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來亞聯合邦

鎖定
馬來亞聯合邦(馬來語:Persekutuan Tanah Melayu,英語:Federation of Malaya)成立於1948年2月,是英國殖民政府在今馬來西亞半島設立的聯合邦,該聯合邦的一切統治權由英王委任高級專員掌握,並對當地人民實行高壓統治。 [1] 
1955年,英國宣佈馬來亞聯合邦實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31日,英國同意“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這一天被定為馬來西亞國慶日,又稱獨立日)。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中國領導人曾致電祝賀,並予承認。 [1-2]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與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 [3] 
中文名
馬來亞聯合邦 [1] 
外文名
Federation of Malaya
簡    稱
馬來亞 [1]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吉隆坡(北緯3度8分,東經101度42分) [1] 
國慶日
1957年8月31日 [1] 
國    歌
我的祖國馬來文:Negaraku)
官方語言
英語、馬來語
貨    幣
馬來亞元
政治體制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袖
東姑阿都拉曼(馬來亞聯合邦首相) [4] 
人口數量
6278758(1957年)
人口密度
47.8人/平方公里(1957年)
主要民族
馬來民族
國土面積
131313平方公里(1957年)
先前國
英屬馬來亞 [5] 
繼承國
馬來西亞 [1] 

馬來亞聯合邦歷史簡介

馬來亞聯合邦在現今馬來西亞的位置 馬來亞聯合邦在現今馬來西亞的位置
1946年至1948年期間,英國殖民政府嘗試把9個馬來州屬與2個海峽殖民地(華人較多的檳城馬六甲)合併為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一個在英國國王統領下的英國皇家殖民地,並且把新加坡劃分出來成為單獨的直轄殖民地。此舉遭到了馬來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馬來亞聯邦最終於1948年解散。
1948年,英國將之重新組成為馬來亞聯合邦,並恢復了馬來統治者的原有的象徵地位。在聯邦裏,馬來州屬依然是英國的保護國,而檳城與馬六甲依舊是英國的殖民地。與此前的馬來亞聯邦一樣,聯邦並不包括新加坡在內。此前,新加坡曾被考慮成為馬來亞的一部份。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獲得獨立,併成為英聯邦的一員。
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11個州屬和新加坡、砂拉越與英屬北婆羅洲(今沙巴)組成了新的國家即馬來西亞。後來,在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0票將新加坡驅逐出聯邦,新加坡州成為獨立國家即新加坡共和國。

馬來亞聯合邦國家象徵

國徽
馬來亞聯合邦國徽 馬來亞聯合邦國徽
國旗
1950年至1963年的馬來亞聯合邦國旗——十一芒星與十一條紋,如今的馬來西亞國旗有十四芒星與十四條紋。
馬來亞聯合邦國旗 馬來亞聯合邦國旗
格言
團結就是力量(馬來文:Bersekutu Bertambah Mutu)

馬來亞聯合邦國家政要

英國國王、馬來亞聯合邦最高元首
- 1948年—1952年 喬治六世
- 1952年—1957年 伊麗莎白二世
- 1957年—1960年 端姑阿都拉曼
- 1960年 蘇丹希沙姆汀阿南沙
- 1960年—1965年 拉惹端姑賽布特拉
英國駐馬來亞聯合邦最高專員
- 1948年 Gerard Edward James Gent
- 1948年—1951年 Henry Lowell Goldsworthy Gurney
- 1951年—1954年 Gerald Walter Robert Templer
- 1954年—1957年 Donald Charles MacGillivray
馬來亞聯合邦首相
- 1957年—1970年 東姑阿都拉曼

馬來亞聯合邦成員組成

馬來亞聯合邦的成員州屬共有11個 [6] 
  1. 霹靂州
  2. 雪蘭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