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雙足蜥

鎖定
香港雙足蜥,雙足蜥科雙足蜥屬的動物,由業餘兩棲爬行動物學者鮑嘉天神父於1987年所發現並命名,有關鮑氏雙足蜥的生活習性等所知不多。
中文名
香港雙足蜥
拉丁學名
Dibamus bogadeki Darevsky, 1992 [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有鱗目
亞    目
蜥蜴亞目
雙足蜥科
雙足蜥屬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香港雙足蜥分類學

界 Animalia - 動物界 (dòng wù jiè)
門 Chordata - 脊索動物門 (jǐ suǒ dòng wù mén)
綱 Reptilia - 爬行綱 (pá xíng gāng)
目 Squamata - 有鱗目 (yǒu lín mù)
科 Dibamidae - 雙足蜥科 (shuāng zú xī kē)
屬 Dibamus - 雙足蜥屬 (shuāng zú xī shǔ) [5] 

香港雙足蜥形態特徵

香港雙足蜥 香港雙足蜥
香港雙足蜥頭體長177mm,徑粗6mm,再生尾長40mm。通身粗細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圓鱗,中段一週有鱗片23枚,再生尾尾下鱗51枚,無四肢,僅雄性泄殖肛孔兩側有呈扁平鰭狀的後肢一對,後肢長4.7 mm,佔頭體長的2.6%。無耳孔,眼隱於鱗下方。與白尾雙足蜥很相近,二者的區別是本種的鼻鱗溝不完整,體形較大,薦前脊椎數較多(136,白尾雙足蜥為115-129)。生活時淡紫色或淡紫灰色,

香港雙足蜥保護措施

香港雙足蜥 香港雙足蜥
香港政府曾於2004年提議在喜靈洲周公島之間填海,以興建被稱為超級監獄計劃的綜合監獄發展計劃,此計劃被指會破壞鮑氏雙足蜥的生境而遭多個環保團體反對。
2012年,香港特區政府將2011年發現該物種的晨曦島和石鼓洲等島嶼納入政府填海研究計劃和焚化爐計劃中,有環保團體認為就再發現雙足蜥,應停止在上述地方填海或大型基建。發展局表示,將於2012年第4季公佈多個填海選址,以便諮詢公眾,但沒透露上述島嶼是否榜上有名。 [1] 
該物種已被入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2]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4]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香港雙足蜥相關比較

香港雙足蜥與白尾雙足蜥很相近,二者的區別是本種的鼻鱗溝不完整,體形較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