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鎖定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成立於1963年,以融會中西教學及研究而享負盛名。學院致力於促進人文學科之間的交流及開創跨學科研究。學院設有十一個學系,兩個語言中心,提供共十四項主修課程及十九項修讀式碩士課程。各學系均提供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 [1-2] 
當年多位教育家包括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牟潤孫創院之初,已奠定了涓涓博雅的中國人文精神。文學院除了傳承先賢的學術英華,並孜孜不懈弘揚中文大學治學與育才的目標:糅合傳統與現代,融和中國與西方。
世界知名學者繼續為文學院推動人文學科努力,其中包括有科大衞教授、李歐梵教授、梁元生教授、Simon Haines教授、白先勇教授、蒲慕洲教授、黃俊文教授及趙振開教授(北島)。
現任院長為唐小兵教授。 [3]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
外文名
Faculty of Art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簡    稱
香港中大文學院/中大文學院(CUHK ARTS)
創辦時間
1963年
校    訓
博文約禮
所屬地區
香港新界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學院簡介

文學院旨在加強學生對人文學科的瞭解,併為社會培育專才。文學院不斷開創研究新路向,並與國際一流的院校及人文學科機構有着密切的夥伴關係。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是香港的綜合大學中包羅最多人文學科的文學院。文學院之“文”字,含義已經超越了孔門四科之一的“文學”觀念; 而是“人文學科”之統稱。在傳統的文、史、哲學科之外,文學院還設有音樂、藝術、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神學、人類學、語言學、翻譯等人文學科。十三個學科不僅在各自的領域各擅勝場,更致力於人文精神的交融貫通,務求達致認古識今、中西並蓄。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詳細信息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發展歷程

香港中文大學自創立之始,即承擔着溝通古今人文、交流中西文化的使命。作為中文大學人文象徵的文學院,更是以建立大學人文主義為己任。 文學院的學者們,不斷髮揮人類豐富的生命力,在這裏探究文化、文明;懷抱文風、文藝;研索文物、文獻,導引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
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反省自身的處境,為改善人的心靈和生活的素質而努力。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都在急劇轉變,人文學者在檢討人類文明走向這方面可説是責無旁貸。 當下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狀況的巨大變化,亦必然要求人文研究提供新的詮釋與人文精神價值體系。
在香港這樣一箇中西文化互相沖擊與交融的地域,文學院研究中國與周邊各個文明體系在文學、宗教、歷史、哲學、藝術等各方面的互動,從而更清晰地瞭解腳下這塊土地的文明。在香港這樣一個重視實用科技的現實社會,文學院堅持提高人文精神修養,發揮創意思維的使命,培育具有人文關懷的學生,使其成為既有國際胸襟,又有本地關注的“通人”。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教學單位

人類學系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崇基學院神學院
英文系
藝術系
歷史系
日本研究學系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音樂系
哲學系
翻譯系
英語教學單位
語文自學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學院人員

院長: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唐小兵教授
副院長(教育):張展鴻教授
副院長(研究):鄭宗義教授
副院長(學生事務):吳偉明教授
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李歐梵教授
博文講座教授:白先勇教授
榮譽教授:趙振開教授(北島)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課程設置

