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凌畫廊

鎖定
馬凌畫廊於2010年在香港創立,致力為亞洲與國際的新晉和著名當代藝術家在概念美學上建立極其顯要的對話,積極展示影像、裝置、繪畫和聲音等不同領域及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在2016年,畫廊於上海開拓第二個空間,為合作藝術家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除了為藝術家舉辦個人展覽外,畫廊亦突破界限,不遺餘力地與國際策展人合作,促進藝術交流及策劃公共藝術項目。
中文名
馬凌畫廊
外文名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地理位置
香港:中國香港灣仔適安街10號(2021年秋季開放) [1] 
地理位置
上海(正在搬遷中)
成立時間
2010年

馬凌畫廊舉辦展覽

“那個是用紗布做的一層模仿牆面的肌理”,2019
時間:2019年09月08日 – 10月20日
地點:馬凌畫廊(上海)
藝術家:王衞
展覽簡介:王衞的早期的品探討一種即興的、過程性的、現場創造及拆除的藝術體驗,例如作品《臨時空間》(2003年)、《越來越寬、越來越擠》(2005年)、《捕捉器》(2005年),關注空間規劃中的權力意志和空間內的個體感知。近年來,他常常將現成的視覺元素和空間結構移植到展覽現場,通過改變觀看方式和觀看地點,來探索觀看對象的本質及其背後的社會和政治含義。其中北京動物園的壁畫和產自中國廣東的馬賽克瓷磚是他最為常用的素材和材料。個展“那個是用紗布做的一層模仿牆面的肌理”展出了王衞的三件近作。展題這句看似絮叨的説明正是他近年之藝術探索的本質:藝術模擬現實,令現實變得可疑,從而思考現實的本質。展覽中的三件作品也確實都與“牆面”有關:被徹底揭露的“牆面”(《被壓住的自然史4》);被全面覆蓋的“牆面”(《全景3》);以及一塊處於被遮蓋與被揭示之間的中間狀態的“牆面”(《街角》),牆面的不同形態在同一個空間裏並存,三者在內容上的潛在聯繫形成了一種互文關係,在場與缺席在此共構着一個矛盾且荒誕的 “存在”。 [2] 
那個是用紗布做的一層模仿牆面的肌理
“更健康,更簡單,更明智。”,2019
時間:2019年5月19日 – 6月30日
地點:馬凌畫廊(上海)
藝術家:賴志盛
展覽簡介:馬凌畫廊(上海)主辦聯展“更健康,更簡單,更明智。”。是次展覽聚集了三位在藝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的藝術家:來自廣東的胡向前、來自台北的賴志盛及來自香港的關尚智。他們除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近作外,也受邀特地為是次展覽各實現一個新作。三人的作品呈現出迥異的性格、技巧及思維方式,而共通於它們的精煉、富有詩意、逼近本質。 [3] 
更健康,更簡單,更明智
“馬路如虎口”,2018
時間:2018年11月6日 – 12月23日
地點:馬凌畫廊(上海)
藝術家:楊嘉輝
