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十年

(2007年劉文執導的紀錄片)

鎖定
《香港十年》由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承製,劉文擔任總編導、總製片,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發行的歷史紀錄片。該片於2022年6月22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並同時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向海外播出 [2] 
《香港十年》折射了香港的變與不變,也詮釋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思的成功實現。
中文名
香港十年
類    型
歷史
發行公司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導    演
劉文
製片人
劉文
集    數
8 集
在線播放平台
愛奇藝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中國香港
首播時間
2007年6月22日
每集長度
45 分鐘
出品時間
2007年

香港十年劇情簡介

該片以真實為靈魂,人物為主角,故事為載體,情感為核心,橫越十年的時間跨度,遍及香江熱土的每一個角落,由航拍的遼遠到人物的細描,由交錯的歷史片段到07年香港的現實生活,由100位香港普通市民及60位香港政要的真誠訪談,到維港兩岸、港九新界的今昔鏡頭 [4] 

香港十年分集劇情

    第一集《十年見證》

      《十年見證》總領全片,着眼於香港迴歸及迴歸後十年的發展,以生動的事實闡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這一偉大構想的科學性和前瞻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巨大的生命力。本集聚焦於幾個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普通香港人——出生於1997年7月1日零點的“迴歸寶寶”張心柔,中英政權交接儀式上的升旗手柴家輝警官,迴歸時選擇留在香港生活的英國人政府飛行服務隊訓練總監馬信康,以及迴歸之後頻繁往來香港與內地,開創新事業的立法會議員黃宜弘和著名作家梁鳳儀夫婦。通過十年來他們的心路歷程、切身感受以及個人命運的故事,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感受到迴歸後港人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認同,共同見證“一國兩制”制度的成功。


    第二集《歷練之路》

      十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和公務員隊伍在治理香港思路和認識上發生的巨大轉變,從十年前的“背靠世界,面向內地”,到十年後的“背靠內地,面向國際”,從十年前的“井水不犯河水”,到十年後的“與國家民族共命運”。本集回溯了香港迴歸十年曆程中的幾個重要命運轉折點,展現出香港政府和民眾經歷風雨後走過的一條歷練之路。從阻擊金融風暴的衝擊到抗擊非典的考驗,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用智慧和勇氣成功地應對各種複雜問題和挑戰,推動香港經濟由低谷走向復興,成為“港人治港”成功實踐的有力證明。而所有香港人,都是這條歷練之路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十年前香港金融機構工作的王威,在金融風暴中成為負資產、堅持不懈後再次翻身的攝影師蘇大勇,“非典”期間堅持工作在抗炎第一線的醫生陸志聰、朱頌明、趙莉莉,因香港經濟轉旺而生意不斷好轉的華香雞店老闆陳志強,香港政府公務員對國家的認識發生重大轉變的故事……他們的生活和正香港一起蒸蒸日上。十年,香港命運起伏間,香港政府和民眾的認識出現了重大轉變,香港的未來之路必須要將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這已逐漸成為全體香港人的共識。


    第三集《和諧共處》

      迴歸十年來,以“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為標誌的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自信心大大增強。1997年迴歸前後,香港市民日益擔憂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原先移民海外的很多人也紛紛迴流。本集以和諧共處為主題,透過最普通、最具典型性的香港人——老馬迷霍先生、中環纜車司機祖叔、擁有“世界十大美食”美譽的鏞記燒鵝老闆甘氏兄弟、60年曆史的蘭芳園茶餐廳老闆林木河父子、大澳漁村漁民武樹明和黃根榮,以及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的猶太人、蘭桂坊“教父”盛智文,他們呈現出一個魅力獨有,鮮活生動,生活方式未曾改變的香港。迴歸十年,作為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地區,中國人和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在香港這個共有的家園和諧生活,對祖國和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


    第四集《活力充沛》

      迴歸十年來,香港經濟制度的運行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香港金融、航運、貿易等四大中心地位未曾改變。2007年,美國傳統基金會連續第十三年將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在《世界競爭力年鑑2007報告》年度世界競爭力排名中,香港名列第三。良好聲譽和蓬勃活力的獲得,無疑源於香港公正透明的完備法律制度和自由港政策、內地與香港日益緊密的融合,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和大量資本的注入。本集講述了受命於危難的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與新近開張的香港迪斯尼樂園總裁安明智的故事、中遠船隊易幟和東方海外航運發展的故事、雲南鮮花轉運引出香港新機場巨大物流的故事,香港交易所前主席李業廣、85歲香港資深股票經紀人董偉見證香港金融中心在迴歸後風生水起的故事,以貼近的角度,用真實的故事,用香港的現實告訴世界——今天的香港,依然活力充沛,依然璀璨輝煌。


