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學禮

(共和國曆史上的老勞模)

鎖定
馬學禮(1931一 )山東平度縣人,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全國機械工業戰線上著名的勞動模範和革新能手。
1956年他被派到蘇聯去學習企業管理從蘇聯學習回來後,調到武漢重型機牀廠,在車間重大件工部當工長。當時重大件工部承擔了一批叫滑枕的零件。這種零件有一個長兩米直徑一百三十三毫米的內孔。工人們用麻花鑽頭鑽孔,鑽完後,內孔的鋼料成了一堆廢鋼屑,不僅速度慢,而且材料浪費十分驚人。他和工人一起邊試驗邊改進,經過辛勤努力居然搞成了套料刀,把鑽孔改成套孔,一根根兩米長的鋼料被套出來了。原來需要三個人乾的活,只要一個人就可以了。
1958年春天,他又幫助一名工人制造出一種叫做外旋風銑的新工具。這種工具的研製成功,使加工蝸桿零件的工效提高十二倍。一年的任務,個月就完成了。這一成功,轟動了全廠,轟動了全省,馬學禮一舉成為著名的勞動模範和革新能手,這一年馬學禮實現革新二十八項,為國創造財富十二萬多元。
馬學禮非常注意培養和幫助青年工人,無私地向別人傳授技術,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有一次他發現另一個小組的一個工人,在銑螺絲帽時,工效很低,就幫他創造了一種夾具,提高工效十一倍。他還幫助齒輪車間一個工人掌握反行程往復吃刀法,提高工效十四到十六倍。這一年他自己還實現技術革新六十多項。他創造的帶有錐度的眙具操作簡便,大大鹼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被命名為“馬學禮胎具”。得到廣泛的推廣和運用。 [2] 
中文名
馬學禮
性    別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1年
祖    籍
山東平度縣

