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浪節

鎖定
香浪節是流行於甘肅省甘南地區一帶藏族羣眾的傳統節日。節日源於拉卜楞寺僧人每年的外出採集木柴活動,逐漸演變成僧俗一同郊遊的節日。“香浪”是藏語採薪之意。因藏語稱木柴為“香”樵採稱“浪”,故名“香浪”。香浪節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舉行,在農曆六月六開始。節日期間原有煨桑和插箭等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純娛樂的內容。
中文名
香浪節
遺產級別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單位
:甘肅省人民政府
批准文號
:甘政發[2006]78號

香浪節流傳地區

圖1 香浪節期間的草原 圖1 香浪節期間的草原 [1]
香浪節主要流傳於甘南夏河地區,甘南藏族自治州西接青海,南鄰四川,北通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連定西、隴南地區,是一個以藏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夏河縣是一座被山和草原環繞的安靜小城。因為有拉卜楞寺,夏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曾經作為安多地區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中心。遼闊壯麗的高原牧場、蜚聲中外的藏族佛教寺廟和古樸的藏民族風情是香浪節產生的基礎。香浪節也是最能體現這種民俗風情的藏族傳統節日之一。 [2] 

香浪節歷史淵源

圖2 香浪節儀式:祭奠山神 圖2 香浪節儀式:祭奠山神
據史料記載,“香浪節”最早是拉卜楞寺四世嘉木樣大師尕藏圖丹旺季之時所創。
久而久之,居住在寺院附近村莊的人們也竟相效仿,把僧人的這種活動當做一個非常好的勞動娛樂風俗推廣並傳承了下來,相沿成習。“香浪”節的內容不斷豐富,影響不斷擴大,成為生活在拉卜楞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節日。 [2] 
圖3 香浪節上的賽馬活動 圖3 香浪節上的賽馬活動 [3]
大夏河流過曼達拉山龍山之間的盆地,當地的藏族羣眾稱之為“聚寶盆”,舉世聞名的拉卜楞寺就坐落在這裏。坐落在甘南各地的百餘座藏傳佛教寺院,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藏傳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藴,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院之一的夏河拉卜楞寺更是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規模龐大的佛事活動蜚聲海內外。據傳拉卜楞寺初建時,有僧侶百人,因附近施主供者很少,所以佈施有限,難以維持僧侶們的生活,特別是燃料問題難以解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僧侶們每年在特定的時間內赴野外山巔峽谷採薪,這一習俗延至第四世嘉木樣尕藏圖丹旺秀大師時,進一步明確了“香浪”(採薪)的制度。規定每年的三、四、五、六、八、九月份為“香浪”活動的時間,每次“香浪”之際,各扎倉的僧侶紛紛攜帶帳篷、炊具和食品,前往山林峽谷,置身於大自然中,去接受一次最質樸、最原始、也最令人難忘的的洗禮。

香浪節節日風俗

圖4 香浪節上全家出動的藏民 圖4 香浪節上全家出動的藏民 [4]
古老傳統的“香浪節”還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儀式。第一項儀式是到山頭進行“煨桑”,即點燃事先準備好的柏樹枝葉,並將藏族人民喜歡吃的食物,如酥油、炒麪、曲拉等投入火中。男人們騎馬圍着火堆轉圈並鳴槍。在甘南地區,藏族同胞的插箭節和香浪節往往交織在一起。不少地方插箭節與香浪節連在一起,插箭節過後,香浪節也就開了頭。插箭儀式也便成為第二項儀式,就是把高達十幾米的木箭插到山頭上的大木欄裏。 [5] 
香浪節是一個浪漫而富於情趣的節日。香浪節開始的時間一般都選擇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六。這個時候,正是草原上天藍雲白、羊肥牛壯的最好時刻,當地的藏族羣眾便不約而同地帶上帳逢、炊具和青稞酒、酥油等食品,到風景優美的草灘上去消閒憩息。人們在綠草如茵、百花爭豔的草坪上,選擇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紮起帳篷,擺放好早就準備好的飲食美酒,以村寨為單位或三五户聚在一起,在美酒、乳酪、奶茶的相伴下度過十天半月的野外生活。在過節時開展村與村、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賽馬、拔河等娛樂遊戲。

香浪節傳承意義

圖5 香浪節上的儀式 圖5 香浪節上的儀式 [6]
“香浪節”是甘南地區藏族同胞的傳統節日,農牧民們平日裏從勞動中積累、創造的技能,在香浪節上能得到展示的機會。保護和傳承香浪節,對甘南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羣眾生活,提高人民羣眾的素質,促進經濟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但隨着牧民羣眾產業結構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居住點的定居化,加上大眾傳媒的普及,香浪節這一民俗形式逐步被現代娛樂形式所代替。 [5] 

香浪節非遺信息

批准日期:2006年9月30
批准序號:71
項目編號:Ⅹ-2
項目名稱:夏河縣香浪節
申報單位:甘南州夏河縣。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