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子龍

(歷史名人)

鎖定
馬子龍(1889.6-1960.12),滎陽市崔廟鎮馬寨村人,16歲中秀才,以公費就讀於洞陽書院。民國四年(1915),畢業於河南省優級師範。歷任師範附小、省立第一小學、省立二師教員、教務主任、校長、伊川縣縣長等職。
本    名
馬子龍
所處時代
民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河南省滎陽市崔廟鎮馬寨村
出生日期
1889年6月
逝世日期
1960年10月
主要成就
馬公渠
馬子龍(1889.6-1960.12),滎陽市崔廟鎮馬寨村人,幼年聰慧好學,16歲中秀才,以公費就讀於洞陽書院。民國四年(1915),畢業於河南省優級師範。歷任師範附小、省立第一小學、省立二師教員、教務主任、校長等職。
民國十六年(1927),子龍參加縣長考試合格,歷任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科長,堂邑縣代縣長。
民國二十三年(1934)5月,子龍被委為伊川縣長。民國二十四年(1935)春,伊川大旱,饑民遍野,子龍首先捐出自己薪俸,並動員富户捐助糧款,辦理賑濟,救濟災民。
子龍大力倡修水利,變賣祖產田40畝,將價銀8000元捐作水利資金。又動員伊川各界投資,採取以工代賑辦法,發動全縣民眾修渠挖塘。經兩個冬春,挖渠48條,可灌田19萬畝。伊川人士將他參與開挖10公里長的伊河西大渠,命名為“馬公渠”,在平等鄉清口村渠首刻石紀念。
子龍重視經濟開發,領導城鄉人民在農閒時從事副業生產,成立紡織、運銷合作社,向陝、甘邊區推銷紡織品,既支援邊區,又活躍伊川經濟。
民國二十六年(1937),經李杏村介紹,子龍在西安受到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接見。子龍一貫重視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在民國23至27年的4年間,伊川縣內師範中學學生由50多人發展到232人,小學生由90餘人猛增到7228人,民國27年元月,舉辦寒假教師訓練班。200餘人參加學習,子龍聘請省立洛陽中學中共地下黨員傅晨晞、吳芝圃(建國後任河南省長)、劉定一等任訓練班教官,進行抗日教育,並施行軍事訓練;同時發展黨的組織,培養抗日干部。當時,在中共伊川中心縣委領導下,各鄉紛紛成立“抗日後方救援會”,子龍藉此機會,組織、武裝全縣青壯年5萬多人開展軍事訓練,編成22個團隊,成為一支強大的地方抗日武裝。當年春,日本侵略軍自魯西進犯豫東,子龍奉命率部參加蘭封戰役,曾以一連兵力戰勝一營日軍。
同年(1938)4月,國民黨政府下令徵調伊川團隊,子龍以保衞地方為由拒徵。子龍為保護革命力量,派李靜宜、王躍運各率一個團,由範龍章督領北渡黃河,投入抗日戰爭。另派80餘人到延安學習(他的養子陳金鎧參與此行,建國後在中央、天津等地任職)。蔣介石偵知此事,於當年7月下令將馬子龍撤職查辦,全家囚禁。經伊川各界奔走呼籲,改為軟禁。民國二十九年(1940),河南戰局緊張,子龍逃至豫西深山區。
翌年5月,子龍出任盧氏縣政府秘書。民國三十一年(1942)5月,又兼任盧氏縣田糧處長。從李杏村處借洋7000元,讓中共地下黨品逯壽山、劉世祿、盧福盛以經商為名,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地下活動。
民國三十三(1944)年,李杏村到第一戰區長官部任訓練專員,邀子龍任補訓處處長(中將軍銜)。這時還是國共合作時期,八路軍歸第一戰區節制,子龍藉機給八路軍訓練一部分新兵,壯大革命力量。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子龍辭去一切職務,回開封經商。1956年參加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開封市委社聯部負責人,1960年在開封病逝,享年71歲。 [1] 
參考資料
  • 1.    杜之慶等總編輯;滎陽市志編纂委員會編.滎陽市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929-9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