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大營救

(愛國主義營救行動)

鎖定
1941年底,香港被日軍佔領,數百名進步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滯留香港,處境極為危險。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以及周恩來對此十分關注,相繼以特急電報指示南委(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和八路軍、新四軍駐港辦事處,要求盡一切努力營救、轉移滯留人士。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滯留人士分水陸兩路離開香港,轉送至大後方或敵後抗日根據地。為確保途中安全,在兩條軍事交通線上,分別設立了多處秘密交通站,派精幹交通員作嚮導,由便衣交通隊分批分段護送。1942年1月9日晚,第一批化裝成難民的文化界人士數十人安全轉移到九龍交通站,13日順利到達白石龍指揮部(寶安游擊區)。此後又組織多批營救行動。這次香港大營救,前後經歷了3個月時間,800多名滯港的抗日文化名人、愛國民主人士以及他們的家屬被營救,如茅盾、鄒韜奮、胡繩、廖沫沙、於伶等,為中華民族、為新中國保護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香港大營救被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1] 
中文名
香港大營救
位    置
寶安游擊區
參考資料
  • 1.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系列辭典.: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