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沁重機槍

鎖定
馬克沁重機槍(英文:Maxim machine gun,簡稱:Maxim gun [9]  )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該槍為英籍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 [10]  )於1883年發明,並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
馬克沁重機槍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
馬克沁機槍結構複雜,採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 [11] 
中文名
馬克沁重機槍
外文名
Maxim machine gun [9] 
前型/級
此為首型
研製時間
1883年
服役時間
1888年
定型時間
1884年
設計者
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
槍械類型
重型機關槍

馬克沁重機槍發展沿革

馬克沁重機槍歷史背景

19世紀80年代,世界戰場上的士兵使用的槍械都是非自動槍,子彈需要裝一顆發一顆。戰爭勝利的決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裝彈速度的快慢,很多人還沒有來得及填上第二發子彈就被擊斃了。作戰的實際需求引起個軍事強國的主意,新型速射的試製提上日程 [12] 
1840年2月5日,馬克沁出生在美國緬因州桑格斯維爾市阿伯特·羅撾村的一個普通貧寒的家庭,為了賺錢補貼家用,14歲的馬克沁跟着一位馬車製造商做學徒,同時還要到別的工廠裏打工。馬克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並對發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馬克沁自己動手發明過一種自動捕鼠工具,還對氣體照明燈進行了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馬克沁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先後發明出照明用煤氣發生器、機車車頭燈等產品,獲得了200多項發明專利。
1882年在公司倒閉後,馬克沁離開美國去英國。他了解到歐洲人對速射武器感興趣,便開始投入自動武器研製工作之中 [12]  [13] 
各國生產的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研製歷程

1882年,馬克沁通過自學而成為知名的發明家後,赴英國考察時,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馬克沁觀察到槍的後坐具有相當的能量,該種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馬克沁為武器的自動連續射擊找到了理想的動力。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坐力。
1883年,馬克沁首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從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坐自動射擊原理。他還改變了傳統的供彈方式,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為機槍連續供彈。為給因連續高速射擊而發熱的槍管降温冷卻,馬克沁還採用水冷方式。
1884年,馬克沁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 [1]  [6]  [12] 
1916年11月,自動武器的締造者馬克沁以76歲的高齡在英國斯特雷瑟姆去世。去世時,他既有英國國籍,又被賜封了英國皇室的爵位,可見人們對馬克沁機槍的敬畏之情 [4] 
馬克沁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技術特點

馬克沁重機槍連發原理

馬克沁重機槍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該槍的自動動作是利用火藥氣體能量完成的。在子彈發射的瞬間,槍機與槍管叩合,共同後坐19毫米後槍管停止,通過肘節機構進行開鎖,同時槍機繼續後坐,通過加速機構使槍管的部分能量傳遞給機槍,使其完成抽殼拋殼,從而帶動供彈機構,使擊發機待擊,壓縮復進簧,撞擊緩衝器,然後在簧力作用下復進,將第二發子彈推入槍膛,閉鎖,再次擊發。如此反覆,每秒10餘次,每分鐘可發射600餘發子彈 [13] 
馬克沁重機槍第一次運用了復進簧、拋殼系統、彈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的槍械,憑藉火藥燃氣作為動力,只需扣動扳機就能完成供彈、擊發、拋殼等一系列動作。馬克沁發明的火藥氣體能量自動射擊三大基本原理,而今仍被槍械研製者廣泛學習運用 [6] 
馬克沁重機槍部件線圖 馬克沁重機槍部件線圖

馬克沁重機槍附件特點

為了保證有足夠子彈滿足這種快速發射的需要,馬克沁發明了帆布子彈帶,帶長6.4米,容量333發。彈帶端還有鎖釦裝置,可以連接更多子彈帶,以便長時間地發射。
馬克沁重機槍是水冷式機槍,只要冷卻水筒中有水,槍管的温度就不會超過100℃。在射擊時,槍管兩端會漏一些水;所用的冷卻水也不是循環的,射擊前裝滿,作戰時隨時要往冷卻水筒中加水。實際射擊時,要打上二、三個彈帶,才會有蒸汽泄出 [2] 