    第五集《我的中國心》

      “我是中國人”,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是迴歸以來最大的“變化”。十年間,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推動國民教育工作卓有成效,香港人的國家意識和民族自豪感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新一代香港人中延續和傳承。本集以生動鮮活的事例和感性的敍述,從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對民族自豪感的激發四個層面,來體現“我的中國心”的主題。在本集中,人們將看到香港第一次修撰地方誌的過程和新界鄧家祖祠傳人鄧聖時老人的故事;迴歸時選擇留在香港生活的英國人前港英政府布政司鍾逸傑,以及選擇香港開始新生活的世界著名指揮家艾杜·迪華特;在香港獨自支撐30年,推廣普通話的先行者冼錦維的故事;為香港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補上民族文化認同缺失一課的香港國民教育中心、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和香港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的故事;專事設計中國傳統服裝的“源”服裝十幾年來不懈努力的故事。全集落筆於香港維多利亞幼兒園正在舉行升旗儀式的孩子,莊嚴的國歌、國旗、孩子們稚嫩的童聲,吟誦出“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港人心聲。


    第六集《血脈相連》

      十年來,香港和內地、香港人和內地人密不可分的聯繫,命運相連的現實是迴歸以來不斷髮展的“變化”。十年間,越來越多的香港人在內地成就了自己的夢想,在內地建立了自己新的家園,與內地建立了割捨不斷的血脈之情;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內地優秀人才進入香港工作,“家在香港”,為香港的發展注入新力量。迴歸後的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這種緊密又使兩地人們的發展充滿了更多的機遇。本集從生活在深港邊界禁區的羅湖人家——袁仁基一家迎接新年開始,講述了在東莞樟木頭安家的吳庭金夫婦、葉建貴夫婦等香港人“北上置業”的故事,讓“灣仔碼頭”水餃打入內地廣大市場的“水餃皇后”臧姑娘“北上創業”的故事,在清華大學上學的香港學生曹豐“北上求學”的故事;講述了香港與內地人民血濃於水的情感故事,在“派比安”颱風中,香港飛行服務隊飛行員們冒險救援內地遇險船員的故事,香港中文大學退休教授梁沛景,為了在內地偏遠地區捐建100座醫院而傾其積蓄,甚至不惜變賣祖傳古董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在述説着同一個主題,香港和內地骨肉相連,血脈相連。


    第七集《背靠祖國》

      隨着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國在世界上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中央政府給予香港經濟的復甦和發展強有力的支持,香港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空間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拓寬,每一個普通的香港人都能感受到大國光榮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香港對於內地的發展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2004年1月1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正式實施,可謂打通了香港經濟的“經脈”,對香港經濟的恢復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CEPA,是“一國兩制”下具有制度性、互利性和持續性的一項富有創見的重大決策,為香港經濟和香港人帶來了有目共睹的即時效果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本集回顧了“非典”後温家寶總理親訪疫情重災區淘大花園,中央政府為恢復香港經濟而制定的CEPA和自由行的實施,中央全力支持陳馮富珍競選世界衞生組織總乾事,力爭讓08奧運馬術項目落户香港,從而讓香港分享大國光榮等重大歷史事件,生動地講述了供港鮮活產品幾十年不變的故事,香港市民張宜偉在旺角開新服裝店的故事,香港中原地產公司在內地發展的故事,CEPA原產地證書001號京都念慈庵的故事,香港電影尋找內地市場的故事,2008年香港奧運馬術志願者的故事,大動脈西部通道建成的故事。透過這些故事,人們看到在祖國支持下更加活力充沛的香港,用事實生動體現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是真心實意的,是沒有私心的,是完全為了香港人民的福祉。


    第八集《龍騰香江》

      經歷了十年變化的人,見證了香港的風雨歷程和走向成功。在這十年中,思想觀念產生鉅變的香港人,更多地為社會和民族承擔起了責任。本集記錄了香港新一代協會“明日領袖”們自上海回港後探討香港未來出路的故事,富於愛心、樂於助人的香港大學生禤彥勳和他的父母變賣房產搞科技發明的故事,律師黃英豪對子女的教育和對社會責任感的思考,以及美國哈佛女博士何靜瑩回港後尋找新“香港精神”的故事,香港理工大學為08奧運會運動員提供康復醫療服務的故事。從這些香港新一代年輕人的追求中可以看到,迴歸十年來,很多香港人從自求多福到更多承擔社會責任、從個人奮鬥到把個人的命運與香港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在這個過程中,責任、使命和創新成為香港未來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觀,香港未來的希望在於“人”,而擁有新的香港精神的人,正是未來香港的希望。十年,香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香港的發展被首次納入國家整體發展的規劃之中。未來的歲月裏,在“一國兩制”的強力保障之下,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將更為強勁、更為持久。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1] 