人類學
人類學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一門學科。人類在不同的環境中建立了不同的政治、經濟和宗教體系,發展出各種社會組織和文化傳統。人類學學者通過比較研究,找出這些文化制度之間的異同,從而探求過往與當代人類羣體生活的性質,包括物質文化、社會關係和意識型態等不同層面的存在與轉變。
許多人以為人類學是研究“古老傳統”和“奇異部落”的學科,這是一種誤解。今天的人類學學者大多數從事現代社會(如香港、美國和日本)及其文化變遷的研究。
人類學通過系統的研究方法,以整體的觀點來探討人類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透過使用社會科學的質化與量化方法,尤其重視發掘當地人的觀念;強調與當地人的互動,通過直接觀察與訪談,瞭解當地人在其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和想法。對於那些已經消失了的文化,則通過考古學的方法進行研究。
中國語言及文學
中文系的學習範圍涵蓋語言和文學,例如中國語言的特質、古今語言學的理論、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等。中文系學生既有紮實的學問基礎,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範疇深入研究,由語法修辭、秦漢古籍、唐宋詩詞、現代小説,到文學創作,中文系都有學養深邃的老師,為同學指引路徑。中文系畢業生能夠精確靈活地運用語言,對中國文學有深刻體會,無論繼續升學或從事各行各業,都具備優勢。
中文系將於2016–17年開設“中文創意寫作”分流課程。此課程將提供創意及專業寫作訓練,藉此提升同學對不同文類及媒體的寫作能力,同時激發同學的創意思維,開拓更廣闊的創作空間,為將來以寫作為職業及志業的畢業生,給予專業及充分的準備。
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門相對嶄新的學科,旨在探究現代都市生活與消費中,文化作為商品與服務,如何透過管理,有效地發揮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提升人們的生活質素,推動政府良好施政。文化管理可以分為四個範疇:(i)文化遺產、保育及文化旅遊;(ii)文化機構及項目策劃;(iii)文化創意產業;(iv)社羣/社區文化活動。
文化管理旨在孕育及培訓新一代文化領袖與調和者,他們能擔任社會的先鋒去詮釋、界定、溝通以及捍衞不同的文化。畢業生應兼備欣賞與尊重不同文化的胸襟及識見,並能以國際視野推動本地的文化及發展。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近年一門新興並具影響力的跨學科課程。通過文化研究,可以洞悉及批判文化背後的政治邏輯,掌握各思想體系如何經文化的潛移默化傳播至社會大眾。學系透過文化研究之理念,為學生開拓新視野,瞭解當今華人以至全球文化,重新認識及批判“文化”的意義,深入探討文化中的權力關係。
文化研究探討的範圍十分廣泛,例如性別、視覺、全球化和文化政策等。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深化同學對當代議題的瞭解,其中包括旅遊、身體政治、現代性、城市、性別、科學技術、消費文化、視覺藝術、年青人文化、全球化及文化保育等。
英文
英文系提供基礎與選修兩類課程,範圍包括文學、應用語言學和溝通交流。基礎課程旨在提供入門訓練;選修課程側重專題探討,引導學生對文學、應用語言學專題作有系統之闡釋、分析、解説。
文學課程宗旨為介紹英美與其他西方文學及文化發展的主流思潮;培養鑑賞、分析及批評文學、研究文化的能力;探討文學與文化理論,促進中西比較文學研究;增進學生對英語國家之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教授有關歷史知識並培育想象力。
應用語言學課程宗旨為引導學生認識語言的基本特性;欣賞語言對個人及社會的重要性;引導同學瞭解語言思想及文化之間的關係;認識有關應用語言學研究之重要發現。
溝通訓練是以小班教學形式,提供大量思考訓練、對話及寫作機會,旨在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
藝術
以“繼承及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溝通中西藝術、培育本地藝術工作者”為宗旨,藝術系提供多元及兼容幷蓄的本科課程,為學生日後於藝術創作、藝術史研究、展覽策劃,以及其他與藝術文化相關的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課程設計有三個重點:強調中國藝術、放眼世界;藝術創作與藝術史並重;提供藝術的專業培訓。
歷史
歷史系提倡以“多元”和“致用”為主要精神。大學一直致力促進國際學術交流,造就了歷史系以跨學科和比較史為主的特色;公眾歷史也因此成為歷史系教學和研究的重點之一。歷史系課程鼓勵學生用多角度作跨學科分析。課程分基礎科目、國別/區域歷史、比較歷史、公眾歷史和專題研究,另設畢業論文科為畢業同學之必修科。
一、二年級學生須修習“中國歷史之傳統與變革”、“西方歷史之傳統與變革”、“史學”等基礎科目,及修讀“通古今之變”(文學院之學院核心課程)。
