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侶賢

鎖定
馬侶賢(1907-1974),又名肖生,安徽肥東馬集人。1927年4月,到南京曉莊師範讀書,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薰陶,致力於興辦鄉村教育。曉莊師範遭國民黨查封后,隨陶行知來到上海。1932年10月,在大場地區孟家木橋紅廟創辦山海工學團,馬擔任第一任團長,山海工學團實行半工半讀,教學做合一,也是中共地下活動的據點。1934年春,國民黨特務到山海工學團搜捕共產黨人,把馬侶賢抓了去,經陶行知等人設法營救,才獲保釋。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後,馬侶賢受陶行知委託,在重慶北碚附近草街子古聖寺創辦育才學校,第一期招難童40多人,學生衣食等經費全賴陶行知募集得來,全校師生一日兩粥,度過了艱困的歲月。1946年7月,陶行知患腦溢血去世,校務由馬侶賢獨力主持。次年5月迂至大場。解放後,學校改為公立。1953年改名為行知中學,設高中部,為市重點中學,學生增至千餘人,馬侶賢仍任校長。解放後,馬侶賢積極為人民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為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委員,1966年前為歷屆市人民代表,1956年當選為北郊區副區長,1957年後為民盟北郊區支部主任委員。1958年北郊區撤銷後,1959年起當選為寶山縣政協副主席,兼任行知中學校長。馬侶賢數十年如一日,長年勤奮地工作,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尊重。1974年4月10日病逝,享年67歲。 [1] 
中文名
馬侶賢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省肥東縣
出生日期
1907年
逝世日期
1974年

