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依澤

鎖定
馬依澤(921~1005),北宋天文學家。即生於勒比阿立數勿月(回曆三月)二十日,卒於景德二年五月初十。西域魯穆國(位於小亞細亞當時的東羅馬帝國,宋代稱“盧眉國”,今土耳其)人。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馬依澤應召入汴京,修天文。”他應召入中國修天文就是參與編撰應天曆,並把伊斯蘭教的星期制度引入到中國曆法。 [1] 
中文名
馬依澤
國    籍
東羅馬帝國-北宋
民    族
回族
出生日期
921年
逝世日期
1005年
職    業
伊斯蘭星曆學家
信    仰
伊斯蘭教
身    份
回族依澤馬氏鼻祖

馬依澤人物簡介

馬依澤(921~1005),號漁叟,西域魯穆國人,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曆學家。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應詔入華。入華以後,即協助王處訥在962年至963 年間編制《應天曆》,後封爵世襲司天監。
馬依澤氏是回族依澤馬氏鼻祖,其後代官宦輩出,是一脈科第家庭。

馬依澤歷史沿革

馬依澤名諱系魯穆文字,漢譯馬依澤,趙匡胤遂以馬授姓,並賜號漁叟。他在學術上的貢獻得到了宋太祖的賞識,旌表天 文略部,授光祿大夫、右柱國兼欽天監,世襲侯爵,定居陝西涇陽,成為回族馬 依澤氏在華始祖。馬依澤長子馬額曾於宋太宗趙光義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襲侯爵 ,任司天監監正,次子馬懷亦於宋真宗趙恆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奉旨授承德郎 、司天監監副
據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創譜的《河北青縣馬氏門譜》創譜序及水子立所 着《中國曆代回教先賢事略彙編》中都有相似的記載。1968年,台灣民族史學家、廣東興寧人羅香林在北美洲考察期間,在美國 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發現了《懷寧馬氏宗譜》,之後撰寫論文公之於世。

馬依澤主要貢獻

在《應天曆》之前,中國的曆法中沒有星期 制,只有“旬”制,各級官吏每一旬休假一日,以便沐發浴身,乾乾淨淨地再上 朝堂,故而又稱“旬”為“浣日”。 馬依澤氏在《應天曆》中首先引進了星期制 ,且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為一星期之始。
馬依澤氏是一位通天文精歷算的伊斯蘭星曆學家。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公 元961年)應詔入華。馬依澤氏的工作是專門以伊斯蘭方法就曆法中的天文常數進 行觀測和推算,然後將推算結果供王處納編歷時參用。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農 歷4月,《應天曆》編成,凡六卷,宋太祖賜序頒行。
馬依澤 馬依澤
馬依澤氏作為一位有造詣的伊斯蘭星曆學家,在中國的主要貢獻是《應天曆》 。《應天曆》是以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前4825558年甲子歲為曆元,其元歷 之日,適逢甲子、金曜日、朔旦冬至。這決不是 偶然的,因為伊斯蘭曆的歷元是設於公元622年7月16日的金曜日。伊斯蘭曆亦有 七日為復之制,其逐年元旦的七曜,稱為歲七曜;其元年首日即起自金曜(金木水 火土日月)。其次,《應天曆》中有推定朔、弦、望日辰七直之句,所謂七直即七 值,就是七個星曜(日月五星)值日之義,也就是推算星期序數,在中國曆法計算 中首先引進星期制度,這是《應天曆》的重要革新。幸敦煌文獻尚保存《宋太平 興國三年戊寅歲(978年)應天具注歷日》(大英圖書館,斯坦因0612)寫本一件,可 窺此歷亦流行於敦煌地區。具注 歷日作“大宋國王文坦請司天台官本勘定大本歷日”,王文坦即王處訥 [2]  ,文坦為 其小字。再者,王應麟(公元1223~1296年)所著《玉海》及徐松(公元1809年)所 着《宋會要輯稿》具載《應天曆》的具體內容:《應天曆經》一卷、《算草》一 卷、《五更中星立成》一卷、《晨昏分立成》一卷、《晝夜日出入立成》一卷、 《晷影立成》一卷。
馬依澤氏精通回回天文學而尤精於占星術,據推測馬依澤氏之學受白塔尼或哈 丹尼影響也是很有可能的。由於參與編修《應天曆》的特殊貢獻,馬依澤氏除被宋太祖授司天監外,更於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農曆8月封授世襲侯;長子馬額 、次子馬懷先後於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農曆3月及宋真宗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農曆11月承襲 侯位兼司天監官員。
應天曆》的頒定,對於鞏固大宋王朝的統治,內政外交,起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把十二星座引入中國
十二星座 十二星座
據回族《懷寧馬氏族譜》記載,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精通西域曆法的回回人馬依澤“應召入中國,修天文”。參與了《應天曆》的編撰工作。《應天曆》編成並奉詔頒行後,馬依澤及他的兒子馬額、馬懷等留居中國,並長期在宋朝的“司天監”(天文台)中擔任重要的職務。
馬依澤父子把黃道十二宮的方位及太陽入宮日期的推算方法引進中國天文學,他的三兒子馬憶在軍隊中任職,把占星術用於軍事,與二十四節氣的十二中氣相聯繫,以之作為六壬占卜吉凶的依據。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的《武經總要》中就應用了黃道十二宮,即今天我們熟悉的十二星座: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室女、天秤、天蠍、人馬、摩羯、寶瓶、雙魚,是中國十二星座的起源。

馬依澤主要著作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來華,歷任司農少卿並判司天事、司天少監,撰《後周廣順明元歷》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經》一卷,在公元962~963年間編制新法《應天曆》 ,時年四旬,宋太祖御製序,頒行。《應天曆》分六卷,分別為《 歷經》、《算經》、《五更中星曆成》、《晨昏分立成》、《晝夜日出入立成》和《 晷影立成》,此法在中國曆法中首先引進星期制度(見《宋史》第68卷宋律曆志 )。
據專家考證,馬依澤把伊斯蘭數理天文學譯介到中國,應包括阿爾·白塔尼 (Abū Abdallāh al-Battānī [Latin: Albategni or Albatenius],公元858~929 年)的《天文星表》(Kitāb al-Zīj [Al-Battani sive Albatenii Opus astronomicum],公元880年)、《薩比天文歷數表》(Al-Zīj al-sābī [The Sabian Tables,書中首次公佈了對太陽遠地點(apogee)自托勒密以來進動的數據 ])和多部《數理占星學》(包括Kitāb Matāli al-Burūj [On the Ascensions of the Signs of the Zodiac]和Kitāb Aqdār al-Ittisālāt [On the Quantities of the Astrological Applications])的書籍,這些天文書籍後來先後被翻譯成 拉丁文。在同時期的也門地區也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占星和地理學家阿爾·哈丹尼 (Al-Hamdānī,公元900~9950年,著有《星表》[Zīj]、《數理占星學》[Kitāb Sarāir al-hikma]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