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櫞

(芸香科柑橘屬植物)

鎖定
香櫞(Citrus medica L.)芸香科柑橘屬不規則分枝的灌木或小喬木。 [1]  葉柄較短,葉片呈橢圓形,頂部較圓,葉緣呈鋸齒狀;花較小,花色淡黃色,表面光滑無毛,花柱粗長,柱頭較大;果實橢圓形,果皮淡黃色,粗糙且難剝開,內皮白色或略淡黃色。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1]  《南方草木狀》曾記載:“枸櫞,子肉甚厚,白如蘆菔,女工競雕鏤花草,漬以蜂蜜,亦名香櫞。” [8] 
香櫞原產於亞洲,特別是亞熱帶和暖温帶地區,其栽培史在中國已有二千餘年,東漢時楊孚《異物志》稱之為枸椽,唐、宋以後,多稱之為香櫞,本志從之。 [9]  喜高温多濕環境,怕嚴霜,不耐嚴寒,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1]  香櫞可用扦插、嫁接與壓條繁殖等無性繁殖方法,也可以通過播種繁殖的有性繁殖方法。 [10]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香櫞常與化痰止咳藥同用,治療痰多、咳嗽、胸悶等, [11]  但吃多了會損傷肝氣,引發虛熱。 [12]  香櫞可根據需要將其修剪成各種園林盆景,四五月份還能開出小花,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13]  宋以後興起的文人畫中,香櫞或佛手柑與梅、菊、奇石一起入畫,歷久彌新、相看不厭,便成了清供畫中常見的元素。 [14] 
中文名
香櫞
拉丁學名
Citrus medica L.
別    名
枸櫞
枸櫞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6] 
無患子目
芸香科
柑橘屬
命名者及年代
L., 189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7] 

香櫞植物學史

香櫞的栽培史在中國已有二千餘年,東漢時楊孚《異物志》稱之為枸椽,唐、宋以後,多稱之為香櫞,本志從之。《南方草木狀》曾記載:“枸櫞,子肉甚厚,白如蘆菔,女工競雕鏤花草,漬以蜂蜜,亦名香櫞。” [8-9] 

香櫞形態特徵

不規則分枝的灌木或小喬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紅色,莖枝多刺,刺長達4釐米。單葉,稀兼有單身複葉,則有關節,但無翼葉;葉柄短,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釐米,寬3-6釐米,或有更大,頂部圓或鈍,稀短尖,葉緣有淺鈍裂齒。總狀花序有花達12朵,有時兼有腋生單花;花兩性,有單性花趨向,則雌蕊退化;花瓣5片,長1.5-2釐米;雄蕊30-50枚;子房圓筒狀,花柱粗長,柱頭頭狀,果橢圓形、近圓形或兩端狹的紡錘形,重可達2 000克,果皮淡黃色,粗糙,甚厚或頗薄,難剝離,內皮白色或略淡黃色,棉質,鬆軟,瓢囊10-15瓣,果肉無色,近於透明或淡乳黃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氣;種子小,平滑,子葉乳白色,多或單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1] 

香櫞近種區別

部位
香櫞
子房圓筒狀,花柱粗長,柱頭頭狀
子房在花住脱落後即行分裂,在果的發育過程中成為手指狀肉條,果皮甚厚,通常無種子
圖片
香櫞 香櫞
佛手 佛手
參考資料 [1] 

香櫞分佈範圍

香櫞原產於亞洲,特別是亞熱帶和暖温帶地區,在意大利、法國、希臘及印度等地都有栽培分佈,在中國台灣、福建、廣東(仙湖植物園(李沛瓊0904001),深圳公園或村莊時有栽培)、廣西、雲南、湖南等省區南部較多栽種,自然分佈在中國的雲南西南部和西藏東南部,及印度東北部等地區,後來通過波斯傳播到近東和地中海周邊地區,並在這些地區自成體系發展。 [1-2]  [4]  [17] 

