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克·卡曾斯

鎖定
馬克·卡曾斯(Mark Cousins),劇作家、導演、製片人、學者。代表作品有《親愛的戈爾巴喬夫先生》等。
中文名
馬克·卡曾斯
外文名
Mark Cousins
出生地
貝爾法斯特
畢業院校
斯特靈大學
職    業
劇作家、導演、製片人、學者
代表作品
《親愛的戈爾巴喬夫先生》
主要成就
合作創辦慈善團體—“蘇格蘭孩子正在拍電影”

馬克·卡曾斯演藝經歷

卡曾斯的首部叫座電影是《親愛的戈爾巴喬夫先生》(Dear Mr Gorbachev),他在該部影片中擔任副導演。他為BBC拍攝的關於藝術家伊恩·漢密爾頓·芬利(Ian Hamilton Finlay)的影片曾在全球放映——同時也是泰特聖艾富思美術館(Tate St Ives)及其他場館舉辦的芬利回顧展上的“常客”。1991年,他開始了與愛丁堡國際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長達五年的合作:最初擔任節目策劃,然後是總監;在優秀團隊的配合下,他將該活動改頭換面——拋棄了當時已有的節目範疇、開創了“電影分場”(Sceneby Scene),隨後在BBC主持同名電視節目。“電影分場”是一次深化電影對話的嘗試;史蒂夫·馬丁(Steve Martin)、科恩兄弟(Coenbrothers)、貝託魯奇(Bertolucci)、柯南伯格(Cronenberg)、大衞·林奇(David Lynch)、羅伯特·湯(Robert Towne)和許多其它電影人也與卡曾斯共同在愛丁堡參與“電影分場”節目。
卡曾斯為音樂節效力期間,票房收入大漲,媒體出席人數也增加了兩倍。由卡曾斯策劃的創意市場——“新英國博覽會”(New British Expo)成為英國電影業人士聚會的新地點。露天影院(Cinema Under the Stars)也是深受各界稱讚。1994年,卡曾斯無視戰火的重重包圍,“攜”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前往薩拉熱窩(Sarajevo)。他製作並共同執導了《又一次火車之旅》(Another Journeyby Train),該片講述的是從新納粹到奧斯威辛(Auschwitz)的故事。其中一人只因為共同參與影片製作而被監禁。影片與那些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納粹分子的公然對抗飽受電視媒體譴責,但放映頻率卻極高。
離開愛丁堡電影節後,卡曾斯曾從事過多個領域的工作。他主持過BBC2台的午夜邪典電影(cultmovie)節目——Moviedrome。他還與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為費伯-費伯出版公司(Faberand Faber)合作編輯了一部關於紀錄片歷史的書籍——《想象現實》(Imagining Reality),該書目前已出第二版。《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評價該書為“書壇明珠”。卡曾斯在電視台主持了五年的“電影分場”欄目,其間放映了對眾多明星的職業生涯訪談,包括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傑克·萊蒙(Jack Lemmon)、史蒂夫·馬丁、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約翰·塞萊斯(John Sayles)、簡·拉塞爾(Jane Russell)、保羅·施拉德(Paul Schrader)、布萊恩·德·帕爾馬(Briande Palma)、貝納多·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喬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特倫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伍迪·艾倫(Woody Allen)、丹尼斯·霍普(Dennis Hopper)、大衞·林奇、唐納德·薩瑟蘭(Donald Sutherland)、勞倫·白考爾(Lauren Bacall)、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詹姆斯·柯本(James Coburn)、珍妮·夢露(Jeanne Moreau)和羅德·斯泰格爾(Rod Steiger)。德·帕爾馬訪談還是在蓬皮杜文化中心(Pompidou Centre)舉行的。柯克·道格拉斯説這是60年裏他接受的最好的一次訪談。卡曾斯的同名書《電影分場》由Laurence King出版公司出版,被《時代週刊》稱為“經典之作”。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也曾打電話給肖恩·康納利説,卡曾斯對他的訪談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完美的一次。
1995年,卡曾斯與人合作創辦慈善團體——“蘇格蘭孩子正在拍電影”(Scottish Kids Are Making Movies(SKAMM)),藉此幫助有天賦的青少年進行創造性思考和獲得使用電影器材的機會。2007年以前,他一直擔任該團體的主席。1996年,他與安東尼婭·伯德(Antonia Bird)、羅伯特·卡萊爾(Robert Carlyle)以及後來的埃文·威爾什(Irvine Welsh)攜手創立了電影製作公司——4 Way Pictures,這也是他目前的主要工作。卡曾斯是威爾士首部原創電影《人肉交易》(The Meat Trade)的劇本編輯,製作了威爾士改編自艾倫·華納(Alan Warner)同名小説的影片《行走的人》(The Man Who Walks),同時還共同著作並執導了一部富有創新色彩的科幻專題片《琥珀》(Amber),整部影片都以靜止圖像敍事。2004年,他幫助漫畫家西維亞·喬邁(Sylvain Chomet)在愛丁堡創辦了工作室“Django”。
就副業而言,卡曾斯一直都沒有停止寫作:他在《展望》(Prospect)長期開設關於美學和電影的長期專欄,其中的作品將於2008年10月作為“Watching Real People Elsewhere”的單行本出版;他曾為林奇(Lynchean)編寫電影劇本“Should You Dareto Reach It”和另外一部講述一個計算了蘇格蘭所有樹木數量的男子的劇本;他還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旅行的文章,其中描寫的是他從蘇格蘭駕車去印度的經歷;他還定期在《時代週刊》、《倫敦旗幟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on Sunday)、《視與聽》(Sightand Sound)和《蘇格蘭人》(Scotsman)發表文章。
