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鎖定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Martinus J. G. Veltman,1931年6月27日-2021年1月4日 [1]  ),荷蘭理論物理學家,密歇根大學退休教授。
2021年1月4日,馬丁紐斯·韋爾特曼去世,享年89歲。 [2] 
中文名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外文名
Martinus J. G. Veltman
民    族
荷蘭
出生日期
1931年6月27日
逝世日期
2021年1月4日
主要成就
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人物生平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1931年6月27日,維爾特曼出生在荷蘭南部一個名為瓦爾維克的小鎮,父親是當地小學的校長。二戰期間,他在盟軍的炮火中度過了童年。
維爾特曼的語言能力很差,勉強通過了要求三門外語的高中畢業考試,分數很低。但在高中物理老師的強烈建議下,他父母還是送他去了90分鐘火車車程的南烏德勒支大學。維爾特曼後來説到,許多物理學家的科學生涯都歸功於一名高中好老師。
維爾特曼度過了平庸乏味的三年,畢業後一度以打字和推銷勉強度日。
後來,維爾特曼偶然發現了一本關於相對論的暢銷書,很是興奮,就跑去理論物理研究所大費口舌,要到了一本愛因斯坦的著作。
1955年,他在阿姆斯特丹的範德華實驗室找到了一份助理工作,主要任務是管理圖書館。不過,他對範德華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統計力學從未感到絲毫興趣。
1959年,服完兩年兵役以的維爾特曼“年事已高”(27歲),但還是被好心的萊昂·範霍夫(Leon Van Hove)接收為了博士生,開始真正的理論研究。他還是想做當時歐洲鮮少有人問津的粒子物理學。
1959年的春天還有一段歷史的戲劇性插曲,他去了愛丁堡的一所學校,遇到了當時還是學生的格拉肖。
1960年,範霍夫出任歐洲核子中心理論部主任,維爾特曼追隨他去了瑞士日內瓦。在那裏,他完成了關於不穩定粒子的研究論文,老師帶着維爾特曼穿着燕尾服、打着白領結參加了博士畢業慶典。
在歐洲核子中心,維爾特曼的另一關鍵經歷是近距離接觸了中微子實驗。後來,他一直深信實驗對於物理學進步的重要性。
1966年,維爾特曼回到烏德勒支,繼任範霍夫的理論物理教授職位,從零開始建立粒子物理研究團隊。
1968年4月,維爾特曼迎來了學術生涯的轉折點。當時,他正在洛克菲勒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在那所安靜的校園裏,維爾特曼開啓了後來贏得諾獎的發現之旅。
他在烏德勒支培養出了包括霍夫特在內的幾個優秀學生,團隊的名聲逐漸響亮。當然,維爾特曼有很多一些學生後來是在別的領域做出了成績。這令他相信,理論物理學是一門很好的學科,它的科學方法在現代社會的許多崗位上都有用。
然而,在合作解決了電弱相互作用模型的重正化後,維爾特曼卻與風頭正盛的學生霍夫特日漸疏遠。1980年,維爾特曼受邀前往密歇根大學休假一年,最終因為種種原因選擇了留居美國。
此後,他曾在費米國家實驗室、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擔任職位。
在退休後,他還是帶着妻子回到了1981年離開的荷蘭比爾託文鎮,與老朋友和親人們團聚。不過,他們的孩子們留在了美國。 [2] 
2021年1月4日,馬丁紐斯·韋爾特曼去世,享年89歲。 [2]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主要成就

他和特胡夫特因在量子規範場論的重整化上的工作而獲得了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