馬學禮人物簡介

馬學禮,1931 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平度縣。
1950年進入瀋陽第一機牀廠當車工。
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赴蘇聯第比利斯城基洛夫機牀廠和列寧格勒斯維爾德洛夫機牀廠學習。
1957年,馬學禮調到武漢重型機牀廠大件工部任值班工段長。當時,工廠正要加工一批滑枕零件,該零件要求2米多長、133毫米的內孔直徑。如按傳統的工藝加工,不僅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而且浪費鋼材。馬學禮在蘇聯學習時,看到幹這種活是用套料刀,既省力又方便。但武重廠沒有套料刀。馬學禮開動腦筋,自已動手設計製造,幾經努力終於製成了套料刀,能夠套出直徑74毫米,兩米多長的鋼材來。套料刀製成後,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勞動強度,不僅1個人可以幹3個人的活,而且- .根滑枕的加工時間由原來30多個小時縮短到4小時。這一革新成果得到了工人羣眾的歡迎和稱讚。馬學禮沒有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他感到套料刀雖然製成了,但還是低速的,還不完善。於是他進一步總結經驗,虛心學習,反覆試驗,在沒有技術資料的情況下試製成功了高速套料刀,又使勞動效率提高5-6倍。在當時,這個高速套料刀在國內佔領先地位,很快推行到全國,受到全國工人羣眾的好評。不久,在武重廠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下,馬學禮經過大半年時間的思考、觀察、設計、試驗,又成功地製造出外旋風銑,再把勞動效率提高10-12倍。後來又成功地創造了往返行程吃刀法,工效提高14-16 倍.當時有位蘇聯專家參觀後感慨不已:“中國工人階級真是了不起呀!”這項成果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1959年,馬學禮全年提出革新建議340多條,被採納60多條,為國家創造財富16萬元。他實現了“深孔套料刀”、“外旋風銑”、“多刀銑蝸旋牙條”、“蜂窩胎具”等等重大革新,對生產技術作出了貢獻,成績顯著。在馬學禮的帶領下,武重廠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羣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從1959年12月到1960年4月,短短的幾個月中,全廠推廣技術革新2000多項,大大提高了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由於馬學禮的傑出貢獻,武重廠黨委發出號召,開展“學習馬學禮,趕上馬學禮,超過馬學禮”的羣眾運動。馬學禮先後榮獲武漢市湖北省勞動模範稱號。1959年出席全國羣英會,60年代前期連年被評為廠紅旗標兵。馬學禮不僅自己帶頭開展技術革新活動,而且還向青年工人傳授技術,幫助後進班組。廠黨委經常往他身上“壓擔子”,哪裏是技術薄弱環節,就把馬學禮派往哪裏。如有個“三八”組,組裏多是些女青工,技工少,新徒工多,技術水平較差。馬學禮去後就手把手地教,多次示範,講述要領,而且還十分注意方式方法。“三八"組的姑娘們很快掌握了技術,月月超額完成了生產計劃,並被評為先進紅旗班組。“三八”組上來了馬學禮又被派到了銑工二組。這個組的生產任務重,勞動強度大,工效低。馬學禮就同工人師傅們打成一-片,共同探索,共同試驗,大搞技術革新,並着力提高工人的技術,終於試製出可以往返進行銑削螺釘的開口,這項發明後來在全國各地推廣。由於技術革新的成果,這個組的生產也很快上去了.
馬學禮文化水平不高,他的每一項複雜的設計.計算都是在工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完成的。1960年9月,武重廠黨委決定派他到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理工大學)學習。他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夜以繼日,刻苦學習,第一年體重就下降了10多斤。華中工學院也安排一名教師進行輔導。他通過5年的辛勤努力,拿到了大學本科畢業證,各門成績,包括畢業設計和論文都是優秀,被評為優秀學生。
1965年大學畢業後,馬學禮回到武漢重型機牀廠,到科研所任設計組長,承擔了-項國防任務。這個項目中有一個零件是國內從未見過的深孔加工,長度為10米這種材料只有一-件,是進口的,要求很嚴。馬學禮把大學中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其豐富的實際經驗相結合,經過努力,他設計出一把高速深孔套料刀,完成了這.項艱鉅任務。同時還套出一根直徑160毫米X 10000毫米的不鏽鋼鋼材.
1966年上半年,國家組織著名的刀具大王和刀具能手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馬學禮被分配到華東地區,任.推廣隊的組長,先後到北京、山東、河南.湖北、南京上海、福州、杭州、蘇州等地,所到之處,為各地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也學到了許多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
“文化大革命”中,馬學禮受到衝擊。軍宜隊、工宜隊進駐武重廠後,馬學禮進入廠領導班子。1971年2月,馬學禮在中共武漢市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市委委員市委常委,1972年12月任中共武漢重型機牀廠黨委副書記。1973年6月任省委常委、省革委會副主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1974年下放到保康縣蹲點勞動,任中共保康縣委書記,領導了1975年夏季的抗洪鬥爭。
1978年,馬學禮被調到武漢汽輪發電機廠工作,任黨委副書記、第二書記、副廠長,分管生產和技術工作。為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馬學禮花大力氣來抓技術革新和技術競賽工作。根據國務院頒發的有關規定,對技術革新、發明創造,提出了具體的獎助辦法,併成立了技術革新成果評定委員會,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從1979年到1982年全廠技術革新274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馬學禮還深入車間,同工人羣眾一起羣策羣力,改良刀具,向青年工人傳授技術,現場解決技術難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1983年10月,馬學禮調任湖北省總工會副主席。任職期間,他以推行技術革新,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和素質為已任,到處給工人作技術報告,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到工廠幫助解決技術難題,進行先進技術推廣表演,足跡踏遍武漢三鎮和全省各地.縣、市。他不講空話,不説套話。而是千實事,提建議,找問題,解決難題,因而深受廣大工人羣眾的歡迎。
1993年,馬學禮從省總工會領導崗位退下來,但他仍以極大的熱情關注着武漢市、湖北省的革新創新活動,仍在為工人的發明創造而努力奮鬥着。 [1] 

馬學禮重要事蹟

1931年的秋天,馬學禮的家鄉山東省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衣食無着,他父親拖着全家五口,“闖”了關東,到了瀋陽。馬學禮11歲就進了一家日本人辦的金屬工廠當小工,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好不容易才盼到日本投降。國民黨來了,馬學禮一家仍然生活在地獄裏。一家人餓得實在不行,父親撿了家裏破破爛爛的衣服、被褥到鄉下去換豆餅吃,結果又被土匪搶了,人被打得吐血.....
解放了,天亮了。馬學禮在1950 年就考進瀋陽機牀一廠當車工,1951年提升為技工。工人再也沒有挨打受氣的事了,真正成了工廠的主人。黨為了培養他,常給他鍛鍊、提高技術的機會。在工段長的具體幫助下,他的技術提高很快。1954年10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6年,黨又派他到蘇聯去學習。
馬學禮的階級覺悟迅速提高了。他懂得了應該怎樣對待勞動,怎樣對待我們的崇高理想一共產主義。為社會主義一- 共產主義而戰,這是馬學禮的雄心大志。他照共產主義戰士的標準要求自己。於是他對要給他領功的同志們説:“不!同志們,賬應該這樣記:這是黨的功勞,是大家的功勞。” [3] 
參考資料
  • 1.    武漢市情編輯部,武漢市檔案館編. 武漢大典 第1卷 1949-1976[M]. 武漢:武漢出版社, 1998.10:534-535.
  • 2.    吉林省長春市總工會文教工作委員會編;關哲民,王友,於柏林主編. 工會工作辭書[M]. 吉林省新聞出版社, 1988.08:546.
  • 3.    北京市黨建研究會計,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黨建研究所,北京行政學院政黨學研究所編寫. 共和國光榮榜團 中[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1998.0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