但他更為重要的作品是《電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Film)——一部關於世界電影史的書籍,該書已經在10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包括美國、中國、西班牙、墨西哥、台灣和丹麥等)。貝納多·貝託魯奇、肖恩·康納利爵士和評論家大衞·湯姆森(David Thomson)都對此書讚賞有佳。《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稱其為“一部超乎尋常的歷史…以驚人的智慧重塑電影。”《時代週刊》評論員説“這是至今為止他讀過的有關電影的最棒的一本書”。電影期刊“Screen”的評論是“一項非凡的成就”。
2004年卡曾斯歷經了一些轉變:他為倫敦“Wave”團體錄製了一張關於影片《媽媽與娼妓》(La Mamanetleputain)的鼓打貝斯舞曲唱片。他在愛丁堡的電影之家(Filmhouse)擔任戰略諮詢顧問、在 Docspace擔任總監,並在愛丁堡藝術學院(edinburgh college of art)教授世界電影美學(The Aesthetics of World Cinema)。2005年,他創作的紀錄片包括為第4頻道(Channel4)撰寫並導演的一部長達49分鐘、關於伊朗電影的紀錄片《伊朗電影》(Cinema Iran)和另外一部紀錄片《與阿巴斯同行》(On The Roadwith Kiarostami)。這兩部作品在第4頻道掀起了大型伊朗電影季。他還在海伊音樂節(Hayfestival)上引入了第4頻道的伊朗和墨西哥影片日(Iranianand Mexicancinemadays),此外,他更是BBC4台非洲電影歷史欄目的核心人物。
他是龍比亞大學(Napier University)-愛丁堡藝術學院蘇格蘭銀幕學會(Screen Academy Scotland)的顧問組成員,併為其設計了首個世界電影平台。他還是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電影研究中心(Centre for Film Studies)國際顧問委員會(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的成員,目前正拍攝紀錄片版的《電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Film),這是人類拍攝的首部講述世界電影史的影片。
2006年2月,他應邀擔任墨西哥國際電影節(Mexi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的客座節目策劃。回國後,他在斯特靈大學的“文化地點:國界、語言、規則”(Sites of Culture: Borders, Languages, Disciplines)研討會上做了主題演講——“船槳與揚穀機:電影和跨國主義的侷限”(The Oarandthe Winnowing Fan: Cinemaandthe Limits of Transnationalism)。
卡曾斯曾擔任遍及全英的介紹中國電影的中國電影節(Cinema China)的聯合藝術總監,該活動在英國20個城市舉辦,一舉打破票房紀錄。《視與聽》稱中國電影節為“不容錯過的好戲”。他是愛丁堡國際音樂節——音樂之家合作機構的聯合指導委員會的委員,也是該委員會的組建人之一。肖恩·康納利電影中心(Sean Connery Centre of the Moving Image)的落成也有他一份功勞,因為他也是幕後發起者之一。他策劃了英國電影學院(British Film Institute)的《改變世界的10部紀錄片》(Ten Documentariesthat Changed the World),該片於4月在聖保羅國際電影節(Sao Paolo film festival)上放映,卡曾斯也應邀擔任該次影展的客座節目策劃。他是“運動的非洲藝術節”(Africain Motionfestival)顧問委員會的成員,並參與了倫敦克森影院(Curzoncinemas)非洲電影季的策劃。
卡曾斯執行製作了西蒙·亞瑟(Simon Arthur)的影片《能言善辯》(Silver Tongue)。他近期應邀擔任馬丁·斯科塞斯世界電影基金(Martin Scorsese World Cinema Foundation)的諮詢顧問。他與女演員蒂爾達·斯温頓(Tilda Swinton)合作,聯合執導了一部電影短片,還與作家埃文·威爾什共同執導了另外一部電影;另外他還是威爾士一個全新的國際電影和音樂節—— Sound Track的藝術顧問。
卡曾斯最新開展的項目包括:一部關於伊恩·漢密爾頓·芬利的專題紀錄片——“Music, Missilesand Muses”和一本旅遊電影書籍“Rupture”。他目前正在寫一部1小時的電視劇“Scotston”,講述一個憂傷時就會唱歌的女人的故事;另外,他最近還曾到伊拉克為 More4拍攝一部關於孩子的專題紀錄片。
2008年6月,他被授予愛丁堡大學文學專業的榮譽博士頭銜。2008年8月,他和蒂爾達·斯温頓聯合執導了在奈恩(Nairn)舉辦的深受各界稱讚的電影活動——“芭蕾天后舞廳電影夢天堂”(Ballerina Ballroom Cinema of Dreams),活動的門票收入竟然高達預期的6倍。他和斯温頓希望能於2009年3月在北京再掀高潮,他們還設立了8½基金,以幫助全世界的孩子們發現電影的獨特魅力。

馬克·卡曾斯個人生活

馬克·卡曾斯在貝爾法斯特(Belfast)長大。他曾經學習過自然科學,5門學科的成績全是 A(A Level),還學習過繪畫,但卻痴迷於電影。他獲得了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電影與媒體研究以及美術專業的一等榮譽學位,如今他還是該校的榮譽講師。大學畢業後,他舉辦過關於電影史的講座、發表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製作了多部關於藝術和政治主題的紀錄片,還提供過關於電影戰略方面的諮詢服務。

馬克·卡曾斯獲獎記錄

影視類
  • 2020-12    第33屆歐洲電影獎創意獎[1]     女性電影人:一部貫穿電影史的新公路影片    (獲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