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吟南

鎖定
馬吟南,河北玉田人,1912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幼年天資聰敏,勤奮好學。1926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玉田師範講習所。在學習期間,他閲讀大量進步書刊,寫過很多文筆犀利有獨到政治見解的文章。1927年10月18日參加了震動北方的玉田農民第一次武裝暴動,嗣後轉入黨領導的地下革命鬥爭。1928年畢業前夕,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以人民解放事業為已任的革命征途,在黨的培育下,成為一名政治上日趨成熟的革命戰士。 [1] 
中文名
馬吟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44年10月17日
職    業
革命者
出生地
河北玉田
性    別

目錄

馬吟南簡介

1926年考入玉田師範講習所。學習期間,閲讀許多進步書刊,寫過不少筆鋒犀利有獨到政治見解的文章。1927年10月18日參加玉田農民第一次武裝暴動。嗣後,轉入中共領導的地下革命鬥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冬師範畢業後回家教書,利用教師職業為掩護,以交朋友、家庭訪問、辦夜校為名,傳播革命思想,建立農會組織,秘密發展黨員 [2] 

馬吟南人物介紹

1930年6月,參加玉田第二次農民武裝暴動。暴動失敗,輾轉北上,潛入日偽統治的哈爾濱市,又與當地地下黨組織接上關係,投入抗日救亡活動。團結爭取一部分愛國人士和抗日積極分子,編印以宣傳抗日救國為內容的小冊子一《火線》。1935年,回到玉田,與豐潤縣黨組織接上關係,以沙流河一帶為基地,積極恢復玉田的黨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時,任抗日聯軍新第五支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負責籌建冀東區黨分委主辦的《救國報》社,並擔任社長,和報社其他同志,以教書為名,秘密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把《救國報》辦成打擊敵人、瓦解敵人的一把鋒利匕首。為躲避敵人查抄,報社遷至遵化縣魯家峪,轉入公開發行。同時,根據冀東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不斷擴大,羣眾對抗日文化生活要求不斷提高,又創辦《老百姓》報。1942年4月,敵四次“治強”,首先包圍《救國報》社所在地魯家峪,他率領報社人員隱蔽在東峪的火石洞裏,堅持4天4夜。敵人“掃蕩”撤走後,他把體弱多病和女同志作了妥善安置,其餘人員分散隱蔽繼續從事編輯出版工作。這年初秋,他總結春季反“掃蕩”經驗,認為報社應有第二基地,於是派人到長城外選了新的工作基地。敵人秋季大“掃蕩”一開始,便率領報社人員轉移到熱南(今承德南)的河南大峪一帶,堅持黨報的編輯出版工作。1943年春,調任冀熱邊特委秘書長,雖然離開報社,但仍十分關心《救國報》,經過他和冀東地委宣傳部長呂光的努力,隨着抗日遊擊根據地的發展,《救國報》改由5個地區出版,由一個油印的、印數不過五、六千份的報紙,迅速擴大到印數三、四萬份的有影響的報紙,在冀東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1944年10月17日,在豐潤縣楊家鋪突圍戰中,壯烈殉國。 [2] 