香櫞生長習性

香櫞
香櫞(4張)
香櫞喜温暖濕潤氣候,怕嚴霜,不耐嚴寒。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 [1]  香櫞的生長習性適於高温多濕環境,顯然是起源於較南方地區。雲南西雙版納的闊葉林中,有處於半野生狀態的香櫞。 [3] 

香櫞主要品種

香櫞形態特徵 香櫞形態特徵 [5]
香櫞形態特徵(見左圖)
香櫞(原變種):(學名:Citrus medica var. medica
不規則分枝的灌木或小喬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紅色,莖枝多刺,刺長達4釐米。單葉,稀兼有單身複葉,則有關節,但無翼葉;葉柄短,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釐米,寬3-6釐米,或有更大,頂部圓或鈍,稀短尖,葉緣有淺鈍裂齒。總狀花序有花達12朵,有時兼有腋生單花;花兩性,有單性花趨向,則雌蕊退化;花瓣5片,長1.5-2釐米;雄蕊30-50枚;子房圓筒狀,花柱粗長,柱頭頭狀,果橢圓形、近圓形或兩端狹的紡錘形,重可達2 000克,果皮淡黃色,粗糙,甚厚或頗薄,難剝離,內皮白色或略淡黃色,棉質,鬆軟,瓢囊10-15瓣,果肉無色,近於透明或淡乳黃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氣;種子小,平滑,子葉乳白色,多或單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1] 
佛手(變種):(學名: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正名是:佛手 Citrus medica 'Fingered' [15] 
亦稱:佛手柑、飛穰、蜜羅柑、五指香櫞、十指柑
各器官形態與香櫞難以區別。但子房在花住脱落後即行分裂,在果的發育過程中成為手指狀肉條,果皮甚厚,通常無種子。花、果期與香櫞同。
長江以南各地有栽種。
佛手的香氣比香櫞濃,久置更香。藥用佛手因產區不同而名稱有別。產浙江的稱蘭佛手(主產地在蘭溪縣),產福建的稱閩佛手,產廣東和廣西的稱廣佛手,產四川和雲南的,分別稱川佛手與雲佛手或統稱川佛手。雲南還有一些栽培品種,它的果肉有酸的也有甜的,果皮近於平滑至甚粗糙,果萼薄或增厚呈肉質,種子平滑或略具鈍稜。
手指肉條挺直或斜展的稱開佛手,閉合如拳的稱閉佛手,或稱合拳(廣東新語),或拳佛手或假佛手。也有在同一個果上其外輪肉條為擴展性,內輪肉條為拳卷狀的。 [1] 
雲南香櫞(變種):(學名:Citrus medica var. yunnanensis S.Q.Ding ex Huang [16] 
成熟果的心皮介於典型的香櫞與佛手之間,即果頂內部有封閉的附生心皮羣,果桃形或闊卵形,橫徑5-9釐米,果皮厚約5毫米,果肉甚酸;種子具單胚,偶有多胚。
產雲南賓川。生於海拔約1600米的丘陵坡地。
果形、大小及果皮厚度與歐洲栽培的 C. balotina Poit. et Turp. (C. medica balotina Desf.) 酷似,惟後者的果無附生心皮羣,雄蕊雖也是38枚,但1輪排列而非3輪排列。 [1] 

香櫞繁殖方法

香櫞可用扦插、嫁接與壓條繁殖等無性繁殖方法,也可以通過播種繁殖的有性繁殖方法。 [10] 

香櫞種子

香櫞種子 香櫞種子
10月選成熟果實,切開取出種子,洗淨,晾乾,隨即播種;或將種子用濕沙層積貯藏,春季播種。按行距30釐米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人,覆土,澆水。培育2-3年定植。 [3] 