馬克沁重機槍後續改進

  • 油壓緩衝器
馬克沁在原有機槍的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後來被廣泛應用的油壓緩衝器,使機槍可以單發、或10發20發點射、或調節到100發/分鐘的射速。馬克沁甚至設想在槍上加一種機構,使機槍在手指離開扳機後仍能繼續射擊,直到彈帶上的子彈打完,因而機槍手在陣亡後仍能做到機槍持續射擊到子彈打完 [13] 
  • 自動步槍手槍
1891年,馬克沁又成功地發明了一種導氣式自動步槍。
1896年,以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機槍後坐式自動手槍問世。從此,自動武器的發展大門打開,“馬克沁”成了機槍和自動武器的代名詞 [13] 

馬克沁重機槍性能數據

馬克沁重機槍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口徑
7.92毫米
全槍長
895毫米
全重
49千克
槍身重
20千克
冷卻方式
水冷式
槍彈
7.92毫米98式毛瑟各種彈
供彈方式
100發或250發帆布彈鏈
性能參數
彈頭初速
重尖彈770米/秒;
尖彈870米/秒
理論射速
600發/分
有效射程
1000米 [5]  [13] 

馬克沁重機槍服役動態

馬克沁重機槍中國仿製

馬克沁重機槍是英籍美國人馬克沁(又譯馬克西姆)於1884年研製出的世界最早的重機槍。中國晚清時稱其為“賽電槍”。馬克沁重機槍獲得成功後,許多國家紛紛進行仿製和改進。當時在中國的馬克沁重機槍除德國原產品外,還有兩種馬克沁的變形,一種是英國的維克斯7.7毫米機槍,一種是俄國的索科洛夫7.62毫米機槍,前者冷卻水筒表面帶有橫向稜槽,採用特殊的籠狀槍口消焰器,後者則改用雙輪式槍架並帶有護盾。馬克沁是舊中國最普及的制式機槍,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金陵兵工廠就仿造出了中國第一挺馬克沁重機槍。宣統二年(1910年)秋,四川機器局也製造成功4挺馬克沁重機槍。1914年金陵製造局又成功仿製德國的七九馬克沁重機槍,並取名叫“華寧”,並生產了300挺。1915年大沽造船廠依照獲得的新式德國馬克沁重機槍開始仿製。並於1916年仿製成功,受到海軍部嘉獎。先後有10餘個廠家仿造過,多數仿自M1899及M1908/15,結構大同小異,鞏縣兵工廠還仿造過俄式輪架馬克沁。當時最新式的是金陵兵工廠根據M1908/15改進的二十四年式,特徵是消焰器後的圓形遮光片 [14-15] 

馬克沁重機槍實戰運用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13]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是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1916年7月在索姆河戰役,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千米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就使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馬克沁機槍的殺傷力和殘酷致死達到了頂峯 [7-8]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機槍真正變成了戰場上的主流。法國平均每個步兵師裝備機槍684挺(包括輕機槍576挺)、英國400挺(包括輕機槍336挺)、德國324挺(包括輕機槍216挺),大大超過了戰爭爆發時每個師只有24挺機槍的數字。而機槍在戰爭的暴發户美國發展最快,從戰前的每個師18挺發展到1000挺(包括輕機槍775挺) [4] 
德軍作戰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德軍作戰使用馬克沁重機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重機槍已不算先進,但仍然還有部隊用於作戰。德軍一線部隊由於步坦協同的需要開發了MG34通用機槍和MG42通用機槍,但MG08式馬克沁機槍仍然在德軍二線部隊中服役。
1935年(即民國24年)中國金陵兵工廠仿製成功並正式推出德國7.92毫米08式馬克沁重機槍,列為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定為“二四式重機槍”(又稱:民24式重機槍)。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中的“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中,有的是人民解放軍繳獲國民黨軍隊的,有的是解放後解放軍兵工廠利用接收的設備製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民24式重機槍”仍在中國民兵中廣泛使用,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才退役 [13]  [3]  [5] 
民24式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總體評價

馬克沁重機槍曾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步兵連主要的重武器,給敵人造成了重大傷亡。但是由於該槍比較笨重,運動戰中對戰士體能消耗較大,陣地戰中位置固定,常常受到敵軍重點打擊,再加上在冬季作戰,水冷裝置極為不便,一線戰士意見很大。後來,陸續退出了一線部隊 [5]  。(中國軍網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