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其頓戰爭

鎖定
羅馬共和國馬其頓王國之間的4次戰爭。最終以羅馬控制馬其頓王國而告終。第一次戰爭(公元前214~前205年)馬其頓的腓力五世取得勝利。第二次戰爭(公元前200~前196)中,羅馬大獲全勝,消滅了腓力的海軍。羅馬又發動了第三次戰爭(公元前171~前168),腓力之子佩爾修斯戰敗,最後在彼得那會戰中馬其頓全面失敗,被分割為4個自治共和國。第四次戰爭(公元前151~前146)中,馬其頓接連舉兵反抗羅馬統治,最終羅馬大軍平息叛亂,4個共和國不復存在,馬其頓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個行省。
名    稱
馬其頓戰爭
發生時間
公元前214~前146年
地    點
巴爾幹半島中部
參戰方
古羅馬共和國和馬其頓王國
結    果
馬其頓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主要指揮官
佩爾修斯
外文名
Macedonian Wars

馬其頓戰爭第一次

發生在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05年。第二次布匿戰爭(Second Punic War)初期,漢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7-前183)統率的迦太基(Carthage)大軍所向披靡,羅馬軍隊連戰皆敗。一直想擴展疆土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Philip Ⅴ,公元前238-前179)乘機與迦太基結盟,並於公元前215年對羅馬宣戰。馬其頓軍隊在東部不斷取勝並準備進兵意大利時,羅馬強大的艦隊駛入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擁有強大陸軍的腓力卻因海軍力量不足,缺少船隻而無法渡海作戰。雙方交戰數年未分勝負。於是,羅馬利用希臘內部的矛盾展開外交活動,並於公元前212年取得埃託利亞同盟(Aetolian League)的支持,在馬其頓周圍組成了一個反腓力的希臘同盟。由於反馬其頓的聲勢浩大,腓力五世不敢貿然遠征意大利。公元前206年,馬其頓和埃託利亞同盟的希臘城邦實現和解。被第二次布匿戰爭拖得精疲力竭的羅馬亦不得不於公元前205年同馬其頓締結和約,並接受對其不利的停戰條件。

馬其頓戰爭第二次

發生在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97年。 腓力五世的艦隊於公元前203年在愛琴海(Aegean Sea)展開攻勢。第五次敍利亞戰爭(Fifth Syrian War)爆發後,腓力五世與敍利亞的塞琉西國王安條克三世(Antiochus Ⅲ of Seleucid Syria,公元前242-前187)發生衝突。愛琴海四周的希臘城邦因不堪馬其頓的襲擾,遂聯合反對腓力。公元前201年,腓力的艦隊被羅德島(Rhodes)和帕加馬(Pergamum)聯合艦隊打敗。
此時,羅馬已戰勝迦太基,正企圖乘勢向東擴張,遂以保衞希臘為藉口向馬其頓宣戰。羅馬首先與希臘城邦聯合組成反馬其頓同盟,並爭取敍利亞保持中立,公元前200年,羅馬執政官弗拉米尼努斯(Titus Quinctius Flaminius,約公元前227-前174)率2個羅馬軍團渡過亞得里亞海,到達希臘西部。與此同時,羅馬展開外交活動,徵得埃託利亞同盟亞該亞同盟(Achaean League)的支持。公元前197年,腓力五世率軍迎戰。兩軍在庫諾斯克法萊(Cynoscephalae)遭遇。羅馬及同盟國軍約2萬人,馬其頓軍2.5萬,時逢大霧,馬其頓方陣不能發揮威力,遂被羅馬軍團擊潰。翌年締結和約,馬其頓被迫從希臘全部撤出,並向羅馬賠償鉅款。和約還規定馬其頓只能保持軍隊5000人和戰船5艘,未經羅馬許可,不得與鄰國交戰。羅馬遂宣稱自己是希臘各城邦的解救者,儼然以這些國家的保護人自居。

馬其頓戰爭第三次

發生在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68年。公元前179年腓力五世去世,其子佩爾修斯(Perseus,約公元前212-約前165)繼位。隨後,佩爾修斯在色雷斯(Thrace)和伊利里亞(Illyria)地區不斷擴充勢力,並謀求對希臘的控制權,遂引起羅馬人的不滿。當佩爾修斯公元前去德爾斐(Delphi)時,整個希臘為之驚慌。公元前172年,帕加馬國王歐邁尼斯二世(Eumenes Ⅱ,卒於約公元前169)籲請羅馬出兵,第三次馬其頓戰爭爆發。當年,羅馬的先頭部隊在亞得里亞海(Ardiatic Sea)東岸伊利里亞境內登陸,並佔領了一些據點。公元前171年,羅馬又派出兩個軍團渡海遠征。佩爾修斯率軍迎戰。兩軍在皮尼奧斯河(Peneuse River)畔拉里薩(Larissa)遭遇,羅馬軍隊首戰受挫,損失步兵2000人和騎兵2000人。接着,羅馬軍隊又連吃敗仗,不得不於公元前170年、前169年和前168年三易主將。最後,在羅馬執政官和將軍鮑路斯(Lucius Aemilius Paulus,約公元前229-前160)指揮下,羅馬軍隊才恢復元氣,扭轉了戰局,
公元前 168年,執政官埃米利烏斯·鮑路斯率羅馬主力部隊步兵1.4萬人、騎兵1200人挺進希臘。佩爾修率馬其頓軍3萬餘人撤向彼得那,羅馬軍跟蹤而至。6月22日雙方在彼得那決戰。馬其頓軍發起進攻,擊潰羅馬軍前鋒。羅馬軍退向山地,馬其頓以方陣實施追擊,但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上難以保持嚴整的隊形。鮑路斯利用馬其頓方陣出現的缺口率軍插入,兩翼部隊同時發起進攻。馬其頓軍大敗,2萬人陣亡,1萬餘人被俘,佩爾修斯逃跑途中被擒,披枷帶鎖被押解羅馬,後死於獄中。馬其頓遂被分割為4個自治共和國,事實上已淪為羅馬的屬地。