馬吟南事蹟

馬吟南不僅有豐富的地下工作經驗,而且具有寫作才能和理論知識。除負責報社的領導工作外,還負責稿件的綜合整理,修改謄抄,撰寫社論、短評、時事述評等。當時的辦報條件是極為艱難的。除此而外,還要提防敵人的破壞。有時候,敵人來了,他就把稿件、蠟紙、鋼板埋在牛糞堆內,拿出課本到教室上課,敵人走後,繼續投入緊張的辦報工作。就這樣,一期又一期《救國報》源源不斷地送到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各個角落,送到廣大抗日軍民的手裏,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革命鬥志和抗日熱情;也有些報紙被送到敵佔區的據點裏,成為打擊敵人、瓦解敵人的一把鋒利的匕首。 [1] 
1941年春,秘密發行的《救國報》引起了敵人的注意,敵人遂對蘆各寨小學進行搜查,由於轉移及時,隱蔽周密,敵人一無所獲。由於形勢的變化,為防備暴露,報社轉移到魯家峪。
隨着形勢的發展,冀東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不斷壯大,根據地羣眾對抗日文化生活的要求更加迫切。在馬吟南的精心策劃下,又出版了《老百姓》報。它既是獨立編輯發行的一種通俗小報,又是對《救國報》的補充。其欄目豐富多彩,除有散文、時事述評外,還有宣傳抗日道理和黨的方針政策的“老百姓的話”;有抗日英雄故事,連環畫和漫畫;也有適合羣眾傳唱的抗日歌曲。《老百姓》報的出版,受到廣大抗日軍民的歡迎,它成為村幹部向羣眾講解時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鼓舞羣眾鬥爭的好教材。 [1] 
1942年4月,敵人集結了大批兵力,對冀東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敵人首先包圍了《救國報》所在地魯家峪。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馬吟南率領報社人員隱蔽在東峪的火石洞內,堅持4天4夜。敵人撤走後,馬吟南指示報社人員分散隱蔽活動。待形勢好轉後,馬吟南又將報社人員聯絡起來,停刊兩個月後,《救國報》又和羣眾見面了。 [1] 
1942年秋,馬吟南總結了春季反“掃蕩”的經驗,估計敵人在青紗帳倒下之後,將會進行秋季大“掃蕩”。敵人“掃蕩”越殘酷,越要把黨的聲音和鬥爭勝利的消息傳達給羣眾,以鼓舞羣眾的鬥志。為了防止敵人的侵擾,堅持正常出報,馬吟南先同報社同志精心選擇了新社址——熱南的 [1]  河南大峪。待敵人秋季大“掃蕩”開始時,報社已迅速轉移到長城以外,確保了《救國報》不間斷出版。
當時報社的物質生活非常艱苦,上級為了照顧馬吟南,每月發給他10元生活費。但他自己從未用過這筆款項。報社編輯陳大遠,家中老母無人照顧,生活十分困難,馬吟南瞭解到這個情況後,每月將10元錢寄給陳大遠的老母,而自己卻過着清貧的生活。 [1] 
在敵人殘酷的大“掃蕩”期間,馬吟南率領報社人員與敵人周旋於羣山萬壑之中,隱蔽在冰冷潮濕的地道或山洞內,有時幾天吃不上東西。為提高大家戰勝困難的勇氣,他組織同志們開展講故事、演唱革命歌曲、賽詩等豐富多彩的戰地文娛活動,使大家忘掉生活的艱苦和工作的勞累。
1943年春,馬吟南調任冀熱邊特委秘書長,從此離開了報社。但他仍然十分關心用自己心血澆灌起來的《救國報》,對報社的工作經常給予支持和幫助。隨着抗日根據地的擴大,《救國報》改為在5個地區出版印刷:灤西版、灤中版、灤東版、燕南版和路南版。至1943年底,《救國報》從一個印數不過5000多份的小報,發行量擴大了五六倍。 [1] 
《救國報》的創刊、出版和發行,擴大了冀東敵後根據地的宣傳陣地,它在抗日烽火中,不斷提高和鼓舞着抗日軍民對敵鬥爭的勇氣和信心,它在組織羣眾、武裝羣眾、團結人民、打擊敵人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1944年10月17日,冀熱邊特委機關在豐潤縣楊家鋪遭日軍獨立第八旅團3000餘人的奔襲合擊。在戰鬥中,為了使數百名同志得以突圍,馬吟南和特委領導一起指揮突圍戰,掩護同志們轉移。戰鬥中,馬吟南身負重傷,仍頑強堅持戰鬥,但終因傷勢過重,未能突出重圍,壯烈殉國,時年33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