目錄

馬侶賢人物生平

馬侶賢,1907年11月生於安徽省肥東縣一個貧農家庭。父親在他出生前一個月去世,母親靠種一畝多薄田維生,晚上紡棉織布,與男人們一起背百斤米,往返幾十裏販運,含辛茹苦才勉強養活兒子。 [2] 
家裏雖窮,母親仍送兒子上學。馬侶賢不懂事,貪玩,讀書不用功,母親並不責罰。有一次放午學回家,馬侶賢見桌上一碗飯,拿起來就吃,吃完才發現母親沒吃。他覺奇怪,母親要他去盛飯給她吃。一揭鍋蓋,只見一鍋野菜,沒有一粒米,他驚住了,才知母親把僅有的米煮飯給他吃,自己喝野菜湯。 [2] 
馬侶賢抱住母親放聲大哭,母子二人的淚滴在一起。母親為兒子擦乾淚説:“家境艱難,讀書不易,要好好用功,將來讓媽能有口飯吃。”從此,他立志要好好讀書,將來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2] 
小學畢業後,他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縣城省師範,因為師範不要學費,可以減輕母親負擔。他住在學校,省吃儉用,每當放假,走好幾個小時回家,捨不得花一分車錢。 [2] 
1927年春,一位東南大學的朋友向他介紹,説勞山腳下有一所陶行知辦的新學校,很特別,不要學費,只要經過考試就可以入學。馬侶賢考慮到家庭貧困,如不花錢就能讀書,可以大大減輕母親負擔。他趕緊複習功課,報了名,到了“曉莊”,不見教室。等了一會兒,來了一個老師,侶賢以為是帶他去考試的,結果發了把鋤頭,要他鋤地。 [2] 
馬侶賢從小幫媽種田,鋤地難不倒他,一會兒,就把分給他的一片田鋤好了。老師滿意地説:“你錄取了。”這場入學考試令馬侶賢驚奇不已。他沒想到,這一來,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是曉莊鄉村師範學校第一期學生,從此,成了陶行知的學生。在“曉莊”一年半的學習生活,是他一生的重大轉折,他為陶行知的偉大人格、淵博知識和他創立的生活教育學説及實踐傾倒,從此,始終不渝地追隨陶先生,為實踐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發揚光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別是為辦好育才學校,貢獻了畢生精力。1928年7月畢業後,遵陶師之命,去家鄉小學將陶行知教育思想付諸實踐,於1930年2月,又回“曉莊”。 [2] 
1930年4月12日,“曉莊”因學生參加革命活動,被國民黨反動派查封,50多名學生被捕,13名學生犧牲在雨花台,馬侶賢被列入黑名單上的第4名。他跟着陶行知撤到上海隱蔽起來。因特務追捕,送陶行知東渡日本後,他轉移至老家當教師。 [2] 
1932年春,他奉陶師之命和曉莊同學朱澤甫、王作舟一起來上海寶山大場餘慶橋附近,籌辦山海工學團。他在那裏租了一座破廟——紅廟,又租了農民一幢空屋,開始艱苦地準備工作。 [2] 
1932年10月1日,山海工學團在孟家木橋成立,他為首任團長,直到1935年7月被迫離開。工學團為改造農村做了大量工作,為農民排憂解難,組建瞭解決農民收成低的棉花、養魚、養雞、婦女等工學團,受到大家的歡迎,在社會上產生深遠影響。許多左翼文化人聞訊而來,義務為農民傳授文化藝術知識,演出進步話劇,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嚴重注意。 [2] 
1934年2月,侶賢正在團部與幾位教師商量工作,準備寒假後的開學事宜。中午,他們吃着簡單的午餐,突然遭到警察包圍。特務們到處搜尋,説工學團有隱藏的共黨分子,還指名要抓兩位先生。兩人正好出去辦事,不在團部。馬侶賢再三解釋沒用,特務惱羞成怒,把他抓去了,罪名是“窩藏共黨”。他被關在南市的警察總局政治犯拘留所。 [2] 
當時,正是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寧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個,給他定的罪是“左翼文化聯盟負責人”,幾次對他嚴刑逼供。馬侶賢不是黨員,也沒參加“左聯”,當然問不出特務所需的答案,於是不再提審,只等上級命令,要處以嚴刑。 [2] 
“山海”農民去探監,被拒絕,他的房東提了小菜來看望,也不準見。陶行知四處奔走,找朋友營救都未果,後來找到了市政府的秘書長,送了禮,才使他倖免於難。被關押80多天後,馬侶賢才被釋放。這次牢獄之災,摧殘了他的身體,留下了嚴重的胃疾。他被列入“危險分子”黑名單,無法再留在“山海”,只得離開。 [2] 
1946年7月,陶行知在重慶創建育才學校,他請馬侶賢任總務主任,被陶師稱讚“不避勞苦,廉潔自守”。後任副校長,成為陶行知的主要助手。抗戰勝利後,陶師決定將育才學校遷至上海,但未完成此願,不幸逝世,馬侶賢接過擔子,繼任育才學校校長。當時反動勢力以學校有共產黨為由,不時來搜查、威嚇,還以種種卑鄙手段,千方百計想搞垮育才。馬侶賢根據陶師生前安排,依靠共產黨地下組織幫助,於1947年5月至9月,千辛萬苦將學校分批遷至上海,校址在陶行知當年辦山海工學團的原址附近。 [2] 
他一直擔任上海育才學校校長,解放後學校改名為上海行知中學,他仍是校長。他繼承先師的品格和教育思想,發揚育才優良傳統,實施陶行知“愛的教育”。他認識全校所有學生,叫得出每個學生的名字,瞭解學生,愛護學生。按照育才傳統,學校收了不少孤兒,馬校長盡力幫助他們。有一個孤兒小丁,按規定,初中畢業,送他來的兒童福利院不再負擔他的生活費,他只好去當學徒。馬校長在校門口攔住他,説“祖國建設需大量人才,你要讀高中,將來上大學”。他為丁某申請甲等助學金,又每月自掏腰包給他3元零用錢,過年過節帶他回家,同在學校工作的馬校長夫人夏英嵐老師,為他添衣做鞋。丁某完成了高中學業,考上大學,後來進入教育部工作,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家幹部。馬校長看到學生有難處,總會施以援手,像丁某這樣的學生不止十個八個,他被全校學生稱作“馬爸爸”。 [2] 
行知中學成了全市聞名的好學校,學校實施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學生不僅讀書好,成績好,各種人才幼苗都有適宜的土壤,可以自由生長,畢業生飛向全國各地,都成了國家有用之才。 [2] 
非常時期,馬侶賢遭到厄運,被撤去校長職務,提早退休。他精心保存的陶行知手跡、書籍等大量珍貴資料,被付之一炬。為使陶師寫給他的300多封親筆信能留存於世,他千方百計,冒着危險,一再轉移,終於躲過一劫。這批無價的文史資料,他後來捐給了中國革命博物館。 [2] 
1974年4月10日,飽經摧殘的馬侶賢因胃部大出血,未得及時治療去世,享年67歲。 [2] 
參考資料
  • 1.    上海市寶山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寶山縣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049-1050
  • 2.    陶行知的大弟子馬侶賢  .松江報.2021-08-25[引用日期202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