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修斯植物病毒學

鎖定
《馬修斯植物病毒學》的出版社是科學出版社,作者是赫爾,出版時間是2007-1-1。 [1] 
中文名
馬修斯植物病毒學
作    者
赫爾
譯    者
範在豐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1月1日
頁    數
1074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30171597

馬修斯植物病毒學內容簡介

自從《馬修斯植物病毒學》第三版出版以來的十年間,植物病毒學領域又有了令人矚目的發展。這部得到讀者厚愛的專著現在由羅傑·赫爾教授執筆又得以及時更新。《馬修斯植物病毒學》第四版除增加了大量彩色圖版外,還詳細介紹了這個發展迅速的領域中許多重要的新進展,包括生物學與生態植物病毒學、植物基因工程、分子病毒學、分子結構以及寄主與病毒互作等多方面的內容。
《馬修斯植物病毒學》是一部經典著作,是植物病毒學、植物病理學、普通病毒學、植物生理學和微生物學專業方向的學生、教理由或對這些領域感興趣的愛好者的優秀教材;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與昆蟲學相關領域工作的科學家也會發現這部力作是他們所需的寶貴參考書。

馬修斯植物病毒學作者簡介

羅傑·赫爾於1960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植物學專業。隨後在倫敦大學Wye學院學習植物病毒流行學,在於1964年獲得博士學位。1960-1965年,他在該學院講授農業植物學課程。
1964年,他被調入位於鳥幹達坎帕拉的Makerere大學講授了熱帶農業植物學,同時也研究了花生叢簇病的流行學。通過觀察降落到花生植株上的蚜蟲,加深了他對病毒擴散到田間的邊際效應的理解。1965年他加入了劍橋病毒研究所Roy Markham博士的課題組,研究了一系列病毒,特別是紫花苜蓿花葉病毒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特性。

