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

鎖定
生產社會化理論是全部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時代生產力的理論概括,馬克思根據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歷史狀況和主要趨勢,把生產社會化主要理解為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並認為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相矛盾,進而提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敲響了”的結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中出現了生產集中化和分散化、資本和企業規模大型化和小型化同時並存的二重化現象和趨勢,提出了必須重新認識和發展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的重大課題。
中文名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
性    質
馬克思經濟學理論
提出者
馬克思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範疇的涵義

在馬克思(包括恩格斯)的理論中,“生產社會化”是用來表達資本主義生產力的主要特徵的範疇。“生產的社會化”是與“生產個人化”、“生產分散化”相對立的,生產社會化在生產規模上造成的結果和主要特徵就是生產的集中化、大型化,因而它又是與“生產小型化”相對立。實際上,馬克思主要是在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這一含義上來運用生產社會化這一範疇的,這一點可以從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企業規模發展的理論中得到證實。馬克思確認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主要的、區別於以前一切社會生產的特徵,就在於生產的社會化及其發展,從簡單協作到工場手工業、再到機器和大工業的發展,這是一個生產社會化不斷髮展的過程。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分散化和小型化相比,具有很多優越性,它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途徑。資產階級正是依靠生產社會化來戰勝小生產的。在生產社會化的過程中,單個資本的規模通過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而得以擴大,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就是生產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恩格斯以馬克思的《資本論》為依據,在《反杜林論》中對生產社會化從生產資料、勞動過程、勞動產品等各個方面作了全面的論述,明確地表達了生產的社會化就是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的觀點。
但是,馬克思基於機器和大工業的建立,對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趨勢進行總結時,似乎過於強調了生產的一體化發展趨勢,而忽略了他自己曾經論述分工時所提出的正確理論,從而忽略了對生產一體化的前提條件和約束條件的具體分析,似乎任何生產的一體化發展都是可以不受限制的、無條件的,以至於資本集中的程度可以達到超地區、超部門,從而達到整個國家的水平。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他們都把這一點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提出了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一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的結論。馬克思指出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燬了。”恩格斯指出:“新的生產方式愈是在一切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和一切經濟上起決定作用的國家裏佔統治地位,並從而把個體生產排擠到無足輕重的殘餘地位,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鮮明地表現出來。”
資本主義生產和企業發展的實際歷史表明,生產一體化和企業大型化既不是無條件的、沒有限度的,也不是直線式發展的,更不是一切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
問題的關鍵在於,不能把生產社會化等同於生產一體化、生產集中化和企業大型化,更不能把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等同於生產力的發展,而把生產分散化和小型化等同於生產力的落後,與此相關,也不能把生產一體化、集中化和大型化看作一切生產的必然的發展趨勢。為了説明這些關係,有必要對生產社會化這一核心範疇進行新的探討。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範疇二重含義

“生產社會化”的完整含義究竟是什麼呢?“生產社會化”指的是生產發展的一種動態,即從“非社會的”變成“社會的”過程。那麼“社會的”和“非社會的”又是指什麼意思呢?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社會”是與自然相對立的概念,也是與個人相對立的概念,無論是哪一層含義,都是指人與人的關係。因此,“社會化”就是指由自然的變成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由個人的變成非個人的,即集體的、人類共同的。