香櫞扦插

香櫞 香櫞
選2-3年生枝條,除去棘刺,剪成18釐米左右的小段,在春季高温高濕季節扦插。按行距30釐米開條溝,株距12釐米,斜插,將插穗露出地面1/3,覆土,壓緊,澆水。培育1-2年定植。如在室內扦插,室温在25℃,並保持一定的濕度。移栽,春季按行株距3×3米開穴,每穴栽苗1株,覆土壓緊,澆水。 [3] 

香櫞栽培技術

香櫞田間管理

香櫞 香櫞
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5-9月施人畜糞為主,亦可追施稀液餅肥;冬季增施過磷酸鈣,可行開溝環施;修剪要剪去徒長枝、過密枝。結果期要插設支柱。 [3] 

香櫞病蟲防治

病害有煤煙病為害葉、枝稍、果實。蟲害有吹棉介殼蟲,可用天敵大紅瓢蟲防治;亦可噴松脂合劑,冬季稀釋8-10倍,夏季稀釋20倍液。此外,還有天牛紅蜘蛛蚜蟲 [3] 

香櫞主要價值

香櫞食用

香櫞蜜餞
香櫞蜜餞(2張)
在雲南西南部白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人家的庭院裏以香櫞樹做為綠化樹種,當香櫞果實成熟後採摘下來經過簡單加工用糖煮製成香櫞蜜餞,裝入陶罐密封之後可以保存一兩年的時間,是當地人民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宴客時招待客人的一道精美甜點。
香櫞在每年秋後,香櫞成熟季節,香櫞或佛手柑就混在當季瓜果蔬菜中,在菜場裏出售,香櫞切成片,蘸不蘸蜂蜜都是極好的吃食,不蘸的果肉更凸現清香,加了蜂蜜的果肉清香中多了些蜜意,倒也互補融合。佛手柑則用來擺放在客廳或者枕邊,保存得當香氣持續數月,比化學合成的清新劑味道白然醇厚 [14] 

香櫞藥用

香櫞是中藥,其乾片有清香氣,味略苦而微甜,性温,無毒。理氣寬中,消脹降痰。 [1] 
《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香櫞常與化痰止咳藥同用,治療痰多、咳嗽、胸悶等, [11]  但吃多了會損傷肝氣,引發虛熱。 [12] 
【佤藥】香圓:成熟果實治療胃腹脹痛,消化不良,氣逆嘔吐,痰飲咳嗽《中佤藥》。
【傈僳藥】千達臘:果實用於胃痛脹滿,痰飲咳嗽氣壅,嘔逆少食《怒江藥》。
【阿昌藥】朗奈英:治胸悶,氣逆嘔吐,胃腹痛,痰飲咳嗽《德宏藥錄》。
【德昂藥】別格: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藥錄》。
【景頗藥】Qing-tuishi: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藥錄》。
【哈尼藥】阿妞:肉治小便赤澀,痔瘡,浮腫《哈尼藥》。
【蒙藥】阿瑪日-吉木斯:果實用於胸悶,氣逆嘔吐,胃腹脹痛,痰飲咳嗽《蒙藥》。
中藥香櫞 中藥香櫞
【彝藥】果用於食積不化,氣撐腹脹,咳嗽痰多,胸脅悶滿《哀牢》。 [1] 

香櫞觀賞

香櫞可根據需要將其修剪成各種園林盆景,四五月份還能開出小花,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13] 

香櫞其他

香櫞如用作砧木,只可嫁接佛手,對其他種類嚴格不親和。 [1] 
葉及果皮含揮發油:Limonene,Citral,Neral,等,果皮又含苦味物Limonin及生物鹼Hesperidine, Stachydrine.。 [1] 
有將柚及皺皮柑充作香櫞,柚的乾片無香,常呈波浪狀皺縮,皮多青色。皺皮柑的乾片薄而果心大,果皮的油點也較大。 [1] 

香櫞植物文化

宋以後興起的文人畫中,香櫞或佛手柑與梅、菊、奇石一起入畫,可以歷久彌新、相看不厭,便成了清供畫中常見的元素。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