用陶器覆蓋,或是把頭骨另放在陶器內,這是較為特殊的一種葬俗。陶器主要是紅陶,以外紅裏黑或表紅胎黑的泥質陶為特色,多素面,圓錐足鼎等特徵。使用玉璜、玉玦等裝飾品。 [8] 

馬家浜遺址主要展覽

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於2017年5月動工興建,總投資1.2億元,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館內除了“江南文化之源——馬家浜”基本陳列外,還從杭州餘杭博物館引進“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展覽,全面展現太湖地區綿延不斷的史前文化。 [4] 

馬家浜遺址研究成果

通過分析研究馬家浜遺址第二次發掘出土的人骨遺骸,發現遺址中馬家浜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在30歲左右。男性平均身高約164釐米,女性平均身高約153釐米。通過對遺址M28出土的顱骨進行三維容貌復原,發現該顱骨呈現出顯著的蒙古人種特徵。 [8] 

馬家浜遺址文物價值

馬家浜遺址以其鮮明典型的文化特徵,受到考古學界重視,並命名為馬家浜文化,確定了它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地位。馬家浜文化的確立揭示了長江下游地區史前文化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3] 

馬家浜遺址文物保護

1981年,馬家浜遺址被嘉興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8] 
1989年,馬家浜遺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8] 
2001年6月25日,馬家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馬家浜考古遺址公園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8] 
2017年,馬家浜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8] 

馬家浜遺址獲得榮譽

2022年6月,馬家浜考古遺址公園工程二期入選2022年嘉興市“南湖杯”園林綠化建設優質工程名單。 [1] 

馬家浜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馬家浜遺址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 [3] 
  • 交通信息
乘坐嘉興市內公共交通79路至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