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鎖定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現代李其駒、王炯華、張耀先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作品名稱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作    者
李其駒
王炯華
作    者
張耀先
創作年代
現代
類    別
哲學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闡述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發展,以及它的沿革、變化和風貌。全書除緒論外,由四篇組成: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傳入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傳播與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和發展。
本書作者指出,闡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首先遇到的是開始的時間和途徑問題。人們習慣於引用毛澤東説過的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如果從俄國十月革命對於中國革命的影響和意義上説,即十月革命之後,中國的先進人物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選定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選擇走俄國人的路即列寧主義道路,建立中國共產黨,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但最早將馬克思影響傳入中國的是改良派思想家和外國傳教士;而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到中國來的則是清末民初的中國留日學生。另外,一些旅歐勤工儉學留學生中成長起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向國內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從蘇聯這個渠道介紹較為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在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歷程是,繼一般科學社會主義學説之後傳入中國的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基本內容,它給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哲學基礎。造成這種歷史狀況的原因,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尚處於扼要介紹階段。而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一生中兩個偉大發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歷史領域所實現的重大變革,最容易為人所注意。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幾乎是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同步進行的,中國革命的歷史轉變直接需要唯物史觀作理論指導。在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中期,繼唯物史觀系統傳播和辯證唯物主義啓蒙之後,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完整內容在中國得到了全面而系統的傳播,從而為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教訓並逐步形成毛澤東哲學思想,創造了條件,這期間的唯物辯證法論戰和新哲學論戰,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起了促進作用。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了廣泛的應因和多方面的豐富與發展。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應用和發展聯在一起的。
本書指出,再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歷史過程,應當注意:一,要以中國共產黨實踐活動的歷史作大主線,同時要注意一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的理論活動,他們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運用與發展都作出了不容替代的貢獻。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既然歷史地確定了以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活動為主線,因而毛澤東哲學思想形成和發展就成為其最重要的歷史內容和歸宿。確切地描述毛澤東哲學思想形成的歷史過程,便是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毛澤東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作出了最傑出的貢獻。黨的其它領導人對它的形成和發展也作出了貢獻,這些領導人雖較少專門的哲學著述,然而在他們的著作和言論中,也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也應當有他們的地位。三,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傳入中國在學術領域帶來的深刻變化。四,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還是在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進行鬥爭中得到傳播與發展的。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也應反映哲學思潮的鬥爭。五,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不能忽略蘇聯的影響。
本書力求遵循邏輯與歷史一致和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第一手思想史資料出發,客觀評述,適當立論,對於幾乎所有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有過貢獻的人物,都或詳或略地述及,並提供了較多的鮮為人知的人物和史料。它可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現代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參考;也可供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社會各界對本課題感興趣的讀者閲讀。 [1]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出版信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43.4萬宇,責任編輯秦建洲。 [1] 
參考資料
  • 1.    李超傑 邊立新,20世紀中國哲學著作大辭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226-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