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山仙洞

鎖定
香山仙洞位於彭山區同樂柏楊村八社,是溶洞形成獨特的地質史上較罕見之地貌。
中文名
香山仙洞
地理位置
彭山區同樂柏楊村八社
上洞海拔
600米
下洞海拔
540米

香山仙洞景區介紹

香山仙洞上洞在油罐頂北西處200米外,海拔600米。下洞口在柏楊湖西側山坡腰,海拔540米,二者落差60米。地質構造位置,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中、新生代坳陷區內,次一級隆起的熊坡背斜東北傾沒端附近。沿發育在侏羅系蓬萊鎮組頂部,紫色泥岩侵蝕面與下白堊系底部天馬山組底礫岩接觸帶附近。洞的延伸方向由西向東,順天馬山組底礫岩(含礫石粗砂岩)傾向橫張縫展布。但由於順走向也發育一組裂縫,故時而又轉為南北。

香山仙洞洞內結構

洞的全長近千米,洞底平均坡度為6度以內。仙洞,是在喜山運動中地下水溶蝕和沖刷形成的,可溶性岩石是形成溶洞的物質基礎,構造條件是溶洞形成的關鍵,適宜的古環境是形成溶洞的重要保證。距今至少有兩百百至四千萬年的歷史。洞內冬暖夏涼,空氣新鮮。洞的第一段高寬均為10米以上,形如大廳,沿75度方向延伸,且有小洞與地面相通。廳堂頂蓋寬平以20度左右向北東傾斜,發育近東西、南北向的兩組構造縫將底礫岩切割成方形巖塊,因水的沖刷溶蝕,使巖塊成為大小相近的瘤狀下懸,似“天花板”一般、宏偉、壯麗、高雅;洞的第二段高度變矮、寬度變窄,延伸方向由75度轉為110度,再轉為45度,頂部瘤狀巖塊向下凸出較長,形如羣乳,景觀奇特。由於是在特殊的構造條件下形成的,故為碎屑岩溶洞所獨有。不僅在一般的碎屑岩溶洞難以見到,就是碳酸鹽溶洞也無法與之相比;第三段洞的鐘乳石較發育,延伸方向彎曲多變,由45度轉為160度,再轉為75度,主洞分叉,一高一低,後又合併,兩側瘤狀巖塊如動物脊椎骨板呈尖形拱頂,其後,忽然開闊,洞高10米,寬6-7米,洞頂、洞壁、洞底的鐘乳石,成重疊裙邊蓮台狀,大有直徑約1.5米、高1-1.5米之鐘乳筍,呈含苞待放花蕾狀;第四段洞高約1-5米,洞體不規則,蜿蜒曲折,高不足1米,寬僅能擦肩而過;第五段為咽喉峽,洞高寬均1米左右,形態複雜多變。獨特少見。廣西桂林溶洞、貴州卡斯特溶洞,四川長寧地下宮殿都發育在可溶的碳酸鹽巖地層中。而彭山縣同樂鄉的香山仙洞卻是碎屑岩地層中形成的溶洞,其規模之大,實為罕見。雖其鍾乳不如碳酸鹽岩溶洞那樣發育,但獨具特色,是別具一格的旅遊勝地。現洞內已安裝照明,適宜各種年齡文化層次的遊人觀賞。

香山仙洞地理位置

香山仙洞距保勝鄉約7公里,有機耕道通小車,為一天然洞穴。毗鄰北平山,舊時為道教活動區,有北平觀、無極殿、鎣華殿、金母廟、五瘟廟等道觀,今油罐嶺道觀已廢,尚留古柏20餘株。洞口“香山仙洞”四字,字徑盈尺,不知刻於何時,現為泥石所掩。洞穴為紅砂岩層,除入口處較狹窄外,主洞高寬一般在3米左右,有幾外達10米以上。洞曲折,約為15度左右斜坡,空氣清涼,無不適感覺,洞裏亂石縱橫,多處有積水,入洞2000米有一段鍾乳岩層,中有一高3米,徑1米的石柱聳立。再前行約200米有暗河,水聲潺潺,不知深淺。或曰:此洞通山東面同樂鄉之柏楊村,全長約為3000米。也有人説,與新津縣城對岸寶子山石洞相通,洞長萬米左右。如此深邃曲折之大山洞,成都平原上可謂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