馬其頓戰爭第四次

發生在公元前151—前146年, 由於羅馬炮製的4個自治共和國之間的不斷爭鬥在馬其頓引起一片混亂,馬其頓人對羅馬的統治日益不滿。公元前152年,一個覬覦王位者安德里斯庫斯(Andriscus)試圖重建馬其頓王國,他自稱為佩爾修斯之子,自立為王,並募集了一支軍隊,公開反叛羅馬。羅馬遂派梅特盧斯(Quintus Caecilius Metellus,卒於公元前115)任馬其頓軍政長官。梅特盧斯率領羅馬大軍很快便將馬其頓新軍殲滅。但不久又有2人冒稱佩爾修斯之子,接連舉兵反抗羅馬的統治。梅特盧斯用了兩年時間才將叛亂平息。四個共和國不復存在,羅馬吞併馬其頓並將其作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行省 [1] 

馬其頓戰爭羅馬東進

馬其頓戰爭時間

羅馬對東方最初一次行動發生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那時由於剿滅伊裏利亞海盜(公元前230—前299年),羅馬第一次在亞德里亞海東岸建立了幾個關係點(如阿波羅尼亞保護國)。這可以説是羅馬東進的前奏。

馬其頓戰爭過程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野心的馬其頓腓力五世想借漢尼拔之力趕走羅馬向東方伸張的勢力,於公元前217年同漢尼拔締結了同盟條約。從此種下了與羅馬的敵對關係。通過所謂第一次馬其頓戰爭,腓力不但沒有將羅馬人趕走,相反卻被羅馬人打敗。此後,馬其頓在希臘的勢力日趨削弱,失去了其過去的領導權,而羅馬卻為自己贏得了一些希臘世界小國的支持;其中有帕加馬羅德斯阿卡亞同盟。
公元前200年,羅馬藉口腓力攻擊羅馬的盟邦而向腓力宣戰。羅馬人站在希臘的反馬其頓大同盟一邊。而腓力那邊則有帖撒利王和塞琉西安提奧庫斯的支持。事實上雙方的支持者都沒給予任何真正的幫助。戰事主要是在羅馬人和馬其頓部隊之間打的。
公元前198—前197年,羅馬司令官弗拉米尼烏斯腓力在帖撒利亞大戰。腓力失敗。前196年羅馬司令官以希臘保護人的身份裁決安排了希臘和馬其頓的事務:
允許腓力仍為馬其頓王,讓他賠少量款,交出海軍,從希臘撤退。把原有一切據點交還給阿卡亞和埃託利亞聯盟。腓力此後不得干預希臘各邦的事務。弗拉米尼烏斯自己在希臘又停留了兩年,干預斯巴達內政,幫助恢復貴族政治,打擊民主運動。前194年離開希臘返回羅馬。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期間,羅馬還向塞琉西的安提奧庫斯三世發動了戰爭。公元前200年以前,亞洲可以説完全在羅馬的統治之外。塞琉西國家也沒有同羅馬發生過任何聯繫。公元前223年,安提奧庫斯三世繼承了賽琉西的王位,他是個好大喜功的人,曾於公元前209—前204年間向東進攻波斯和大夏。公元前203—前197年間,他又向敍利亞小亞細亞一帶擴張,先後得到了敍利亞南部、巴勒斯坦、小亞南岸和西岸的部分地區,其中包括希臘人在小亞細亞的一些城市。公元前197年把希臘在小亞的名城以弗所建為第二首都。公元前196年,安提奧庫斯甚至宣稱赫勒斯滂海峽以西,色雷斯的一部分應歸賽琉西所有,同時繼續在小亞細亞擴張,對帕加馬等地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帕加馬和小亞細亞的一些其他希臘城市都請求羅馬乾涉。那時羅馬人剛助希臘人打敗了馬其頓腓力,羅馬將軍弗拉米尼烏斯還留在希臘。羅馬元老院本來沒有干涉亞洲事務的準備,所以不打算派兵,只讓弗拉米尼烏斯派人去交涉一下。
公元前195年,漢尼拔逃到了安提奧庫斯三世的宮廷,留在以弗所。這就引起了羅馬人的警惕。公元前194年,大西比阿被舉為執政官。他積極主張對東方採取嚴峻的政策,主張變馬其頓為行省嚴加控制,以防它和安提奧庫斯勾結,但因迦圖等人的反對,沒有立即通過。
公元前193年埃託利亞試圖聯合馬其頓、賽琉西一同反羅馬。前192年安提奧庫斯三世帶軍過黑海海峽,進入歐洲來到色雷斯。羅馬於公元前191年再派軍到帖撒利亞,四月在温泉關,仿當年波斯敗斯巴達王李奧尼達之先例,繞到敵後擊敗安提奧庫斯軍,迫使他們退出歐洲回到亞洲。
此後,羅馬與賽琉西的戰事轉到亞洲和愛琴海。公元前191—前190年,羅馬軍依靠帕加馬和羅德斯海軍之助,在科裏庫斯海角曾兩次擊敗安提奧庫斯的艦隊。公元前189年,雙方又在小亞細亞的馬格尼亞發生激戰,安提奧庫斯再次遭到失敗。次年,雙方訂立條約,和約規定:安提奧庫斯必須放棄對歐洲和小亞細亞的領土要求,賠款15000優卑亞他連特,12年內償清。除保留10只艦船外,其餘全部交出。至此,賽琉西已失去了重要地位,淪為羅馬的附庸。
在這次戰爭中獲利最多的要數帕加馬,安提奧庫斯讓出的小亞土地大部分都落入帕加馬手中。羅德斯島也獲得了小亞南岸一部分土地。羅馬只收下賠款,沒要領土。這説明羅馬當時還無意兼併東方。
公元前179年,馬其頓國王腓力去世,由其子百爾修斯繼位,百爾修斯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物。他勵精圖治,厲兵秣馬,不但與色雷斯和伊裏利亞酋長結盟,而且還與賽琉西和比提尼亞王室聯姻,以增強自己的實力。他的一系列行動引起了羅馬的不安。為抑制馬其頓,不使它再強大起來,羅馬於公元前171年再次向馬其頓宣戰,即所謂的第三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71—前167年)。