馬修斯植物病毒學目錄

中文版序
Preface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謝聯輝序
譯者的話
英文版前言
第1章 概述
第Ⅰ節 歷史背景
第Ⅱ節 病毒的定義
第Ⅲ節 關於本版本
第2章 植物病毒的命名與分類
第Ⅰ節 命名
第Ⅱ節 病毒分類的標準
第Ⅲ節 植物病毒的科與屬
第Ⅳ節 反轉錄因子
第Ⅴ節 低等植物的病毒
第Ⅵ節 討論
第3章 症狀和寄主範圍
第Ⅰ節 植物病毒引起的經濟損失
第Ⅱ節 宏觀症狀
第Ⅲ節 組織學變化
第Ⅳ節 細胞學變化
第Ⅴ節 病毒的寄主範圍
第Ⅵ節 討論和總結
第4章 植物病毒的提純及組成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分離
第Ⅲ節 組分
第5章 病毒粒體的結構及裝配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方法
第Ⅲ節 桿狀病毒的結構
第Ⅳ節 桿狀病毒的裝配
第Ⅴ節 等軸病毒的結構
第Ⅵ節 小二十面體病毒
第Ⅶ節 更復雜的等軸病毒
第Ⅷ節 有包膜的病毒
第Ⅸ節 二十面體病毒的裝配
第Ⅹ節 討論與結論
第6章 基因組組構(結構)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植物病毒基因組的一般特性
第Ⅲ節 植物病毒的基因組組構
第Ⅳ節 雙鏈DNA病毒
第Ⅴ節 單鏈DNA病毒
第Ⅵ節 雙鏈RNA病毒
第Ⅶ節 負義單鏈RNA基因組
第Ⅷ節 正義單鏈RNA基因組
第Ⅸ節 總結與討論
第7章 病毒基因組的表達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病毒侵入及脱殼
第Ⅲ節 病毒基因組的表達
第Ⅳ節 mRNA的合成
第Ⅴ節 植物病毒的基因組策略
第Ⅵ節 討論
第8章 病毒的複製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植物病毒所利用的寄主功能
第Ⅲ節 研究病毒複製的方法
第Ⅳ節 正義單鏈RNA病毒的複製
第Ⅴ節 負義單鏈RNA病毒的複製
第Ⅵ節 雙鏈RNA病毒的複製
第Ⅶ節 副反轉錄病毒的複製
第Ⅷ節 單鏈DNA病毒的複製
第Ⅸ節 突變和重組
第Ⅹ節 討論
第9章 病害的誘發Ⅰ:病毒在植物體內的移動及其對植物新陳代謝的影響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病毒的移動和最終分佈
第Ⅲ節 對植物代謝的影響
第Ⅳ節 症狀誘發涉及的過程
第Ⅴ節 討論
第10章 病害的誘發Ⅱ:病毒與植物的相互作用
第Ⅰ節 概述
第Ⅱ節 寄主對接種反應的有關定義及術語
第Ⅲ節 病害誘發的步驟
第Ⅳ節 寄主的內在反應
第Ⅴ節 其他因子的影響
第Ⅵ節 討論
第11章 傳播(傳染)方式Ⅰ:無脊椎動物、線蟲和真菌介體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通過無脊椎動物的傳播
第Ⅲ節 蚜蟲(蚜科 Aphididae)
第Ⅳ節 葉蟬和飛蝨(頭喙亞目 Auchenorrhyncha)
第Ⅴ節 粉蝨(Aleyroididae,粉蝨科)
第Ⅵ節 薊馬(纓翅目)
第Ⅶ節 其他吮吸式和刺吸式昆蟲介體
第Ⅷ節 具咀嚼式口器的昆蟲介體
第Ⅸ節 蟎類(蛛形綱)
第Ⅹ節 傳粉昆蟲
第Ⅺ節 線蟲
第Ⅻ節 真菌
第ⅩⅢ節 討論與結論
第12章 傳播(傳染)方式Ⅱ:病毒的機械、種子和花粉傳播與流行學
第Ⅰ節 機械傳播
第Ⅱ節 影響侵染和發病過程的因素
第Ⅲ節 活體高等植物材料直接傳播病毒
第Ⅳ節 生態學和流行學
第13章 植物病毒功能的新發現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早期事件
第Ⅲ節 中期事件
第Ⅳ節 晚期事件
第Ⅴ節 與植物的系統性互作
第Ⅵ節 討論
第14章 類病毒、衞星病毒和衞星RNA
第Ⅰ節 類病毒
第Ⅱ節 衞星病毒和衞星RNA
第15章 植物病毒的分析、檢測和診斷方法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依據病毒生物學特性的方法
第Ⅲ節 依據病毒顆粒物理特性的方法
第Ⅳ節 基於病毒蛋白質特性的方法
第Ⅴ節 基於核酸特異性的方法
第Ⅵ節 討論和結論
第16章 植物病毒的控制和利用
第Ⅰ節 導言
第Ⅱ節 清除或避開侵染源
第Ⅲ節 控制或避開介體
第Ⅳ節 防止植物受到系統性病害侵染
第Ⅴ節 對植物病毒的一般抗性
第Ⅵ節 用轉基因技術對抗植物病毒
第Ⅶ節 源自病原物的抗性
第Ⅷ節 討論與結論
第Ⅸ節 病毒在基因技術方面應用的可能性
第17章 植物病毒的變異、進化和起源
第Ⅰ節 病毒的株系
第Ⅱ節 鑑定株系的標準
第Ⅲ節 株系的分離
第Ⅳ節 變異的分子基礎
第Ⅴ節 變異的限制
第Ⅵ節 植株中的病毒株系
第Ⅶ節 鑑定病毒和病毒株系的標準之間的相關性
第Ⅷ節 討論與總結
第Ⅸ節 關於起源和進化的推測
第Ⅹ節 進化的類型
第Ⅺ節 病毒基因的來源
第Ⅻ節 病毒、類病毒、和衞星的起源
第ⅩⅢ節 進化的選擇壓力
第ⅩⅣ節 病毒及其寄主與介體的協同進化
第ⅩⅤ節 討論及小節
參考文獻
附錄1A
附錄1B
附錄2A
附錄2B
附錄2C
附錄3 有關植物病毒的信息來源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圖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