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首止

鎖定
首止是一地名,在今河南省睢縣東南。《春秋左傳注》:首止,位於今河南省睢縣東南。杜預注:“首止,韂地。陳留襄邑縣東南有首鄉”、“首止,即首鄉也,衞地。”東漢末經學家服虔曰:“首止,近鄭之地。”《公羊傳》:首止,作首戴。《春秋傳》説《匯篡》謂:首鄉,在州東南。今按此地宜屬宋。《讀史方與紀要》:首鄉,在州東南。《歸德府志·古蹟》:首止,在州南。清康熙《睢州志·地理·古蹟》:首止城,在州南。《辭源》:首止,古地名,春秋衞地。在今河南睢縣東南。《辭海·地理分冊》:首止,古地名,一作首戴。在今睢縣東南。春秋時屬衞,地近鄭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首止,春秋衞地,在今河南睢縣東南。按《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標繪,首止當在今河南睢縣東南8公里周堂鎮喬寨村附近。
中文名
首止
外文名
First and last
別    名
首鄉
地    點
河南省睢縣東南
shouzhi shouzhi
首止,古地名,又稱為首鄉。據《後漢書》記載:“己吾:有大棘鄉。有首鄉。”根據《睢縣縣誌》記載,首止“即首鄉也,衞地,在今城南十五里。舊址為河水淤墊,今為平陸”。“首鄉春耕”為睢州八景之一。明代詩人李孟暘曾作詩稱讚:“立馬東風望首鄉,平疇千頃曉茫茫。”清人沈鍾也在詩中感嘆:“春秋首止舊名香,河決沙淤故址荒。” 是春秋時期在此舉行的一次重要和平會盟——首止會盟。 公元前655年,霸主齊桓公組織諸侯國在首止會盟,魯僖公、宋桓公、陳宣公、衞文公、許僖公、曹昭公等參加。會上諸侯王會見了周王世子鄭(後來的周襄王),目的是通過尊太子而安定周王室——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尊王攘夷”。 置身如今的首止會盟台遺址,仍能想象到兩千多年前諸侯國會盟於此,共商天下大事的情形。 公元前655年,齊桓公採納管仲的建議,組織諸侯國在首止會盟,不僅保全了姬鄭的世子地位,而且有效地實施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計劃, [1]  展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聽信讒言,要廢世子(儲君,一般為嫡長子)鄭的地位,立公子帶為世子。姬鄭是先後姜氏所生,姜後死後,次妃陳媯得寵,立為繼後惠後。她所生公子帶又善於奉迎,周惠王十分喜歡他,因此想廢世子鄭而立帶為世子。姬鄭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就向當時的中原霸主齊桓公求援。 有“春秋第一相”之譽的齊相管仲建議齊桓公幫助姬鄭,認為此舉以後會對齊國的地位有利。但如何在不顯露出干涉天子家事內政的情況下,促使周惠王放棄廢長立幼的念頭呢?管仲給齊桓公支了一個高招:會盟。 會盟,是齊桓公實施 “尊王攘夷大一統”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元前681年齊桓公首次舉行北杏會盟以來,終其一生,總共舉辦了15次諸侯會盟。 齊桓公派一位使者對周天子説:“天下諸侯在衞國的首止舉行會晤,請您派世子鄭參加,以體現您的關心和厚愛。”周惠王沒辦法拒絕這一邀請。 [2]  據《春秋》記載,“公(魯僖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而《左傳》進一步闡釋説:“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指出這次首止會盟的目的就是想平息周王室的繼承權之爭。 