馬其頓戰爭結局

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公元前168年,羅馬軍總指揮鮑魯斯利用機動靈活的軍團在皮德納重創百爾修斯的馬其頓方陣。百爾修斯被迫投降。第二年,鮑魯斯受命進軍伊庇魯斯。他攻打所有的城鎮和鄉村,大肆搶掠破壞,俘15萬人賣為奴隸。伊庇魯斯並未幫助百爾修斯,羅馬的這次活動是古代戰爭中最殘忍的劫掠之一。
搶劫了伊庇魯斯之後,羅馬又在希臘各邦進行殘暴的清洗,放逐大批有反羅馬嫌疑的政治人物,不僅對支持馬其頓埃託利亞給予這種懲罰,甚至與羅馬同盟的阿卡亞也得不到信任。他們把1000多有聲望和地位的阿卡亞人作為人質遣送到意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就是其中的人質之一。他有幸被羅馬統治階級接受,認識了征服迦太基小西庇阿,才有機會寫成《歷史》這一名著傳諸後世。而人質中的絕大部分都被扣壓了15年,到公元前150年才被釋放。其中700人已死在獄禁中。
皮德納戰役以後,馬其頓被分割為四個小國,各成立自己的議會和政府。禁止各小國間相往來和貿易,也不準把它們同其他國家來往。
羅馬對馬其頓的殘暴統治,激起了當地居民的堅決反抗。公元前149年,馬其頓再次爆發反羅馬的起義。起義的領袖是自稱百爾修斯之子腓力的安德里斯克。“偽腓力”得到了拜占庭等希臘城市的支持。他多次擊潰羅馬軍隊並推進到帖撒里亞,後因叛徒出賣,起義被鎮壓。此後,馬其頓變成了羅馬的一個行省。
公元前147年,中希臘和南希臘又爆發了以阿卡亞同盟為首的反羅馬起義。這個同盟為了和羅馬作戰,向富人徵收特別捐税,並將12000名希臘出生的奴隸編入軍隊。起義軍席捲了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至公元前146年才被鎮壓。科林斯被毀,居民被出賣為奴。中希臘和南希臘併入羅馬,置為阿卡亞省。只有雅典斯巴達特爾斐等少數城市保持形式上的自治。

馬其頓戰爭評價

總的看來,羅馬對東地中海的征服比西地中海似乎來得輕易一些,這同當地的社會階級結構和社會階級鬥爭發展有密切關係,特別同希臘諸先進城邦的不團結和相互削弱有關係。到公元前二世紀四十年代,整個地中海區大體上已經處於羅馬勢力的控制之下,除西班牙外,戰火在大部分地區已經熄滅了。
參考資料
  • 1.    安維濱, 孫鴻章.《中外戰典》 :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93-11-1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