就與自然相對立的含義來説,人作為自然體本身是屬於自然的,因此,人與自然相對立的東西,不可能是作為個體的人本身,而是這種個體以外的東西,即人與人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仍然是自然的、與動物相同的或相似的關係,例如血緣關係(其實,當我們説人的關係的自然性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忘記了,某些動物也具有特定的社會性,例如螞蟻)。而大部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是人類所特有的,例如生產關係或經濟關係、政治關係、民族關係、國家關係等。從與自然相對立的含義上來説,所謂“社會化”指的就是從自然的變成人類所特有的,人類正是通過生產使自己越來越遠離動物界和動物性。人類生產從原始的採集業、狩獵業、漁業發展到農業和養殖業、家庭手工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從自然到真正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正是通過生產的這種發展,人類越來越脱離動物界,人類文明越來越取得自己獨特的性質。就已經是人類社會的生產來説,也存在一個發展水平問題,一般來説,越是落後的生產,生產受到自然的制約越大,生產的“自然性”越強。也正是由於生產的不發達往往造成了產品交換的不發達,所以,馬克思把缺少分工和產品交換的經濟形態叫做“自然經濟”,這裏的“自然”,不是指生產具有與動物獲取食物一樣的性質(即不使用製造出來的工具),而是指在這種生產狀態下,人與人的關係少,即生產的社會性少。一般來説,產品交換的程度越高,表明生產的社會性也就越強,而生產的社會化程度越高,商品交換也就越發達。
馬克思把由社會分工所造成的勞動的私人性與社會性的矛盾,理解為商品生產產生的原因。正是通過交換,私人勞動轉化成為社會勞動。因此,一切生產商品的勞動本身都具有潛在的、間接的社會性,因為一開始這些勞動就不是為生產者自己生產產品的勞動,而是為別人、為社會生產商品的勞動,但是隻有通過交換,生產商品的勞動所具有的潛在的、間接的社會性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社會性。交換的過程,也就是生產商品的私人勞動“社會化”得以最終完成的過程,但這並不是説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社會性是由交換本身所產生、所決定的。一切商品的生產,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生產,但它們必須通過“交換”這一“煉獄”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社會的生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生產的社會化並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而是一切商品生產所共有的特徵。生產越是“社會化”,商品交換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一切商品生產中,都存在潛在的社會勞動轉化為現實的社會勞動的問題。馬克思在論述商品的使用價值時,明確地指出:“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馬克思甚至直接把分工同“生產的社會性”看作一回事,他認為分工的發展就是生產的社會性的發展。他指出:“交換的需要和產品向純交換價值的轉化,是同分工,也就是同生產的社會性按同一程度發展的。”
由此可見,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範疇本來具有二重含義,即一方面指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另一方面指生產的相互依存關係。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矛盾時所使用的“生產社會化”這一範疇,卻專門指的是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馬克思恩格斯都把“社會化生產”看作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點,並且認為它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是矛盾的,恩格斯根據馬克思的《資本論》在《反杜林論》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加詳細而明確的論述。恩格斯從生產資料的社會化、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和勞動產品的社會化等方面,説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的特徵,恩格斯所説的“社會化的生產”明白無疑地就是指資本的集中化、生產資料和生產過程的集中化以及產品是許多人協作的結果。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當代新發展

今天,當結合100多年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和當代現實,重新反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生產社會化的理論時,可以認為,把生產社會化即集中化和大型化當作資本主義生產區別於以前的小生產的主要特徵是正確的;認為某些生產的集中可以發展到壟斷的程度,也是被證明了的。但是,把生產社會化僅僅理解為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並且認為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唯一形式,並主要根據它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卻是值得進一步加以研究的。
實際上,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即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具有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生產集中化、一體化、大型化,另一種是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力集中化也就是協作勞動的規模擴大化以及企業規模的擴大;社會分工的發展也就是生產過程和環節的分化、協作內容的簡化以及企業規模的小型化。生產集中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實際上是生產社會化的二重表現和形式。
在社會生產發展中,生產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社會分工的發展是不矛盾的,都是生產力發展的形式。通過集中化,提高勞動的社會生產力(集體力量)和規模效益;通過社會分工,實現專業化,提高勞動的個別生產力和專業生產水平(一切分工都具有的優越性)。
無論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是通過什麼途徑實現的,它在內容和結果上總是表現為三種:第一種是建立在專業化基礎上的集中和壟斷(主要是橫向一體化),美國的微軟公司、Intel公司都是這種典型代表,而且這種形式的集中和壟斷是集中和壟斷的主要形式;第二種是以一定的社會分工轉化為企業內部的分工為特點的集中(主要是縱向一體化)。第三種就是二戰以後出現的所謂跨行業、跨部門的“混合聯合”,這是一種混合一體化。