這年八月,在齊桓公於首止為世子鄭新建的館舍中盟會召開。會盟台高九丈,台上插着八路諸侯的旗旌。各國諸侯歃血為盟,以示與世子並駕齊驅,盟誓曰:“凡我同盟,共翼王儲,匡靖王室。有背盟者,天地不容,神明殛之!”並行叩拜大禮,眾星拱月一般陪着世子鄭。自周平王東遷以來,沒有哪一任周天子享受過諸侯如此抬愛。 這樣做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世子鄭作為周王室的繼承人來參加會議,而且享受這般尊榮,周惠王想要更換世子,就得三思而後行了。 齊桓公組織首止會盟,干涉天子的內政,可謂有得有失。得,是確立了周王世子鄭的地位,以後世子鄭即位,周王室就會全力支持齊國;失,是得罪了現任天子周惠王,周惠王因此胳膊往外拐,與第一次前來進貢的楚國發生親密接觸,並且幫助楚國從內部分化齊桓公的幽地同盟,成功地促使鄭文公逃離首止會盟,暗中投向楚國的懷抱。 姬鄭世子地位得以保全,王室無傾危之患,皆首止會盟之功。三年後,即公元前652年,周惠王死,姬鄭即位,稱周襄王。孔子因此頌揚齊桓公以仁義取信於天下人,讚美管仲以超常的智慧輔助齊桓公完成了定世子的大業。正如《公谷傳》記載:“桓公定世子,完成霸業,實衣裳(即和平)之會中最盛者,名績更為可記也。” 首止風雲,一戰定榮辱 在諸侯紛爭、攻伐不斷的春秋時期,由於地處中原腹地,己吾城附近的首止戰略位置被突顯出來,諸侯國不僅在此會盟議事,還一次次在此展開爭戰,歡聲與硝煙在此交替…… 數百年間,諸侯間時合時分,互相攻伐殺戮,爭城奪地。首止由於重要的戰略位置,各國不斷在此交戰和會盟。 有史可查的發生在首止的第一起大規模戰爭當數齊襄公征伐鄭國,會師首止。據《史記·鄭世家》記載:“子亹元年七月,齊襄公會諸侯於首止,鄭子亹往會,高渠彌相,從,祭仲稱疾不行。”《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殺子亹,昭公弟。” 公子亹是鄭莊公之子,鄭昭公忽和鄭厲公突都是他的兄長。公元前695年,高渠彌暗殺鄭昭公,立公子亹為君。根據《史記》記載,擁立公子亹是鄭國大夫高渠彌和祭仲的共同決定,因為他們不敢迎接被祭仲強迫流亡的鄭厲公回國。 公元前694年,齊襄公在首止召開盟會,商議出兵攻鄭,號稱討伐鄭弒君之罪,並駐軍首止城。七月三日,鄭君子亹與高渠彌一同前往齊軍營中見齊襄公。由於公子亹年輕時曾與作為公子的齊襄公打鬥,彼此有仇。祭仲勸公子亹取消行程。公子亹認為赴會可避免齊襄公發兵伐鄭,迎立鄭厲公,並認為齊襄公最多隻會侮辱他,所以沒有聽從祭仲的建議。祭仲害怕被殺,聲稱得病,沒有同去。結果公子亹與齊襄公會面,未有就從前的事道歉。齊襄公發怒,設下埋伏殺死了他。齊人並車裂高渠彌。祭仲到陳國迎立子亹之弟子儀即位。 第二起戰爭是楚國入侵衞國,攻伐首止。《左傳·成公十五年》記載:“楚子侵鄭,及暴隧,遂侵衞,及首止。鄭子罕侵楚,取新石。” 這次局部戰爭發生的大背景是,晉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權。公元前577年,時為晉國屬國的鄭國依仗晉國的勢力,攻打楚國的屬國許國,為許所敗。鄭成公不甘失敗,親自率軍攻許,許被迫以叔申之封田向鄭請和。作為報復,公元前576年,楚國出兵伐鄭,至暴隧(今河南省原陽縣西),接着又伐衞,至首止。鄭子罕反襲楚,取新石(今河南省葉縣境內)。為此,晉中軍將欒書意圖報復楚國,但遭到韓厥的反對。同年,楚共王同意許靈公的要求,派公子申“遷許於葉”(今河南省葉縣南),許國從此成為楚國附庸,其舊地為鄭所有。 第三起戰爭是楚國救援鄭國,駐軍首止。《左傳·成公十七年》記載:“楚子重救鄭,師於首止。諸侯還。”
參考資料