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塘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區下轄村)

鎖定
馬塘村,位於坪地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5千米。與四方埔村、牛眠嶺村相鄰。始建於清代,邱姓先祖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立村之處原本居住着不少北方遷移過來的纏足婦女,客家人稱之為“馬娘”,後來“馬娘”遷走,邱姓先祖在此定居,改村名為馬塘村。附近有和尚徑水庫,龍崗河從村西北流過。現村於1995-2006年在老村附近重建。
中文名
馬塘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區
地理位置
坪地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邱姓。邱姓先祖從福建遷移至廣東,後輾轉遷至今龍崗;清代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126人,其中男性69人,女性57人;80歲以上1人,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26人。非户籍外來人口747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9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生、紅薯、甘蔗等。20世紀70年代初,龍崗河氾濫,給村民財物帶來損失。2002年,村集體利用集體資金及向銀行貸款的方式建起了該村第一棟廠房2007年,利用集體資金建起了村委綜合樓。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村中有1棵樹齡120年的古榕樹,1棵樹齡110年的古芒果樹,均為國家三線古樹。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煎堆、年糕、米餅、茶果、甜粄,婚慶的喜粄。長深高速G25線、馬塘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初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通自來水,2000年通互聯網,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現建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路徑、老人活動中心、社區公園等。
村中存有《居民公約》,於2009年制定。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0座。代表性民居位於馬塘舊村,多建於清代、民國時期及以後,佔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多數房屋為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為客家排屋。村中現存宗祠2座,均為邱氏宗祠,均始建於清代,單間單進格局,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其中一座佔地面積約40平方米,另一座佔地面積約20平方米。現均作為宗祠使用。每逢重陽節,邱氏宗親小範圍集體祭祖。除夕及正月初二,村民自發前往宗祠祭祖。
該村有除夕洗“大吉水”的傳統,家中男女老少都要洗,洗浴的水中加入桔子皮、柚子樹葉、樟樹葉“旺草”等,謂之“大吉水”。洗完後,穿新衣,發紅包,寓意大吉大利。舞麒麟是該村的特色技藝。20世紀30年代,四方塘村民蕭佛祥在家鄉創辦了羣武堂麒麟館。為了傳承和弘揚舞麒麟這一傳統文化,包括馬塘村在內的四方埔社區3個自然村近年來都組織年輕人學習、訓練和演出。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在馬塘村設立了交通情報站,該村青年邱達明擔任情報站站長。游擊隊經常在此開展活動,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也曾在此常駐。村民邱達明家的房子當年作為情報站所在地,現保存較好。
代表性人物:邱達明(1919-1956),1939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曾任東江縱隊馬塘村交通情報站站長,負責保管情報、文件、槍支等,1948年曾參加紅花嶺戰鬥。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98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