正是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一體化,使企業規模得以擴大。企業規模的擴大,有利於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有利於提高市場佔有率;企業資產總量的增大,有利於實現資產形式的多樣化,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應付市場環境變化的能力。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企業規模的擴大,有利於把相對較大的資本投入到技術開發和廣告宣傳上去。統計表明,企業投入R&D上的資本數量,與企業的規模存在正相關關係,企業越大越有可能進行獨立研究和開發,中小企業一般無力從事R&D活動。另外,企業的廣告投入,對於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提高知名度和“無形資產”,從而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説,在廣告宣傳上,大企業佔有明顯的優勢。企業的發展並不完全取決於廣告本身,但是,在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已經十分豐富的條件下,如何通過成功的廣告宣傳來有效地向消費者傳達企業及其產品或服務的信息,並吸引消費者,就成為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條件。經驗表明,企業規模越大,越有利於對廣告宣傳進行資本投入,因為在廣告費佔營業額或成本總額的比例一定的情況下,資本總額從而營業總額或成本總額越大,能夠用於廣告宣傳上的費用總額就越大。
社會分工的發展具有兩種不同的形式和結果。一種是從集中化的生產中產生社會分工,即企業內部的分工轉化為社會分工、企業之間的分工,這裏存在雙重的結果,一方面,一部分生產從原有的企業內部分離出來了,由另外一些獨立的企業來承擔,因此原來的企業在生產內容上變小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原有企業的生產專業化加強了,為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集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企業可能變得更大了,對於經營從原來一個企業內部分離出來的項目的企業來説也是如此。社會分工發展的另一種形式是在現有生產的基礎上創造新的分工關係,即創造原來沒有的生產,這一點在當代科技革命的發展過程中表現最為突出,一系列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建立,利用新的技術發明,生產和提供以往並不存在的新產品和服務。
企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使企業之間生產的產品差別化程度提高,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直接競爭強度。對於社會生產來説,如果説社會需求的變化和發展是沒有極限的,那麼,專業化的發展同樣也應該是沒有極限的。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最有效的形式。
總之,生產的一體化和社會分工及專業化的發展,都是生產力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式。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新發展的原因

這裏存在的問題在於,為什麼生產集中和一體化不能把全部社會分工關係都轉化成企業內部的分工關係?是什麼因素在阻礙着這一點的實現呢?從另一角度來説,這一問題也就是,為什麼企業內部的分工還會轉化為社會分工關係,從而出現生產分散化和企業專業化呢?為什麼在生產的集中化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現壟斷的情況下,在它的旁邊還會產生中小企業呢?
應該説馬克思關於企業和市場的理論中本來也包含着對這些問題的辯證解答。只是由於馬克思理論研究的特定目的和所處的特殊歷史背景,使他更側重於回答了與此相反的問題,即為什麼必然會出現生產集中化和一體化的巨大的甚至無限的發展。
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完整的理論分析來看,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企業的內部關係和市場關係的分析批判都是二重的,既分析了它們對於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分析了它們對於生產力發展的阻礙作用。
就企業內部來説,一方面,存在資本與勞動的對抗關係,工人的勞動不是自由自主的勞動,勞動同工人之間是一種異化關係,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但是,另一方面,企業內部的生產是有計劃的、有組織的,它避免了市場關係中的盲目性,“專制”的管理形式也有利於減少市場關係中的“交易費用”。但資本家建立企業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他只有僱用足夠的勞動力,他才能獲得起碼的剩餘價值,無論對於生產企業還是非生產企業都是如此。在一定限度內,資本家所獲得的剩餘價值與他的資本規模和企業規模成正比,這正是資本集中、資本家的企業大型化的根本動力所在。因此,資本主義企業本身對於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是二重的。這正是影響企業規模變動的最深刻原因之一。沒有這種二重性,對於資本主義企業的存在和發展,以及資本主義企業的最終被更高級的勞動組織所代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是不正確的。
馬克思對市場關係的分析同樣是二重的。一方面,市場關係作為社會分工的結果和體現,實現了專業生產和經營,在促進生產上具有一切分工所具有的優越性,馬克思對於各種具體的資本形式為什麼會產生的分析證明了這一點。同時市場關係中的競爭規律,作為“強制性的”規律作用於每一個市場主體,正是通過市場競爭,在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的慾望驅使下,通過每一個個別資本家不斷改進技術、提高生產力,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另一方面,市場競爭的盲目性,會經常使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內在比例關係遭到破壞,從而造成資源和勞動的巨大浪費。市場關係的二重性同樣是影響企業規模和市場關係變動的另一個最深刻的原因。沒有這種二重性,對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最終被“自由人的聯合體”所代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樣是不可理解的。因此,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也是不正確的。