歷史系舉辦一系列實習計劃,讓同學吸收實際工作經驗。學生可參加海外或國內遊學活動,增廣見聞、擴闊視野;也可參加大學舉辦的海外交換計劃,到英、美、日本等地的大學作短期訪問或進修。
日本研究
課程提供批判性思維訓練以研究日本社會與文化,亦提供相關研究方法和日語訓練。同學必須於第三學年前往日本大學留學,修讀為期一學年的日語及日本文化課程,留日期間所修的相關學分可依照大學規定納入主修學分計算。課程特點是實地考察研究。二年級同學將學習實地考察研究方法;三年級同學在日本留學時作實地資料蒐集;四年級同學則利用已蒐集的資料數據撰寫畢業論文研究報告。
學系提供三個選修的專修組別:(一)商業及管理專修組別 、(二)全球視野下的日本專修組別及(三)日語及語言學專修組別。專修組別將提供針對個別學科的專門知識和訓練。同學更可修讀其他學系如管理學系、社會學系、人類學系和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的指定科目。選修專修組別的同學必須以相關課題作為畢業論文研究題目。
語言學
語言學本科課程為學生提供現代語言學的基礎訓練,引導學生探討自然語言和人類思維的普遍特性、不同形式之語言獲得、以及不同語境下語言運用等課題,並訓練學生應用語言學理論分析不同的語言,包括瀕危語言、少數民族語言和手語等。語言學研究跨越不同學術範疇,打破傳統的文理科界限,從認知科學不同領域汲取新的概念和研究工具。
語言學課程將能提升學生對雙語和多語現象的意識,讓他們對人類語言的複雜性更加敏感,加強學生對自身所處之語言環境的認知,且豐富他們將來在工作和進修上所需的語言學資源,讓他們能為所處社區的語言問題作出有理據的判斷。
音樂
音樂系提供學術及音樂演藝訓練,旨在培養學生專業音樂水平。
課程包括西方及中國音樂,以演奏、理論、作曲及歷史為重心,學術與實踐並重。學生必須修習中、西樂課程,從而深入比較研究。另提供選修科如電子音樂、指揮、音樂學、民族音樂學、世界音樂導論等。
系內音響圖書館及中國音樂資料館共有唱片及鐳射唱片二萬多張,而崇基圖書館的樂譜及音樂書籍亦達二萬冊,為全港及東南亞最具規模者。系內全職教師包括十三位博士,另樂器及聲樂兼職導師百多人。校內利希慎音樂廳傳聲效果極佳,為亞洲數一數二的音樂廳。
哲學
課程旨在提供優良的人文教育,透過嚴謹訓練,提升學生分析哲學問題的能力,奠定他們從事學術研究的基礎,並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及溝通能力,以應付日後工作及生活上的挑戰。
哲學系課程設計全面,東西哲學兼備。必修科目包括“哲學概論”、“邏輯”、“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哲學與人生處境”、“倫理學”、“知識論”、“形上學”,以及“論文”作為課程總結。其餘選修科目則橫跨中、西、印度思想,縱貫傳統及當代哲學,學生須於“中國/東方哲學”、“西方哲學”、“哲學問題”每一範圍下,選修至少兩門科目。
哲學重討論,主修科目大多設有導修,鼓勵學生髮問,表達個人見解,輔以理據支持。
宗教研究
宗教是人類生活、思想及活動的重要部分;宗教研究主張以客觀及學術的研究方法探討宗教現象,並以既同情又批判的態度探索人類的宗教生活。課程不單比較宗教在不同文化及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亦以跨學科方法研究宗教,讓學生掌握如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及文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課程範圍包括:“宗教學方法”、“宗教傳統及其發展”、“宗教經典及文學”、“宗教與當代社會”、“語言、研討與專題研究”、“宗教與日常生活”及“文化及宗教研究”。學生藉此課程能研習多個宗教傳統,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
宗教研究課程亦要求學生作實地考察,以更全面瞭解香港及境外的日常宗教生活。同時鼓勵學生參加暑期實習計劃,以求融合理論與實踐,活用知識。
神學
神學課程目的在培養具神學知識及神學思考的人才,學生須修讀聖經研究、基督教歷史、系統神學、教牧學與基督教及社會等。學生還可以修讀由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或其他學系提供的選修科目,透過跨學科之學習,可以對神學有廣泛認識及學會神學思考。
翻譯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繫於1972年創立,為全亞洲首個翻譯系。學系課程結構嚴謹,提供全面的培訓,包括文學翻譯、法律翻譯、商業翻譯、字幕翻譯、傳譯、翻譯研究及電腦輔助翻譯等,理論與實踐並重,讓同學在法律、商業、出版、政府及教育等領域發揮所長。系內教學設施完備,設有語言實驗室供傳譯訓練,電腦室亦備有最新電腦輔助翻譯軟件供同學使用。
除了大學通識課程的要求外,翻譯系本科生需修讀至少69個主修科目學分(包括學院課程9個學分),同學可充分利用剩餘學分副修另一學科或選修其他科目。學系亦與業界緊密合作,為同學提供寶貴的實習機會。
此外,翻譯系聯同法律學院提供雙學位的選擇,讓符合資格的同學在完成翻譯文學士課程後,直接攻讀兩年製法律博士課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