香港十年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作為二00七年香港迴歸十週年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中央電視台將投資四百萬人民幣拍攝一部反映香港迴歸十年曆程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香港十年》 [11] 
創作過程
該片早於2006年上半年即已籌劃,七、八月間對內地學者進行了採訪,九月在香港與相關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11]  。2006年11月1日,劉文率領《再説長江》攝製組原班人馬進駐香港,預計大規模拍攝時間為五個月 [6]  。攝製組經過4個月的不停尋找、發現、選擇、記錄,使100位見證了十年香港發展歷史的香港普通市民走進了鏡頭,60位參與了十年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高官和知名人士接受了專訪。攝製組對香港全境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拍攝,高清晰度的數字設備和大規模的航空攝影,使記錄的影像更清晰,大到一萬米高空俯瞰的港島全貌,小到近在咫尺的蘭桂坊酒杯細膩的特寫,無不動人心絃 [2] 

香港十年主創團隊

出品人:趙化勇
協調統籌:馬赤後、李立新、玉爽、張惠兒(中國香港)
總監製:張長明、程宏
助理編輯:武丙
監製:盛亦來、楊剛毅
編務:李昆、周建新、陳鵬、鄺子欣
總製片人、總編導:劉文
製片:李京華、王穎
執行製片人:黃衞
製片主任:徐玉剛
總撰稿:王影
錄音指導:李寧
顧問:劉兆佳(中國香港)
錄音:趙碩、歐陽光、劉哲、陳衞軍、關莉
策劃:王廣令、夏一強、張國義、雷衞
解説錄音:荊甫禮
編導:王影、董鑫、李俠
技術:張志新、沈龍、鄧楊、王海濱、楊裕蓉、宋星、李萍
攝影:王影、朱奕、陳林聰、李亭、姜可千
製片:肖田、吳雨松、王競擇
航空攝影:朱奕
片頭製作:北京中視遠圖科技有限公司
作曲:劉為光
設備統籌:王佩、馬悦、張立新
音樂編輯:王文華
技術監製:李志平、慄小斌、崔建偉
解説:李易
特別合作: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責任編輯:田源、李苒、李然、廖莉芹
總髮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節目統籌:趙翀、徐笑梅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來源 [3] 

香港十年幕後花絮

  • 在紀錄片《香港滄桑》中“灣仔碼頭”水餃創始人臧健就作為一個敍述者在鏡頭中出現過,在《香港十年》中她再次參與該片的拍攝 [5] 
  • 前期拍攝的頭半個月裏,20個人只做了一件事,走訪香港中聯辦、特區政府、各大社團,在他們的幫助下搜尋、發現、瞭解合適的採訪對象 [6] 

香港十年發行信息

宣傳活動
2007年6月9日,《香港十年》舉行新聞通氣會 [11]  。2007年6月14日,該片發佈宣傳片 [10]  。2007年6月20日,該片在釣魚台大酒店會議廳舉行首映儀式 [7] 
收視率
截至2007年6月28日,《香港十年》前6集在內地累計觀眾到達率為24.62%,可推及有2.95億人通過央視一套收看了該片 [12] 
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
播出頻道
2007年6月
央視綜合頻道
2007年6月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
2007年6月
央視英語國際頻道
2007年6月
央視西語法語國際頻道
2007年6月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明珠台 [8] 

香港十年作品評價

《香港十年》的攝製非常成功,很有深度。該片涵蓋面廣,深入採訪香港各層面、各界別並對他們進行了生動、翔實的紀錄,以小見大,生動感人,通過令人信服的平民視角,用事實説話,展現了“一國兩制”十年成功實踐的過程,尤其在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和表達上,該片顯示出很高的水平 [9] (時任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評)
《香港十年》非常成功,是一部精品力作,紀錄的故事生動而富於感染力,主題鮮明,使人從中受到感染並引起共鳴,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迴歸十年曆程中,港人人心的迴歸。該片的播出將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9] (時任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金德龍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