展覽簡介:楊嘉輝在馬凌畫廊(上海)的2018年個展題為“馬路如虎口”。“馬路如虎口”是一句香港市民耳熟能詳的口號,它來自1990年代一首政府宣傳交通安全的兒歌。此次展覽的核心是一部十分鐘的動畫音樂視頻《馬路如虎口》。這段動畫是藝術家對道路安全教育歌曲的演繹,這是一種在世界許多地方獨立發展起來的音樂類型,是政府如何利用大眾媒體和廣告活動來調節現有社會規範或煽動新規範的最好例子。本次展覽還包括《汽車噪音》和《堅固》兩個系列的聲音繪畫新作。作曲家的素養令楊嘉輝的創作在當代藝術界脱穎而出,敏鋭的聽覺感受力是他了解現實的獨特工具。今天,“汽車生活”已經成為現實,讓汽車得以馳騁的高速公路和城市街道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生活元素。通過重新思考什麼是現在可以接受的生活條件,通過放大在這些條件中產生的聲音和音樂,藝術家最終試圖探究我們的社會是如何適應和順從快速的發展。 [4] 
馬路如虎口
“1986 - 1992”,2020
時間:2020年5月8日– 5月23日
地點:馬凌畫廊(香港)
藝術家:岡瑟·弗格
展覽簡介:形狀、色彩、節奏,是知名德國抽象藝術家岡瑟·弗格(1952年生於德國)藝術實踐的重要基石。他的創作橫跨繪畫、雕塑及攝影。自上世紀70年代起,弗格就以探索色彩及手勢的“柵欄”或“格子”繪畫躋身成為現代主義藝術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馬凌畫廊十分榮幸得以彙集一系列弗格創作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作品,以呈現此次歷史性展覽。弗格於該時期的創作,建立於他在80年代初對攝影、沖印和重要政治建築結構的關注之上。這次罕有的陳列展,沿着色域理論與造物的抽象性而展開,將更能體現弗格是20至 21世紀最傑出和最具創新力的畫家之一。 [5] 
“歪扭珍珠”,2020
時間:2020年6月2日– 6月27日
地點:馬凌畫廊(香港)
藝術家:袁遠
展覽簡介:袁遠1992年進入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在這所學院接受過長達11年的繪畫訓練,紮實的寫實功底讓他可以細緻入微地描繪出任何一個具體的形象。但袁遠並非寫實主義,也不情願受限於古典形式美的侷限,他喜歡用各種型號的刀在顏料色層間刮擦,用抽象的細節去填滿具象的縫隙。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夢境在他的畫筆下均勻展開,腐朽與壯麗,龐雜與秩序,寧靜與喧囂,瞬息與永恆在畫面中交替並存。繪畫是袁遠唯一使用的創作媒介。在他看來,藝術是現實中的一塊“飛地”,一個邊緣地帶,在這裏可以提出異議、製造衝突,當藝術家開始創作,無論什麼媒介什麼題材,他就是這塊“飛地”裏的發聲者。近年,袁遠舉家搬遷至曾經的飛地柏林,建設他的永久工作室。和其他從世界各地匯聚至此的藝術家一樣,被這裏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特殊的社會政治歷史、獨立前瞻的思潮所吸引。袁遠期待這一變化將會開啓創作上的另一個維度,展覽“歪扭珍珠”是袁遠柏林時期的開端。 [6] 
歪扭珍珠

