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哲民

鎖定
馬哲民(1899—1980)又名念一、之栩,字浚,號鐵肩,筆名頌五、一鷗等,黃岡松樺林人。歷任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南財經學院院長。 [1] 
中文名
馬哲民
別    名
念一
之栩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黃岡松樺林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80年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馬哲民人物生平

馬哲民(1899—1980)又名念一、之栩,字浚,號鐵肩,筆名頌五、一鷗等,黃岡松樺林人。1914年畢業於武昌外國語專科學校。1917年畢業於福州高等工業學校,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1919年回國投身五四運動,在上海蔘加李漢俊領導的馬克思主義學會。1920年開始涉足報刊,在武漢《漢聲報》上經常發表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説。還和夏之栩利用該報的副刊,主編《婦女旬刊》,宣傳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才能使婦女徹底解放的道理。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念一,取意只有一個信念,即堅信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與陳潭秋共創《中外通訊》雜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2年春,作為新聞界代表,去蘇聯出席第三國際召開的遠東民族代表會議,會後由陳潭秋、劉子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旋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3年初考取德國柏林大學研究員,攻讀社會學。1926年回國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政治部文書股長兼《武漢日報》編輯。同時,董必武、宛希儼創辦了著名的《漢口民國日報》,馬哲民為該報主要編輯之一。大革命失敗後脱黨,從事教育工作。
“七七事變”後,馬哲民由北平回到武漢,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和鄧初民等創辦了《民族戰線》,亦名《民主抗戰》。在該週刊發表了《抗戰與民眾》一文,隨後,又與黃松齡等組織“湖北鄉村工作促進會”,發行《戰時鄉村》旬刊,發表了題為《抗戰與農民》、《目前湖北縣政之應有的改進》的文章,強烈主張動員鄉村之物力與人力,堅持持久抗戰,全面抗戰,以爭取最後勝利。此外,還與很多名流一起應聘參加《血路》週刊的筆談會。他還是《民主》半月刊的撰述者。武漢失守前夕,和黃松齡應鄧初民之邀,到沙市的朝陽學院(原北平朝陽大學,遷沙市)任教。後該學院遷四川成都,鄧初民、黃松齡、馬哲民三人辦了一個小型刊物,名叫《大聲週刊》,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揭露蔣介石假抗日、真反共的陰謀,推動文化界和學生界的救亡運動。因為刊物寫文章的只有他們三人,所以人們把他們聯起來叫“鄧馬黃”,又因他們的文章立場鮮明,文筆鋒利,論理精闢,為人們所喜讀、傳誦,“鄧馬黃”之名遂蜚聲國民黨統治區。194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任中央常委。1946年2月出任重慶民盟中央機關報《民主報》首任總編輯、社論委員。後返成都主編《民眾日報》,併為自由畫報董事。1948年返武漢執教。解放後任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南財經學院院長。1957年在反右中受到錯誤處理。1980年改正,同年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周傳仁,湖北省報業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報業志/四、人物;新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589-5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