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隅河

鎖定
香隅河 原是堯渡河的主要支流。清嘉慶《東流縣誌》載:江口河“其出現南境者凡二。一自澄滄源,西行數里,至藕塘,會義溪嶺水,北行數里,會七峯山水,又北行下隅畈,右會雙河口分流之水,而為白洋湖,經東嘴、西嘴兩山間西北,又北過馬鞍山東,又東北過鐵山渡,右合邱子湖,左合長石湖”,與建德山水“俱匯於仙人湖,經青泥灣,又合團湖水,達江口河而入江”。
中文名
香隅河
主河全長
43.3公里
流域面積
140 km²
河牀底寬
50米
1975年前,自源兆吉嶺,由西南向東北,經金汪下、響嶺、朱村、白茆至龐村,右合北源河,至二號橋左匯七峯河,過桂村畈,經香隅畈、相公廟,過合阜、普益兩圩間,入通河(亦名斷港河),經青草湖,過鐵船渡,入黃泥湖,達七里湖,匯江口河,主河全長43.3公里,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河牀底寬一般為25米。1975年,主河進行了改道工程,9月動工,次年4月竣工。自桂村畈,切紅嶺、梅山崗地,入白洋湖後梢;切韓家崗地,入小思湖;切佛寶山崗,入下塔青湖;切烏石磯崗,入江。新開河牀13.1公里,河牀底寬為50米,五處切崗全長5243米,河牀底寬22—30米,左、右新築河堤11.3公里(高程23.5—26米,頂寬4米,邊坡1∶2—1∶3),河道安全泄量達500秒立方米。完成土石方269.45萬方,自此成為獨立河流。香隅河,今主河全長26.7公里,流域面積為106.2平方公里。全流域有10公里以上支河1條,長11.5公里。10公里以下支河27條,共長68公里。
七里湖 屬季節性湖泊,湖底高程9.5—11.0米,平均水深1.6米。當湖水位達16米時,水面為56.2平方公里,水位在20米時,水面為67平方公里。舊時西受江水倒灌,東南納堯渡河和太白湖的斷港河來水。汛期,一片汪洋,江河湖成為一體,浩淼不分,洪水氾濫。枯水季節,主湖、子湖及河道才可分辨,積水面積小,湖灘草場遼闊,成為農民放牧、打草肥田的場所。湖內雜草叢生,釘螺密佈,有螺面積達3200多萬平方米,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區。
1955年,在斷港河張灣處築一新壩,攔截太白湖水灌入。1968年,為拒江水倒灌,在湖口牛頭山至豬庇眼間,挑築大堤,長2850米,1970年東流閘建成,工程受益。1975年開始對七里湖全面治理,堯渡河、香隅河改道,湖區圍墾,1976年基本竣工。從此,河、湖分開,圍內滅螺墾殖良田3萬畝,新設七里湖鄉,移民耕種。圩內留有6個湖泊,正常水面計2.08萬畝(大黃泥湖1.1萬畝,小七里湖0.5萬畝,小思湖0.15萬畝,白水塔湖0.12萬畝,泉水湖0.11萬畝,楊潭湖0.1萬畝),併成立黃泥湖水產養殖場,築壩圍湖;開展淡水養殖,並有6處老河道,計0.18萬畝,由羣眾從事水產養殖業。這些湖泊還起到滯洪和蓄水灌溉作用。湖周圍有4萬餘畝農田免受洪水威脅。現今七里湖人民安居樂業,“旱則引水浸潤,雨則堵塞水門,水隨人意走,千家灌禾稻,滿目好田園”。
[1] 
參考資料
  • 1.    東至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東至縣誌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1 :第二編 自然環境 二級目錄:第四章 水文 第二節 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