既然資本主義企業和市場對於生產力的作用都是二重的,因此,它們實際上是互補的,都是生產力的歷史的組織形式,從而,企業關係和市場關係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但是,對這種轉換不能僅僅從生產力這個方面來解釋,而必須結合資本主義特有的生產關係來説明。
馬克思只是從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出發來説明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的。但是,馬克思似乎過分強調了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對於資本家的有利性,而忽略了企業內部存在的勞資矛盾對於企業規模擴張的巨大抑制作用,也忽略了社會分工和市場競爭關係對於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馬克思自己關於資本主義企業管理二重性的理論表明,正是勞資之間的對抗關係,使資本家對於工人的管理隨着資本規模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而日益困難。經理階層的出現,並沒有消除勞資關係的對抗性,從而也沒有從根本上消除由此而產生的管理上的深刻矛盾。(當代新制度主義經濟學的興起,正是這一現實的反映)
如果説每一個資本家都有資本、利潤和企業最大化的主觀願望,都有獨霸社會生產的慾望,但是這一點是永遠不會成為現實的。資本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必然受到這種擴大本身所產生的管理上的限制,也會受到市場競爭作用的抵消。另外,科技革命所造成的社會需求的多樣化和多變性,也給眾多中小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機會,這同樣是對集中化和大型化的某種抵消。
總之,作為生產社會化的二重表現,同樣是生產力發展的組織形式,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同生產分散化和小型化是同時並存並且相互轉化的,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正是生產社會化的二重性及其相互轉化,影響了生產規模、企業規模的變動,以及市場組織狀況的深刻基礎。可以預言,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生產社會化仍將沿着二重化的方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生產及企業大型化和小型化並存發展的格局仍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那種認為“小的就是美好的”,“企業規模越大越好”的觀念顯然都是片面的。
最後要指出,正是馬克思曾經在理論上所預言的生產和資本集中化受到了生產和資本分散化的一定程度的抵消,從而資本主義並沒有退出歷史舞台。也同樣由於這一原因,馬克思基於消滅社會分工而提出的商品生產消亡論以及其他的有關理論,也是需要重新研究的。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判別標準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説,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説,他自己的生活對於他自來説是對象,僅僅由於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同動物相比,人的優勢在於人的意識。人的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具備,只是在社會中,人才能從他人那裏獲得認識世界的手段和資源,“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馬克思看來,個體的存在就是社會關係的存在,“人對自身的關係只有通過他對他人的關係,才成為對他來説是對象的、現實的關係。”在現實性上,人的本性、特性、本質統一於人的個體,他們都體現為生命的現實規定性,表現在具體的生命活動中,這種活動既是自身的生命物質運動,也是對象化中的勞動。在生命運動中,它們相互聯繫,互為條件。馬克思關於人性的論述表明,人性源於人類生命存在方式的物質規定性,屬於自然必然性,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這種基礎地位的確立不僅在於人的生命運動的能量需求,同時也是自我認識的需要;人的本質表現為社會關係的總和,屬於客觀現實性,形成和發展於勞動過程和對象過程中;而人的特性是連接本質與本性的中介。一方面它從根本上取決於人類生命存在方式的物質規定性:另一方面它的發展狀況決定着人們現實形成的社會關係的總和。據此,馬克思判斷,“整個歷史也無非是人類本性的不斷改變而已。”
個體生命的存在是以勞動為手段的,勞動不僅能夠為自身的生命活動提供物質條件,也是在對象化中認識自身的過程,“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維持生命活動不是勞動的最終目的,以生命活動為基礎,在對象化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自己的類特性,在現實的類生活中發展自身,是生命存在的目的。這種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過程本身,更在於在過程中的規律把握,因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
人類的勞動方式承載着勞動和意識的內容,這在兩方面規定了真正意義上的生產社會化所必須具備的條件:(1)生產的社會化安排;(2)生產者的社會化水平。單純強調某一點都無法體現出生產社會化的本來意義。從前者來説,合理的制度規定對於生產社會化的實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後者而言,則是生產社會化能否真正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只有人的社會化水平得到實現,公有制才會真正體現出它自身的制度優勢。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這一過程的實現,表現上述兩方面內容的互動和平衡。過分強調後者,忽視前者,容易讓人的社會化進程偏執於經濟的不斷髮展,無法真正實現人的社會化:過分強調前者,則忽視了人的社會化水平才是生產社會化實現的根本依據,這不僅誤解馬克思生產社會化的本意,更嚴重的是,這種做法及大地阻礙了生產社會化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