馬凌畫廊項目活動

Condo Shanghai
“Condo”之名取自“ Condominium”(共治),是一個國際畫廊聯手合作展覽的新交流方式。本地的主辦畫廊向外國畫廊分享他們的空間,實行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可能是共同策劃一個展覽,或是單純分享畫廊空間。Condo計劃在現有的藝術展覽模式及大型藝術博覽會之外發展出另一種可能的形式,彙集資源提出一種更有利的,具有實驗性的,跨地域和國界的畫廊展覽方案。
Condo計劃最初由年輕的倫敦畫廊主凡妮莎·卡洛斯發起。這樣的方式提供給本地藏家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國際藝術市場,鏈接了畫廊之間的合作關係,同時也讓畫廊在日益增長的經濟成本中節省不少。卡洛斯從一開始就計劃在歐洲、北美、拉丁美洲以及亞洲推廣這一展覽計劃。倫敦已經成功地辦完第二場Condo,紐約的首屆Condo也於2017年開幕。2018年7月,馬凌畫廊的江馨玲把Condo的概念帶到上海,聯合了9家本地畫廊和13家國際畫廊,在上海西岸、M50、市中心等多個藝術區域舉辦展覽,拉開Condo Shanghai的序幕。
2018年,馬凌畫廊聯手兩家知名德國畫廊呈現三位藝術家的聯展“無靈之靈”。施博爾畫 廊和國王畫廊分別帶來了英國藝術家藤原西芒和德國藝術家安德魯斯·施密特的繪畫及裝置作品,馬凌畫廊作為主場畫廊,攜上海本地女藝術家何意達的作品,與另外兩位優秀藝術家在同一個平台上開展交流與對話。
作為發起者,2019年馬凌畫廊再次攜手另外六家上海本地畫廊及空間,向來自倫敦、洛杉磯、東京、墨西哥城和危地馬拉等城市的共計十四家國際畫廊發出空間共享的邀請,共同參與2019年的Condo Shanghai。馬凌畫廊聯手三家拉美畫廊呈現四位藝術家的聯展“秩序的幽靈”。墨西哥畫廊LABOR帶來西班牙藝術家吉諾尼莫•埃萊斯佩(Jerónimo Elespe)的繪畫作品;來自秘魯利馬的畫廊80m2 Livia Benavides展出本國女藝術家法蒂瑪•羅德里哥(Fátima Rodrigo)的作品;危地馬拉畫廊Proyectos Ultravioleta帶來危地馬拉著名行為藝術家瑞吉娜•侯賽•加林多(Regina Jose Galindo)的行為及裝置作品。馬凌畫廊攜葡萄牙藝術家周奧(João Vasco Paiva)的創作,與另外三位優秀藝術家在同一個平台上開展交流與對話。
Condo Shanghai
倫敦臨時空間項目
馬凌畫廊(香港/上海)呈獻位於倫敦的臨時空間項目(一系列三個展覽),以創造一次跨地域、跨媒體的藝術交流。 座落於在過去30年間為藝術家們提供創作空間的前聖救主教堂(St Saviour’s)工作室中,項目空間作為一片互補性的區域,旨在透過主動的公共項目將策展人、學者和觀眾融於一堂,促進互相交流。
位於伊斯靈頓的一級歷史建築物中,項目空間首先呈現的是概念藝術家王衞 (1972年生於中國)的現場行為裝置作品《聽》。該作品首度於2006年在北京的瑪蕊樂畫廊中展出,它旨在探討那些在沉默中交流的時刻、“看”與“聽”的行為,以及其如何引申為窺私而非連結。
“聆聽安寧”是臨時空間項目地第二個。展覽由國際領先的現當代雕塑中心約克郡雕塑公園(YSP)策展項目負責人Helen Pheby博士策展,展出了知名藝術家楊嘉輝(1979年生於中國香港)、謝素梅(1973年生於盧森堡)和新興藝術家黃天佑(1992年生於中國)的作品。“聆聽安寧”通過視頻、攝影和一件場域特定裝置來理解“安靜”如何不代表沉默,邀請觀者思考日常之中生髮的輕聲細語。
印尼藝術家團體特羅拉馬(2006年成立於印尼萬隆)在倫敦的首個個人項目“Madakaripura”是倫敦臨時空間項目中的最後一個。特羅拉馬將會把觀者帶至一個歷史悠久的瀑布(Madakaripura瀑布)面前。巨大的投影圖像如葱鬱的綠植和水般層疊傾瀉而下,迴應着軟件收集的氣象數據(温度、風速、氣壓)而相應產生失真、變形。這些氣象數據都是從當地天氣預報網站持續收集而來的。從世界的一個角落傳輸並共享至另一個角落,“Madakaripura”反思了我們如何隨着技術發展而改變思考的方式。更進一步地説,這件沉浸式裝置向我們是如何從自然到數據領域、將自身與世界相聯通的方式提出了質疑。
倫敦臨時空間項目
在線期刊
2020年末,馬凌畫廊推出了在線期刊《 》。
本期刊旨在通過與在藝術家身邊的親密環境之中與他們隨心地展開對談,以構建另一種理解他們藝術實踐的語境。期刊本身並沒確切的定義,因而定題為:《 》。

馬凌畫廊藝術家

艾域克‧柏達、趙容翊、周育正、崔新明、何意達、何子彥、許鶴溪、高倩彤、關尚智、賴志盛、菲利普‧黎、劉曉輝、法比安‧梅洛、娜布其、鮑藹倫、孫遜、陶輝、特羅拉馬、謝素梅、王之博、王衞、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黃炳、楊季涓、楊嘉輝、于吉、袁遠、鄭波、鄭洲

馬凌畫廊社會評價

“雖然是一家香港畫廊,但無論是從藝術家選擇上,還是策展方式上,馬凌畫廊無疑都具備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
“建立中西溝通的橋樑,但是有着獨特的當下特色,與當下社會緊密相連,這是馬凌畫廊選擇藝術家一個重要方向,這也和馬凌最初到香港開畫廊的初衷相似。……歷經幾年的時間,馬凌當年的戰略方向是正確的,現在畫廊代理的藝術家羣體遍佈全球,涉及的藝術門類包括架上繪畫、裝置、影像、雕塑、新媒體藝術等。正是不懈的努力,讓馬凌畫廊短時間內成為一間國際性畫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